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科学导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盛连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2533591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高等学校教材:现代环境科学导论》以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主线,阐述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当今世界和我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生命系统的宏观各层次、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新发展;最后一章是绿色文明与人类未来,以进一步唤起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绿色文明的认识。为便于教学,每一章的最后,还设计了“教与学互动工作坊”(Teaching and Learning Workshop)。《高等学校教材: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各专业进行环境教育的教材,也可供生态学、自然保护工作者、有关科技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 1

1.1 环境及环境的分类 1

1.1.1 环境的基本内涵 1

1.1.2 环境的功能和基本特征 6

1.1.3 环境的分类 10

1.1.4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11

1.2 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7

1.2.1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变化 17

1.2.2 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分支学科 22

1.2.3 现代环境科学特征及学科任务 25

思考题 32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33

推荐阅读书目 34

第2章 人类生存的地球 35

2.1 地球的运动及其结构 35

2.1.1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35

2.1.2 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意义 36

2.1.3 地球的内部结构 39

2.2 地球环境系统 41

2.2.1 大气环境 42

2.2.2 水环境 47

2.2.3 土壤环境 51

2.3 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 54

2.3.1 地球的诞生 54

2.3.2 地理环境的演变 55

2.3.3 地球的脆弱性 58

2.4 人类与地球环境 61

2.4.1 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地球承载力 61

2.4.2 科技进步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66

2.4.3 农业的发展与地球表征的改变 67

2.4.4 主要环境要素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 69

思考题 71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72

推荐阅读书目 73

第3章 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74

3.1 全球性环境问题概述 74

3.1.1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实质 74

3.1.2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类 75

3.1.3 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76

3.1.4 全球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 77

3.2 全球变暖 78

3.2.1 温室效应 79

3.2.2 温室气体的来源 80

3.2.3 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 82

3.2.4 控制全球变暖的对策 84

3.3 臭氧层破坏 85

3.3.1 臭氧层与臭氧空洞 86

3.3.2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87

3.3.3 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 88

3.3.4 遏制臭氧层破坏的对策 89

3.4.1 生物多样性的涵义 90

3.4 生物多样性减少 90

3.4.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92

3.4.3 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 93

3.4.4 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根源 95

3.4.5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行动和途径 98

3.5 酸雨 99

3.5.1 酸雨的形成 99

3.5.2 酸雨的危害 101

3.5.3 防治酸雨的措施和途径 104

3.6 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以及人类采取的主要行动 105

3.6.1 全球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105

3.6.2 人类采取的主要行动 106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108

思考题 108

推荐阅读书目 110

第4章 中国生态环境特点与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11

4.1 自然环境特点 111

4.1.1 地貌特点 111

4.1.2 气候特点 112

4.1.3 森林及植被特点 113

4.1.4 其他生物资源 114

4.1.5 脆弱性生态环境类型及分布 117

4.2 生态环境的历史变革 121

4.2.1 中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历史变化 122

4.2.2 人口压力下的土地开发 123

4.2.3 人口扩散与生物资源利用 124

4.2.4 中国历代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 126

4.3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对策 129

4.3.1 水资源危机加剧与南水北调 129

4.3.2 森林生态功能衰退与防护林工程 133

4.3.3 草地资源退化与退耕还草 135

4.3.4 海洋生态问题现状与危害 135

4.3.5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137

4.3.6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持续农业”的兴起 139

4.3.7 生物资源与自然保护 142

4.3.8 中国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所作的贡献 144

思考题 147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148

推荐阅读书目 150

第5章 生物系统与生态系统 151

5.1 生物系统及其层次 151

5.2 种群 152

5.2.1 种群的基本特征 152

5.2.2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53

5.2.3 种群增长及增长方式 154

5.2.4 种间关系 156

5.3 群落 159

5.3.1 群落的基本特征 159

5.3.2 群落的结构 160

5.3.3 群落的演替 162

5.3.4 群落对干扰的反应 162

5.4.1 生态系统的组成 163

5.4 生态系统 163

5.4.2 生态系统的类型 164

5.4.3 食物链与食物网 166

5.4.4 营养级与生态金字塔 168

5.4.5 生态系统的功能 169

5.4.6 生态平衡 185

思考题 189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189

推荐阅读书目 191

第6章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管理 192

6.1 生态系统服务 192

6.1.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192

6.1.2 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 194

6.1.3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 197

6.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估价的意义 202

6.1.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205

6.2 生态系统管理 207

6.2.1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207

6.2.2 生态系统管理的实施 208

6.2.3 生态系统管理的有效途径 210

思考题 225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225

推荐阅读书目 227

7.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8

7.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由来 228

第7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 228

7.1.2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化 229

7.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31

7.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32

7.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33

7.2.1 可持续发展实施的组织层次 233

7.2.2 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关键环节 239

7.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43

7.3.1 指标体系 243

7.3.2 目标与原则 245

7.3.3 指标体系框架 246

7.4.1 全球《21世纪议程》 247

7.4 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 247

7.4.2 《中国21世纪议程》 249

7.4.3 《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进程 252

7.5 可持续发展实例--常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对策 255

7.5.1 常州市的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 255

7.5.2 常州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对策 256

思考题 259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260

推荐阅读书目 262

第8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 263

8.1 环境规划 263

8.1.1 环境规划概述 263

8.1.2 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267

8.1.3 环境规划的内容 270

8.1.4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272

8.2.1 社区环境规划 274

8.2 社区、城镇环境规划和环境要素规划 274

8.2.2 城镇环境规划 276

8.2.3 环境要素规划 280

8.3 环境管理 285

8.3.1 环境管理概述 285

8.3.2 区域环境管理 294

8.3.3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297

8.3.4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299

思考题 302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302

推荐阅读书目 304

9.1.1 环境监测概述 305

第9章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305

9.1 环境监测 305

9.1.2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309

9.1.3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314

9.2 环境影响评价 318

9.2.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318

9.2.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322

9.2.3 生态与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325

9.2.4 视觉影响评价 328

9.2.5 累积影响评价 330

9.3 环境风险评价 331

9.3.1 环境风险评价 332

9.3.3 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 333

9.3.2 风险管理 333

9.3.4 公众参与 335

思考题 337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337

推荐阅读书目 339

第10章 绿色文明与人类未来 340

10.1 绿色文明 340

10.1.1 绿色文明的生态学内涵 340

10.1.2 绿色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340

10.1.3 绿色文明的启示 341

10.2 绿色产业 342

10.2.1 绿色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342

10.2.2 产业绿化及其对策 344

10.2.3 绿色壁垒与环境标志 346

10.2.4 绿色产品 348

10.2.5 生态工程 352

10.2.6 生态旅游业 355

10.3 人类的未来 356

10.3.1 乐观派与悲观派之争 356

10.3.2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360

10.3.3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61

10.3.4 历史的责任 365

思考题 371

教与学互动工作坊 371

推荐阅读书目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