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邹常玺,张培础编
  • 出 版 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0200260X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篇 成煤作用与煤的变质类型 3

第一章 成煤作用--煤的形成 3

第一节 成煤原始物质 3

一、植物的演变与成煤作用的关系 3

二、成煤原始物质 4

第二节 植物遗体堆积的环境和方式 8

一、植物遗体堆积的环境 8

二、植物遗体的堆积方式 12

第三节 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 13

一、泥炭化作用 13

二、腐泥化作用 17

三、煤的成因分类 18

第四节 煤化作用 18

一、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19

二、煤化过程中煤的成分和性质的变化 20

三、煤化作用中的地质因素 22

四、煤的变质指标和变质阶段的划分 26

第二章 煤的变质类型 31

第一节 深成变质作用 31

一、深成变质作用的概念 31

二、深成变质作用的规律和地质特征 31

第二节 岩浆变质作用 35

一、接触变质作用 36

二、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 37

第三节 动力变质作用 39

第二篇 煤质的研究和评价 40

第三章 煤岩学研究 40

第一节 煤的肉眼研究 40

一、煤的物理性质、结构和构造 40

二、煤的肉眼煤岩成分和光泽岩石类型 49

三、各种成因类型煤的特征及用途 51

四、煤的肉眼研究方法 55

第二节 煤的显微镜下研究 58

一、煤的显微组成 58

二、煤的显微煤岩类型 70

三、煤的显微镜下研究方法简介 71

第四章 煤的化学研究 76

第一节 煤的工业分析 76

第二节 煤的元素分析及各种基准的换算 78

第三节 煤的工艺性质 80

第四节 我国煤的工业分类 85

一、中国煤(以炼焦煤为主)分类方案 85

二、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85

第五章 煤的综合利用及煤质评价 89

第一节 煤的综合利用 89

第二节 工业用煤的煤质要求 89

二、煤质评价方法 94

第三节 煤质评价 94

一、煤质评价及其依据 94

三、煤质评价举例 96

第三篇 含煤建造与煤田 100

第六章 含煤建造 100

第一节 概述 100

第二节 含煤建造的岩石性质特征 100

第三节 含煤建造的沉积相特征 101

一、沉积相的一般概念 101

二、沉积相的成因标志 101

三、含煤建造中常见的沉积相及其特征 109

一、不同沉积环境中旋回结构的特征 117

第四节 煤建造的旋回结构 117

二、旋回结构的形成 120

三、旋回的划分与命名 122

第七章 煤层及其风氧化带 124

第一节 煤层及其一般特征 124

一、煤层及其基本形态 124

二、煤层结构 125

三、煤层的顶底板 126

四、煤层中的结核、包体和化石 126

第二节 煤层的形成和分岔 127

一、煤层的形成 127

二、煤层分岔的成因和类型 128

第三节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的原因 130

一、煤层厚度 130

二、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 131

第四节 煤的风化和煤层的风氧化带 143

一、煤的风化 143

二、煤层的风化带和氧化带 144

三、氧化煤的鉴定标志和特征 145

第八章 含煤建造的古地理类型 148

第一节 概述 148

一、近海型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的控制因素 148

三、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的划分 149

二、内陆型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的控制因素 149

第二节 海陆交替相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及特征 150

一、浅海型 150

二、滨海平原型 152

三、滨海冲积平原型 152

四、滨海三角洲型 154

五、滨海山前(山间)平原型 155

六、海湾型 156

第三节 陆相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及特征 158

一、内陆山间盆地型 158

二、内陆盆地型 161

一、非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 163

第二节 聚煤盆地的类型 163

第九章 聚煤盆地和聚煤古构造 163

第一节 概述 163

二、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 164

第三节 聚煤盆地的同沉积构造 166

一、重力成因的同沉积构造 166

二、构造成因的同沉积构造 168

第四节 聚煤盆地的发展和演变 172

一、聚煤盆地基本类型的转化 172

二、聚煤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 173

三、聚煤盆地的侧向迁移 174

第五节 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构造的关系 175

一、富煤带、富煤中心 178

第十章 富煤带的形成及分析方法 178

第一节 富煤带及其形成条件 178

二、富煤带的形成条件 180

第二节 富煤带的空间展布及其控制因素 181

一、富煤带的展布特点 181

二、控制富煤带空间展布的因素 183

第三节 含煤性分析 187

一、含煤性概念 187

二、含煤性分析方法 189

第十一章 含煤建造期后变化--煤田的赋存和分布规律 203

第一节 煤田、煤产地的概念 203

一、含煤建造的赋存 204

第二节 含煤建造的赋存及煤田的构造形态 204

二、煤田的构造形态 205

第三节 含煤建造的分布规律 216

一、控制含煤建造分布的因素 216

二、期后构造对含煤建造分布的影响 216

第十二章 含煤建造中的有益矿产 222

第一节 含煤建造中的共生沉积矿产 222

一、油页岩 222

二、铝土矿和耐火粘土矿 223

三、沉积铁矿 224

四、其它矿产 225

第二节 含煤建造中的有用伴生元素 226

第十三章 煤层对比 228

第一节 煤层对比及其任务 228

第二节 煤层对比方法 228

一、标志层层间距对比法 228

二、煤层本身特征对比法 230

三、相--旋回特征对比法 232

四、古生物对比法 233

五、岩矿特征对比法 236

六、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法 240

七、地球物理测井对比法 242

第三节 煤层对比的步骤 242

一、概述 244

第十四章 石煤、碳沥青及煤成气 244

第一节 石煤 244

二、石煤的物理、化学及工艺性质 245

三、石煤的成因及后期变化 246

第二节 碳沥青 247

一、概述 247

二、碳沥青的性质 247

三、碳沥青的成因 248

四、碳沥青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248

第三节 煤成气 249

一、煤成气及其在天然气中的地位 249

二、煤成气的分类及特征 249

三、煤成气田形成的条件 250

第四篇 中国煤田地质简介 252

第十五章 中国煤田地质概况 252

第一节 煤炭资源简介 252

一、世界煤炭资源概况及其分布特点 252

二、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253

第二节 我国聚煤作用的基本特征 256

一、我国的成煤期 256

二、我国聚煤作用的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257

三、我国聚煤作用在空间上分布的特征 259

四、我国古陆上成煤的特征 259

六、我国各聚煤期的煤质特征 260

五、我国煤的变质程度和煤厚的分布特征 260

一、聚煤区的概念 263

二、我国聚煤区的划分 263

第三节 我国聚煤区及其划分 263

第十六章 我国各聚煤区的基本特征 274

第一节 化北石炭二叠纪聚煤区 274

一、化北聚煤区的基本情况 274

二、化北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 275

第二节 华南二叠纪聚煤区 285

一、华南二叠纪聚煤区的基本情况 285

二、华南晚二叠世聚煤作用 287

一、东北聚煤区的基本情况 289

第三节 东北侏罗纪聚煤区 289

二、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聚煤作用* 291

第四节 西北侏罗纪聚煤区 295

一、西北聚煤区的基本情况 295

二、西北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 297

第五节 西藏滨西中生代及第三纪聚煤区 300

一、概况 300

二、聚煤期及分布 300

第六节 台湾第三纪聚煤区 302

参考文献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