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1 知识概述 9
1.1 知识概念源流 9
1.2 知识分类 13
1.3 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18
1.3.1 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18
1.3.2 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 20
1.3.3 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区别 21
1.3.4 知识与信息相互交叉 22
1.4 知识的界定 30
2.1 知识经济的渊源 33
2.1.1 经济形态的简要划分 33
2 知识经济概述 33
2.1.2 知识经济概念缘由 35
2.2 知识经济的界定与基本特征 43
2.2.1 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定义 43
2.2.2 界定知识经济概念的逻辑准备 45
2.2.3 对知识经济定义的再探索 49
2.3 知识与经济的关系 52
2.3.1 知识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52
2.3.2 知识经济所要求的知识 53
2.3.3 知识经济的产业支柱 53
2.4 知识产业的划分 55
2.4.1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之间的关系 55
2.4.2 知识产业的划分 59
3.1 知识在西方经济学中地位的变迁 64
3 知识的理论审视 64
3.1.1 知识对经济作用的近代观点 65
3.1.2 知识对经济作用的现代观点 67
3.1.3 对技术贡献的测度 71
3.1.4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72
3.2 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观 77
3.2.1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论述 77
3.2.2 马克思主义知识观的发展 81
3.3 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83
3.3.1 知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83
3.3.2 科学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87
3.3.3 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90
4 知识经济的本质 93
4.1 实在的涵义 94
4.2 势的客观实在性 97
4.3 知识具有客观实在性 101
4.4 赛博空间的实在性 105
4.5.1 科学知识: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 111
4.5 知识的不确定性 112
4.5.2 是知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还是客观世界使然? 113
4.6 知识经济的本质 118
4.7 知识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123
4.7.1 泡沫与泡沫经济 123
4.7.2 知识经济时代虚拟经济大发展 126
5 知识价值论 129
5.1 知识与知识产品 130
5.2 价值的一般分析 133
5.3.1 知识价值的涵义 138
5.3 知识价值的特征 138
5.3.2 知识价值的客观性 141
5.3.3 知识价值的主体性 142
5.4 知识价值评价中的矛盾 143
5.5 劳动价值论成立的前提分析 145
5.6 知识创造价值 150
5.7 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特征 153
6 知识经济重要指标 158
6.1 产业结构变迁 158
6.1.1 经济结构转变的一般规律 158
6.1.2 向信息经济转变的标志 160
6.2 向知识产业过渡的产业特征 161
6.2.1 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161
6.2.2 高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中的地位 169
6.3 知识投入在发达国家中的地位 178
6.4 知识经济的重要指标 181
6.4.1 知识经济测度的初步框架 182
6.4.2 对知识经济测度体系的一些设想 189
7 知识的供给 193
7.1 知识供给之源——研究与开发 194
7.1.1 研究开发的重要性 194
7.1.2 创新与创新体系 197
7.1.3 研究开发及其与创新的关系 200
7.2 知识供给的激励 205
7.2.1 刺激知识需求 205
7.2.2 制度激励知识供给 206
7.2.3 市场激励知识供给 210
7.2.4 创新权——知识经济产权新要求 212
7.3 知识供给的有效性 222
7.3.1 宪法、制度对知识供给的约束 223
7.3.2 知识供给成本的约束 224
7.3.3 知识本身的约束 227
7.3.4 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约束 229
7.4 教育:知识供给的基 230
7.4.1 人力资本 230
7.4.2 教育创新 233
8 高科技的转化 237
8.1 高科技转化的条件 237
8.2 高科技转化的模式 242
8.2.1 高科技转化的过程模式:从过程角度审视 243
8.2.2 高科技转化的系统模式:从高科技开发区角度审视 249
8.2.3 高科技转化的复杂性 254
8.3 高科技资本化 257
8.4 建立风险投资体系 261
8.4.1 风险投资基金特点 261
8.4.2 发展风险投资 264
9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267
9.1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判断 268
9.2 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状况测度 273
9.2.1 中国知识经济产业指标 273
9.2.2 中国知识经济综合指标 275
9.3 中国能否发展知识经济? 280
9.4 中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对策建议 284
主要参考文献 291
后记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