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纤聚合物的新进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鲁宾逊(Robinson,J.S.)编;董纪震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5041·1393
  • 页数:489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绪论 1

第一章聚酯 3

第一节缩聚和酯交换催化剂 3

一、二氧化锗和三氧化二锑 3

二、锑、铅和钙混合催化剂 4

三、具有有机锡键的四价锡 7

四、二甘醇锑与硅化合物 9

五、二氧化锗和四烷基氢氧化铵 12

六、三价锑加上选择性的烯键式不饱和化合物 13

七、烷氧基锑与不饱和二羧酸酐的反应物 16

八、钛酸芳酯 19

九、酯交联剂 20

十、醋酸钙和醋酸钴 22

十一、乙二醇锰锑 24

十二、锰、镁、钛和锑化合物的组合 26

十三、锰、镁和钛化合物的组合 27

十四、锰或钴盐加烷氧基钛、锑化合物及磷酸酯 28

十五、四丁酸钛酯加磷酸酯稳定剂 29

十六、金属醋酸盐 30

十七、硅化合物 31

十八、亚磷酸酯和/或磷酸酯 33

第二节制造工艺 34

一、防止胶粘 34

二、间歇工艺中反应物的均匀分布 39

三、半连续法 40

四、过量乙二醇的连续蒸出 42

五、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的多段连续生产 43

六、胺存在下的高压酯化 45

七、多段直接酯化 47

八、计算机控制装置 51

九、乙二醇再循环的连续过程 53

第三节有优良热稳定性或化学稳定性的聚酯 56

一、与环氧化合物的反应 58

二、用1,2-环氧基-3-苯氧基丙烷和亚磷酸三苯酯作为稳定剂 61

三、由双酚制造聚酯 63

四、刚性二元羧酸加芳族二羟基化合物 66

五、由双酚和氢醌混合物制备聚酯 68

六、由氢醌和双(4-羟苯基)醚制备聚酯 70

七、对苯二甲酸苯二酯共聚物 72

八、受阻酚稳定剂 73

九、对苯二甲酸的取代铵盐 75

十、具有稳定内部结构的聚酯丝 77

十一、端基封闭的聚碳酸烷撑酯 80

十二、热稳定的萘羧酸酯聚酯 82

十三、具有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萘羧酸酯聚酯 83

十四、对水解稳定的聚酯树脂 85

第四节阻燃聚酯 86

一、聚(环己基二甲撑二溴代对苯二甲酸酯) 87

二、卤化二苯醚和二环氧化物作添加剂 88

三、掺入2-甲基-2,5-二氧代-1,2氧磷酰烷 90

四、含澳和磷的聚酯 92

五、用碳酸钾催化的聚芳酯 94

六、酞酸乙二醇酯加膦化氧 96

七、卤化齐聚苯乙烯 98

第五节改进染色性的添加剂 99

一、双羟乙基化的四甲基双酚A 100

二、聚四氢呋喃二醇 102

三、1,8-双(二烷基氨基)萘 104

四、氨磺酰磺酸盐 106

五、N-(β-羟乙基)-N-(3-甲氧甲酰苯磺酰)件磺酸 107

六、含磺酸盐基团的高取向丝 109

七、通过氧化烷撑键连结的四甲基哌啶基团 111

八、季铵化合物 114

九、吡啶二元羧酸化合物 115

十、聚氧乙烯二醇 116

十一、以聚烷氧基与环氮相连的乙内酰脲(海因)衍生物 118

一、增进抗溶剂性 121

第六节改进其他性能 121

二、改进吸水性 122

三、迅速结晶的聚对苯二甲酸烷撑酯 123

四、高冲击强度的共聚酯 126

五、减少颜色的生成 127

六、防止颜色降等 128

七、改善颜色同时保证强度 130

八、良好的成熔体性 132

九、可熔纺加工的热致性聚酯 134

十、良好的模制性 135

十一、热塑性碳酸酯改性的共聚酯 137

十二、改善成纤和成膜性能 138

十三、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而铸模温度低的聚酯 140

十四、改善柔顺性 142

十五、改善抗氧化性 144

十六、容易除去的浆料 146

十七、优良的润滑剂 149

第七节可被生物吸收的高聚物 151

一、琥珀酸和草酸的共聚物 151

二、聚乙二醇酸加二甘醇酸与未受阻乙二醇的聚酯 155

