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论 1
第一节 从「小说」到「小说家」 1
第二节 通俗小说理论的萌芽 10
一、两晋六朝时期的通俗小说理论 10
二、唐代的通俗小说理论 12
第三节 通俗小说理论的发展 15
第四节 通俗小说理论的成熟 22
一、功能论 23
二、语言论 24
三、艺术真实论 27
四、人物性格论 31
第五节 近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转变 36
第二章 作家论 51
第六节 作家的人格修养 51
一、提倡道德的重要性 52
二、观念与实践的矛盾 55
第七节 作家的艺术修养 57
一、积学 57
二、储才 59
第八节 作家的「还俗」 63
一、对「俗性」的肯定 67
二、对「入世」的躬行 70
三、审美心理结构的调整 72
第三章 功能论 75
第九节 娱乐功能 75
一、娱乐功能与社会效果 77
二、对商品化倾向的批判 79
三、娱乐功能与政治功利 81
第十节 劝惩功能 82
一、「劝善惩恶」的规定性 82
二、劝惩功能的强化 84
三、劝惩说的进化 87
第十一节 其它功能 88
一、史鉴功能 89
二、认识功能 91
第四章 创作论 93
第十二节 情节 94
一、情节结构原则 95
二、情节设计技巧 101
第十三节 人物 112
一、人物塑造的原型论 113
二、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徵论 121
三、人物塑造的技巧论 130
第十四节 语言 139
一、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通俗化 140
二、叙事语言的运用 151
三、人物语言的表现 155
第五章 审美范畴论 161
第十五节 雅与俗 161
一、语言的雅俗之辨 163
二、功能上的雅俗之别 164
三、题材的雅俗之分 166
四、表达方式的雅俗之异 168
五、关於「雅俗共赏」理论的讨论 170
第十六节 奇与常 173
第十七节 虚与实 182
第十八节 情与理 195
一、「情」与「理」的对抗 196
二、主情论的美学内涵 199
三、情与理的相互认同 203
四、「理」的新内涵和「情理」的统一 207
第六章 借鉴论 213
第十九节 对史学理论借鉴 213
一、「微词」、「曲笔」与「注彼写此」 219
二、「实录」精神与「实录」理论 223
第二十节 对文学艺术理论的借鉴 231
一、「发愤著书」说——对诗文论的借鉴 231
二、「以形写神」说——对画论的借鉴 236
三、「境界」说——对诗论的借鉴 241
四、「文法论」——对古文理论的借鉴 246
第七章 题材论 253
第二十一节 传奇 253
一、传奇的来源 254
二、传奇的流变 257
三、传奇的泛化 259
四、传奇的真谛 260
第二十二节 情爱小说 262
一、情爱小说的创作动机论 264
二、「情」与「淫」 266
三、对才子佳人模式的批判 273
第二十三节 历史小说 275
一、历史小说的来源 276
二、历史小说的虚实问题 278
三、历史小说的一般创作原则 282
第二十四节 侠义与公案小说 284
第二十五节 神魔小说 290
第二十六节 模式化问题 298
一、对模式的诠释 298
二、模式的起源 299
三、模式的类型 301
四、古代理论界对模式的批评 305
五、模式的意义 309
第八章 方法论 313
第二十七节 评点 313
第二十八节 序跋 321
第二十九节 专论 324
第三十节 散论(琐论) 327
第九章 欣赏论 333
第三十一节 小说欣赏的特徵 333
第三十二节 欣赏者的修养 339
一、读者的人格修养 340
二、读者的知识修养 344
三、读者的文学修养 345
第三十三节 欣赏的方法和要求 349
後记 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