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绪论 1
第一章人口与人口再生产 16
第一节人口状况 16
一、人口的民族属性和户口属性 16
二、人口变动 17
三、人口结构 21
第二节人口再生产 27
一、80年代以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 27
二、80年代后的人口再生产状况 29
三、人口发展的趋势与问题 30
第三节计划生育工作 32
一、政策 32
二、措施 32
第二章社区经济(一) 35
第一节基础条件 35
一、土地资源 35
二、劳动力资源 39
三、区位优势 4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状况 46
第二节经济发展概况 46
二、1949~1978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47
三、80年代后的经济发展状况 48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动因及趋势 50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0
二、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 51
三、经济发展趋势 52
第三章社区经济(二) 54
第一节种植业 54
一、粮食作物 54
二、经济作物 62
三、果园 63
四、种植业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演变 64
第二节养殖业 66
一、传统养殖业 66
二、80年代以来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67
第三节乡村工业 70
一、发展概况 70
二、乡村工业行业分类 71
三、乡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72
一、80年代前的状况 73
第四节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运输业 73
二、80年代后的发展状况 74
三、第三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75
第四章家庭经营 76
第一节家庭经营的运作方式 76
一、家庭分工与协作 76
二、经营机制的几个特点 80
三、资金筹措、信息来源及雇工 84
第二节家庭经营类型、结构 86
一、家庭经营形式与范围分类 86
二、家庭经营结构分类与特点 88
三、家庭经营组织方式分类 91
第三节家庭经营效益 92
一、经营收益 92
二、家庭经营在家庭收入中的地位 93
三、家庭经营纯收入结构 93
四、家庭经营效益及发展趋势 94
第四节制约家庭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几个因素 103
第五章居民生活 108
第一节居民收入 108
一、80年代以前的居民收入 108
二、1979~1996年的居民收入 110
三、居民收入来源及变化特点 111
第二节居民生活费 114
一、80年代以前居民生活消费的基本状况 114
二、1978~1996年居民生活消费 115
第三节居民精神生活 138
一、精神生活的特点 138
二、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 140
第六章社会结构 142
第一节80年代前的社会结构 142
一、土地改革前的阶级、阶层 142
二、土改后到合作化前的阶级、阶层变化 143
三、农业合作化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及其变化 147
第二节80年代以来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及其特点 151
一、职业结构变动及职业阶层状况 151
二、收入分层与阶层差异 154
三、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趋势 156
第七章宗教与家族 159
第一节宗族 159
一、户主的姓氏结构 160
二、纳氏宗族 160
四、宗族势力 162
三、其他家族 162
第二节家族 164
一、新时期家族发展的趋势 164
二、两种类型的家族及其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165
第八章家庭与婚姻 169
第一节家庭 169
一、家庭规模及其演变 169
二、家庭类型与结构 171
三、家庭中的亲情关系 172
四、家政决策方式及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 174
五、家庭分工及家务劳动的承担方式 175
六、居民的家庭观念 176
第二节婚姻 178
一、人口的婚姻状况 178
二、婚姻的确定方式与择偶途径 179
三、联姻范围和择偶标准 180
四、婚姻的缔结与变动 185
五、婚姻的满意度 188
六、婚姻中存在的问题 189
第一节文化 191
一、文化活动 191
第九章文化教育福利 191
二、文化设施 192
三、传播媒体 193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 194
第二节教育 199
一、历史上的民族教育 199
二、民族现代教育 200
第三节社会福利 205
一、五保户供养 205
二、军烈属优抚 206
一、地理与道路交通条件 208
第十章环境村容卫生 208
第一节环境 208
二、生态环境 209
第二节村容 213
一、旧时的纳家户村貌 213
二、村庄规划与居民点的新布局 214
第三节卫生状况 216
一、饮水卫生 216
二、疾病 217
三、医疗保健 217
四、村民的卫生习惯 219
第一节宗教 221
一、宗教信仰的基本内容 221
第十一章宗教与民俗 221
二、宗教功修 224
三、教派 228
四、宗教职业者 229
五、宗教管理 231
六、清真寺 231
七、宗教经济 234
八、宗教的传承方式 237
一、节日庆典 238
第二节民俗 238
二、婚俗 240
三、丧葬习俗 241
四、其他习俗 243
五、语言特色 243
第十二章居民的社会交往与观念意识 246
第一节居民的社会交往 246
一、交往范围与交往对象 246
二、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248
一、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 250
第二节居民的观念意识 250
二、居民的政治态度和认知 255
三、道德情感与意识 258
四、法制观念 261
五、婚姻与生育观念 263
六、商品经济意识 267
第十三章村政管理与居民参政 270
第一节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及村政组织 270
一、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270
二、村政管理组织 271
一、财产与财务管理 276
第二节村政管理 276
二、治安管理 277
三、生产和经营管理 278
四、土地管理 279
五、环境、交通与卫生管理 279
六、民政事务及其他管理职能 280
七、村政管理中的问题 281
附录:人物调查 285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