序一 邓伟志 1
总论篇 1
目 录 1
第一章死亡:久远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 3
第一节 死亡文化:非理性与理性 3
序二 章人英 4
第二节 死亡文化:功能与结构 11
第三节 死亡文化:普遍性与差异性 17
第四节 死亡文化:惰性与退化 21
第五节死亡文化: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5
第一节死亡社会学的性质 32
第二节死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2
第二章死亡社会学学科的建立构想 32
第三节死亡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33
第四节 死亡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6
第五节死亡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38
思辨篇 47
第三章死亡观:中西哲学的历史比较 49
第一节 中国死亡哲学的应有历史地位 49
第二节 中国死亡哲学 51
第三节 西方死亡哲学 65
第四章宗教死亡观 80
第一节 原始宗教死亡观 80
第二节佛教死亡观 83
第三节基督教死亡观 88
第一节 死亡道德的涵义 94
第五章 死亡伦理 94
第二节摈弃封建社会死亡道德的糟粕 96
第三节 死亡道德传统的合理继承 99
第四节现代死亡道德观 102
第六章死亡心理 110
第一节 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 110
第二节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115
第三节“濒死体验”研究 118
因素篇 123
第七章影响死亡的环境因素 126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死亡 126
第二节社会环境与死亡 132
第三节天灾人祸与死亡 134
第一节社会心理因素与死亡 138
第八章影响死亡的心理因素 138
第二节精神疾病与死亡 142
第三节心身疾病的防治对策 145
第九章影响死亡的行为因素 149
第一节酗酒与死亡 149
第二节吸烟与死亡 156
第三节车祸与死亡 163
方式篇 169
第十章 自杀 172
第一节 自杀的一般概念 172
第二节 自杀的一般规律与原因 172
第三节 自 杀人员的结构分析 179
第四节 自杀的预兆 182
第五节 自杀的预防 184
第十章他杀 188
第一节 故意杀人罪 188
第二节 过失杀人罪 194
第三节被害者 197
第十二章死刑 205
第一节 死刑概述 205
第二节 死刑的存废争论及其实质分析 207
第三节我国的死刑立法现状及其走向 213
第四节 死刑的执行 219
第十三章安乐死 230
第一节 安乐死的历史与现状 230
第二节安乐死的概念 234
第三节安乐死的对象 237
第四节安乐死的合理依据 246
第五节安乐死的立法思考 251
第十四章艾滋病与死亡 257
第一节 艾滋病起源的社会因素 257
第二节艾滋病的症状与传播渠道 264
第三节 艾滋病的防治对策 266
第十五章战争与死亡 268
第一节克劳塞维茨与他的《战争论》 269
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人间最凶恶的剑子手 270
第三节 法西斯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278
第四节 警惕法西斯主义的死灰复燃 280
应用篇 283
第十六章死亡教育 285
第一节 死亡教育势在必行 285
第二节 死亡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286
第三节 死亡教育的各类组织及活动 291
第十七章死亡率统计 297
第一节 死亡率统计的意义 297
第二节死亡率的统计指标 298
第三节死亡率变动的社会因素 301
第十八章死亡人口预测 307
第一节 死亡人口预测的意义 307
第二节 死亡人口的预测方法 310
第三节 死亡登记与生命表 313
文化篇 319
第十九章丧葬礼仪 321
第一节 丧葬礼仪的原始形态 321
第二节丧葬形式 323
第三节丧葬程序 329
第四节 丧服制度 332
第五节墓葬制度 334
第二十章殡葬改革 341
第一节丧事奢办的现状 341
第二节 丧事奢办的原因 344
第三节殡葬改革之路 346
第四节 捐献遗体的意义 352
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356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