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论学 11
学问的气象 11
横通与纵通 14
博采 精鉴 深味 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 18
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文明之光》电视系列专题片第一讲 23
诗国 29
文学的质与量 33
时代、作家和文学的繁荣 36
文学与时尚 39
受重当时与蜚声后世 43
文风的交流 46
雅俗之间 49
江山之助 51
说趣 54
奇峭 58
体志气韵 61
国学与二十一世纪 63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 66
走上宽广通达之路——新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趋向 79
守正出新及其他——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与教学 87
文学史研究的前瞻 103
祝贺《中国赋学》创刊 109
关于古籍整理的几点意见 111
古代文学传播的方式与媒介 114
中国神话研究断想 123
关于鬼诗的考索 127
逝川之叹——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 139
长江文化漫议 150
我和陶渊明 158
演讲 175
学术的风气与学者的风范——在2001年北大文科教师大会上的讲话 175
多元与自主: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人类文化生态——在2002年第二届北大论坛上的报告 179
文化的馈赠——在2004年北京论坛闭幕式上的演讲 187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在2006年北京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报告 192
自信与尊严: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姿态——在2008年中华文化论坛上的演讲 202
关于人文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在1996年教育部召开的文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206
北大学者应有的风度和气象——在1988年北大青年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 211
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在北大2000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15
呼唤伟大的作家——在新加坡作家协会1993年元旦茶话会上的讲话 219
关于汲古阁藏陶渊明集十卷本——2005年4月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的演讲 222
古代诗歌研究要关注当代诗歌创作——在北大诗歌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27
文学与资讯技术国际研讨会开幕辞 231
中日学者六朝文学研讨会开幕辞 234
古典诗词与性情的陶冶——2006年春节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 238
祝贺与悼念 261
燕南园六十二号 261
谢谢您,林庚先生 267
朴实的力量 270
生命的赞歌——《病榻杂记》读后 272
祝贺启功先生九十二岁寿辰 275
悼念启功先生——答《人民政协报》记者王小宁 276
悼念朱家溍先生——在纪念朱家溍先生献身文博事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281
深切怀念林焘先生 284
怀念大师兄陈贻焮先生 287
悼二冬 290
逝者已矣 存者何冀 293
序跋 297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297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日译本序 302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韩译本序 305
《国学研究》发刊辞 307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序 309
《中国文学概论》跋 311
《陶渊明集笺注》跋 314
《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跋 316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跋 318
《唐诗风神及其他》跋 322
《大家小书》序 324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序 326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序 329
《大中华文库·新编干家诗》序 332
《中华诗综》序 334
《人间词话》手稿影印本序 340
孙继芳绘《镜花缘》序 342
《中岛敏夫教授汉学研究五十年志念文集》序 345
《刘继瑛画集》跋 349
《侯德昌隶书古诗》序 350
严绍漝《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序 352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前言 355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序 358
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序 360
尚定《走向盛唐》序 362
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序 364
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序 368
徐宝馀《庾信研究》序 371
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序 373
曾祥波《从唐音到宋调—以北宋前期诗歌为中心》序 376
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序 378
许逸民《徐陵集校笺》序 380
马嘶《林庚评传》序 381
散记 385
书斋乐事 385
书趣 388
琉璃厂忆旧 391
我爱读的十部书 394
茶趣 400
山桃 402
读帖 404
总在遗憾中 406
听雨 408
我心中的北大 410
显示个性 413
鸬鹚 415
读《人物志》琐记 418
唐朝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421
广师说 424
玉门关散记 426
东京印象 429
诗的京都 431
奈良的鹿 433
赤门与银杏 435
仙台行 439
樱花 443
黄昏 445
新罕布什尔道上 448
附录 455
人文无用之大用——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李慧玲问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