第二章聚内酰胺 158

第一节尼龙6 158

一、由于六有机二锡引起的消色作用 158

二、抗臭氧且阳离子可染的尼龙 160

三、可透过紫外线的尼龙 163

四、起始压力高于反应物蒸气压的连续生产法 164

五、聚合过程中抽提物的浓缩 165

六、一步法制备嵌段共聚物 167

七、熔融共混聚酰胺的方法 170

八、聚(二噁-酰胺)和尼龙6的嵌段共聚物 172

九、聚(二噁-芳酰胺)和尼龙6的嵌段共聚物 174

十、热稳定的尼龙6 176

第二节聚吡咯烷酮(尼龙4) 178

一、将反应混合物与非溶剂及不溶性盐一起搅拌制备尼龙4 178

二、离析的内酰胺钾催化剂 179

三、用惰性气体除去催化剂制备中产生的醇 186

四、吡咯烷酮碱金属盐催化剂 186

五、吡咯烷酮盐加季铵卤化物及二氧化碳 188

六、吡咯烷酮盐加季铵羧酸盐及二氧化碳 190

七、用二氧化硫作链引发剂 191

八、磺酸衍生物作为阴离子聚合的助催化剂 192

九、用冠醚活化的阴离子聚合反应 194

十、2-吡咯烷酮与己内酰胺的阴离子共聚反应 196

十一、用惰性干燥剂制备聚吡咯烷酮 199

十二、用2-吡咯烷酮洗涤聚吡咯烷酮 201

十三、利用环氧化合物的热稳定作用 204

十四、利用二烷基氨基苯甲醛的热稳定作用 206

十五、聚吡咯烷酮的致密化 207

第三节其他聚内酰胺 208

一、用卤化锂添加剂降低熔融温度 208

二、用过渡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 210

三、精选的无水盐引发的阳离子聚合反应 212

四、聚月桂内酰胺的连续制备法 214

五、内酰胺-多元醇-多酰基内酰胺的三元聚合物 215

六、酯端基的三元共聚物 218

七、可染深色的聚己内酰胺 219

第三章其他聚酰胺 221

第一节催化剂和酸接受体 221

一、卤化锂或卤化钙与改进的溶剂体系 221

二、醇的碱金属盐 222

三、在选定的介质中用杂环叔胺作酸接受体 224

四、水合碳酸钠作酸接受体 226

第二节制造方法 227

一、连续法制聚酰胺 227

二、气相缩聚法制芳香族聚酰胺 231

三、用过量的二元酸、二元胺制备聚酰胺 234

四、聚酰胺凝胶的清除 237

五、用磷化物以减少氨的生成 239

一、含腈聚酰胺 241

第三节热稳定的聚酰胺 241

二、由脂环二元胺制聚酰胺 243

三、可溶性的聚酰胺-酰亚胺 245

四、由3,4′-二苯撑型二胺制备共聚酰胺 248

五、齐聚物或聚合物和二胺的可交联混合物 251

六、双(2-甲基-2-氰丙基)芳香族聚酰胺 255

第四节阻燃聚酰胺 260

一、聚酰胺-三聚氰胺-三聚氰酸酯复合物 260

二、萘二羧酸、卤代二羧酸及脂肪胺 261

三、聚双哌嗪基磷酰胺 264

四、四(羟甲基)鏻化物和三聚氰胺或胍的化合物 270

五、不起晕的尼龙 278

六、连接在芳香环上的磺酸或磺酸盐基团 281

第五节改进染色和可染性 284

一、阴离子染料匀染剂 284

二、结合进聚酰胺中的磺基聚酯 286

三、氨基-聚(咪唑啉-酰胺)复合物 289

四、单体和色料的共缩聚 291

五、用酸性偶氮苯染料着色的聚酰胺 293

六、透明的共聚酰胺 295

七、白度优良的聚酯-酰胺 297

第六节改进其他性能 299

一、耐光性、柔韧性和耐穿性 299

二、良好的熔体加工性和高的抗冲击强度及高挠曲强度 302

三、适用多种加工方法的良好熔体加工性能 304

四、耐热性和耐化学性良好并改进了溶解性 307

五、良好的机械性质、热稳定性及阻燃性 309

六、低温模塑性 311

七、耐化学性、低吸水性和热稳定性 312

八、尺寸稳定的共聚酰胺 314

九、抗静电纤维 316

十、在洗涤期间由于低吸水性而保持的性质 319

十一、非晶态的可纺聚酰胺 321

十二、改进抗氯化锌性的尼龙三元共聚物 325

十三、热塑性水凝胶 327

第四章聚酰亚胺和其他含氮聚合物 333

第一节聚酰亚胺 333

一、羟基吲哚二胺 333

二、酚端基封闭的聚酰亚胺链伸展 335

三、胺端基封闭的聚酰亚胺链伸展 337

四、腈端基封闭的聚酰亚胺链伸展 339

五、席夫碱封闭的聚酰亚胺链伸展 340

六、热稳定并高熔点的酰亚胺结构 341

七、热稳定的聚酰亚胺树脂 342

八、聚酰亚胺与多元羧酸反应 344

九、弹性体阻燃聚合物 346

