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古代汉语的两个支流 3
(一)文言文与古白话 3
(二)文言文的阅读与分析 5
(三)文学因素分析与语言因素分析相结合 11
(四)语言诸要素分析相照应 17
二、学习指向与方法 21
(一)掌握规律,以简驭繁 21
(二)了解一般,重在辨异 22
(三)要有历史主义观点 24
(四)要有正确的学科方法论 25
第一讲 句子成分 27
一、主语、谓语和宾语 32
(一)动词、形容词充当主语 34
(二)动词、形容词充当宾语 36
(三)数词充当主语和宾语 37
(四)副词充当谓语 38
二、状语和补语 39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39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41
(三)动词作状语 44
(四)形容词作状语 45
(五)数语作状语 46
(六)代词作状语 47
(七)句首状语 47
(八)介词结构作补语 48
(九)名词(包括以名词为中心的词组)作补语 49
三、词组充当句子成分 50
(一)主谓词组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 51
(二)动宾词组作主语、宾语和状语 52
四、句子结构由疏趋密 53
第二讲 语序 57
一、宾语前置 60
(一)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60
(二)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63
二、介词宾语的前置 65
三、宾语提前 66
四、谓语提前 68
五、定语的位置 70
六、数量词在句中的位置 72
七、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 73
八、古典诗词中词序的变换 75
第三讲 省略 77
(一)主语承前省略 80
一、主语的省略 80
(二)主语蒙后省略 81
(三)主语当前省略 81
二、谓语的省略 83
(一)谓语承前省略 83
(二)谓语蒙后省略 83
(三)谓语当前省略 84
三、宾语的省略 84
四、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85
五、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省略 88
六、其他的省略 89
第四讲 实词活用 93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97
(一)名词受助动词(能愿动词)、副词修饰,活用为动词 98
(二)名词在句中带上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 99
二、数词、代词活用为动词 100
(三)名词放在助词“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100
(四)名词前后有“而”连接(“而”一般不连接名词),便是活用为动词 100
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01
四、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用作使动词 102
五、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词 106
第五讲 数量的表示 111
一、数的称述 113
(一)基数 113
(二)序数 116
(三)约数 117
(四)虚数 119
二、量的称述 122
三、数和量组合的表达方式 127
(一)数词跟名词直接结合,不加量词 128
(三)数词和动词组合,有多种情况 129
(二)数词跟名词组合,用上量词 129
(四)问数表示法 130
(五)分数的主要表示法 131
(六)倍数的特定表示法 132
第六讲 代词的运用 135
一、人称代词 138
(一)第一人称代词 138
(二)第二人称代词 141
(三)第三人称代词 143
(四)关于复称代词 146
(五)人称代词的复数 146
二、指示代词 148
(一)是、此、斯、兹 149
(二)之、其 150
(三)彼、他、夫(fú) 152
(四)若、尔 155
(五)或、莫(元、毋、靡) 156
三、疑问代词 159
(一)谁、孰 159
(二)何、曷、胡、奚、台(yí) 161
(三)安、恶、焉 164
第七讲 虚词种种 167
一、虚字综述 169
二、虚字诠要 181
一画 一(壹) 182
二画 乃 几 182
三画 与 也 已 凡 亡(wú)之 于 183
四画 为 无 勿 夫 方 及 从 比(bì) 少止 曰 云 兮(xī) 乌 见 184
五画 乎 以 且 弗(fú) 未 由 用 令 可 宁 正 只 他 尔 186
六画 伊 此 如 而 自 至 因 会 有 并 则 许 设 亦(yì) 耳 行 安 岂 188
七画 何 况 矣 每 更抑 犹 但 足 否 纵 与 讵 192
八画 其 彼 所 初 非宜 定 审 固 果 尚 使 或 苟 奈 弥 若 者 诚 194
九画 既 信殆(dài) 相 独 某 适 爰 (yuán) 垂 复 皆 甚 是 哉 耶 故 虽 将 矧(shěn) 尝 胡 曷(hé) 197
十画 请 奚(xī) 盍(hé) 匪 倘 徒 特 借 益 差(chā) 殊 容致顾 恶(wū) 莫 诸 200
十一画 率 旋 脱 惟 唯 盖 辄 孰 第 焉 庸 庶 假 得 202
十二画 斯 曾(céng) 厥(jué) 属 辈 然 滋 遂 203
十三画 微 蔑(miè) 靡(mǐ) 205
结束语 古汉语语法学习、教学和研究取向 207
一、着眼于古汉语文言文与古白话两个支流及其特点 209
二、认清文言文与古白话的历史地位及研究的全局性 209
三、语法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 210
四、语法研究与词汇、语音乃至文字研究相照应 212
五、加强语料工作,驭以学科方法论 213
六、力求暂拟古汉语语法体系 216
附录:古汉语语法研究三议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