第二节氨基树脂及有关的聚合物 350

一、阻燃且染色坚牢的氨基-甲醛纤维 350

二、胺基封闭的聚合物和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353

三、阻燃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355

四、由四氨基吡啶制多杂环聚合物 357

五、聚(双苯并咪唑苯并菲绕啉) 361

六、聚离子络合物 364

第三节尿素和氨基甲酸酯树脂 365

一、间苯二酚端基的脲-甲醛树脂 365

二、由异氰酸酯为端基的预聚物制成的聚氯基甲酸酯-酰胺 367

三、可辐照固化的丙烯酸酯化的聚氨基甲酸酯 369

第四节聚酰肼和聚甲亚胺 371

一、聚酰胺-酰肼的各向异性原液 371

二、共聚酰肼的各向异性原液 372

三、聚甲亚胺纤维和各向异性熔体 374

第五章聚丙烯腈和改性聚丙烯腈 377

第一节丙烯腈的聚合过程 377

一、在120℃以上水相聚合 377

二、在120℃以下水相聚合 379

第二节改进颜色和光泽 380

一、带永久光泽和透明的改性聚丙烯腈纤维 380

二、改进可染性的改性聚丙烯腈 384

三、消光的聚丙烯腈纤维 387

四、在沸水中能保持光泽的聚丙烯腈纤维 388

五、光泽稳定的改性聚丙烯腈纤维 389

第三节改进热湿性能 392

一、聚碳酸酯树脂结合入聚丙烯腈纤维 392

二、二步法拉伸 393

三、N-羟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作为可共聚的添加剂 395

四、用N-羟甲基烷基醚进行交联 397

五、与聚噁唑啉共混纺丝 399

六、提供高吸湿性和保水性并易洗去的化合物 400

第四节阻燃聚丙烯腈 402

一、耐热和耐光 402

二、改进了热稳定性和白度的改性丙烯腈共聚物 404

三、不起泡的乳液 406

四、高度的光泽和低透光性 408

五、降低腐蚀作用 410

六、高粘着温度和低收缩性 411

一、不溶于水而吸水的聚合物涂层 415

第六章纤维素聚合物 415

第一节超吸收性纤维 415

二、含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合金纤维 417

三、含藻朊酸碱金属盐的合金纤维 420

四、含聚丙烯酸盐的合金纤维 421

五、含丙烯酸盐、甲基丙烯酸盐共聚物的合金纤维 422

六、含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盐及酯的合金纤维 423

七、经受老化和浸渍的聚丙烯腈改性的纤维素 425

第二节改进其他性能 429

一、阻燃性 429

二、热稳定性 431

三、胶凝倾向小的醋酸纤维素溶液 434

第三节进一步的应用 435

一、弹性体材料的掺和物 435

二、石棉代用品 436

三、含淀粉的人造纤维 438

一、提高本体聚合的反应速率 441

第七章烯属的和乙烯基聚合物 441

第一节聚合过程 441

二、从水乳液制备干燥的胶乳聚合物 443

三、由具胺端基的聚合物制嵌段共聚物 444

第二节改进性能 447

一、阻燃纤维 447

二、对热和光的稳定性 449

三、耐热且不熔的纤维 451

四、良好的染色亲和力 453

五、提高吸收能力 455

六、自然卷曲 456

七、改进的上浆剂 458

第八章其他成纤高聚物 461

第一节聚内酯和有关的高聚物 461

一、D,L-丙交酯和ε-己内酯的共聚物 461

二、二羧基二(羟甲基)二苯甲烷二内酯 463

三、可生物吸收的不对称取代4-二噁烷-2,5-二酮 464

四、可生物吸收的聚二噁烷酮 466

第二节酚醛聚合物 469

一、熟化的酚醛纤维 469

二、环氧改性的防燃酚醛长丝 470

三、用含氮化合物改性的耐热酚醛纤维 471

四、高强酚醛树脂 473

五、苯酚和甲醛的线形缩合物 475

第三节含硫高聚物 476

一、双酰胺烷磺酸 476

二、聚酰胺/聚乙烯醇/亚砜空心纤维 478

三、聚砜 479

四、芳族硫化物/砜的聚合物 480

五、支化的芳撑硫聚合物 483

第四节聚硅酮 484

一、硅酮弹性体 484

二、含硅酮的耐压树脂 486

附表计量单位换算表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