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绿洲——亟待加强研究的领域 1
第二节 绿洲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2
1 天然绿洲——干旱地区孕育人类起源的摇篮,绿洲文明与文化的发源地 3
2 中国历史时期绿洲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绿洲之路 4
3 亚欧大陆桥的基石,当代绿洲的新使命与希望 9
第三节 中国绿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1
1 中国绿洲研究现状 11
2 绿洲研究的展望 14
第二章 中国干旱区域及其基本地理过程 18
第一节 中国干旱区与区域分异 18
1 干旱的成因与地球上的干旱区 18
2 中国干旱区的形成条件及划分指标 19
3 中国干旱区 30
第二节 荒漠化过程 32
1 中国干旱地区形成的基本过程 32
2 荒漠化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40
第三节 绿洲化过程 45
1 绿洲、绿洲化与绿洲化过程的概念 45
2 绿洲化过程及其类型特征 47
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干旱区地理过程的影响 53
1 人为荒漠化原因及历史教训 54
2 人为绿洲化过程增强的途径 60
第三章 绿洲地域系统 64
第一节 干旱区山地 64
1 概述 64
2 干旱区山地自然特征 67
3 干旱区山地与天然绿洲发育的关系 70
4 地域屏障及其分隔作用 76
第二节 绿洲系统与盆地地域系统 77
1 绿洲系统 77
2 盆地地域系统 77
3 山地—盆地地域系统 78
第四章 中国绿洲类型、特征及演替 81
第一节 绿洲形成的条件 81
1 稳定而丰富的水源 81
2 地势平坦且土层较深厚 83
3 充足的光照与较适宜的温度条件 86
第二节 绿洲类型的划分 87
1 绿洲单因素分类 87
2 绿洲多因素综合分类 91
第三节 中国绿洲分布特征 94
1 基本上分布在西北温带干旱地区 94
2 以盆地绿洲为主体的内陆流域绿洲是我国绿洲分布的主要特色 96
3 我国绿洲几乎都以高大山系为依托 96
第四节 绿洲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 97
1 绿洲的发展及其阶段 97
2 当代绿洲发展的基本趋势 104
第五节 绿洲的演替与变化 107
1 绿洲演变的自然因素 107
2 绿洲演变的人为因素 108
第五章 绿洲的结构与功能 111
第一节 绿洲系统及其结构与功能 111
1 绿洲系统及其一般特征 111
2 绿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14
第二节 绿洲的资源结构与承载力 117
1 绿洲资源类型及结构 117
2 绿洲资源潜力与人口承载力 121
第三节 绿洲土地利用结构与生产功能 124
1 绿洲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 124
2 绿洲土地利用结构 126
3 绿洲土地生产功能 138
第四节 绿洲防护林结构与绿洲稳定性研究 142
1 绿洲防护林结构 142
2 防护林功能——生态经济效益 144
3 绿洲稳定性研究 150
第六章 绿洲经济与绿洲文化 158
第一节 绿洲经济与绿洲产业 158
1 绿洲经济 158
2 绿洲产业 167
第二节 绿洲的民族与文化 175
1 绿洲的民族 175
2 绿洲文化及其建设 183
第三节 绿洲的兴衰与绿洲历史 188
1 影响绿洲兴衰的因素 188
2 绿洲兴衰历史 196
第七章 绿洲发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208
第一节 绿洲发展规划 208
1 绿洲发展规划研究概况 208
2 绿洲发展规划研究的意义 209
3 绿洲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212
第二节 绿洲可持续发展研究 213
1 可持续发展设计 213
2 可持续发展效益评估 231
第三节 绿洲发展规划实例研究 235
1 吐鲁番荒漠区绿洲发展体系建设 235
2 盐池半荒漠风沙区准绿洲发展体系建设 240
第八章 绿洲管理体系的建设 247
第一节 绿洲管理目标、管理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建设 248
1 绿洲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248
2 绿洲综合管理体系设计 248
3 绿洲综合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249
第二节 绿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55
1 建立绿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255
2 绿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55
3 关系数据库系统 258
4 空间数据库系统 262
5 绿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维护 264
6 结语 265
第三节 绿洲管理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建设 266
1 政策体系与法规体系在绿洲建设中的作用 266
2 政策体系建设 267
3 法规体系建设 273
第九章 中国绿洲区划研究 278
第一节 绿洲区划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 278
1 绿洲区划的概念 278
2 绿洲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279
3 绿洲区划的指标体系 283
第二节 绿洲区划方案 284
第十章 北疆绿洲区 286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绿洲分布 286
1 自然条件 286
2 绿洲及其分布特点 290
第二节 绿洲亚区 291
1 额尔齐斯—乌伦古河流域绿洲亚区 291
2 塔城—克拉玛依绿洲亚区 295
3 艾比湖流域绿洲亚区 297
4 伊犁河谷绿洲亚区 300
5 天山北麓山前平原西段绿洲亚区 302
6 天山北麓山前平原东段绿洲亚区 305
第十一章 南疆绿洲区 307
第一节 自然条件 307
1 地质环境与封闭盆地地貌 307
2 光热丰富、少雨多风的极干旱气候 309
3 内陆水文 313
4 暖温带荒漠土壤与植被 314
第二节 绿洲的形成与演变 315
1 绿洲的形成与发展 315
2 古绿洲的衰亡 316
第三节 绿洲亚区 316
1 阿克苏河流域绿洲亚区 316
2 渭干河流域绿洲亚区 319
3 孔雀河三角洲绿洲亚区 322
4 焉耆盆地绿洲亚区 324
5 吐鲁番—哈密盆地绿洲亚区 325
6 喀什噶尔河三角洲绿洲亚区 327
7 叶尔羌河流域绿洲亚区 328
8 和田河流域绿洲亚区 329
9 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前平原绿洲亚区 330
第十二章 河西走廊绿洲区 332
第一节 自然条件 334
1 过渡性地质构造与走廊式平原地貌 334
2 干旱气候和内陆水文特征 335
3 荒漠植被与土壤 337
第二节 绿洲的形成、分布、类型与演变 338
1 河西走廊的黄土、黄土状物质 338
2 绿洲的形成与分布 339
3 绿洲的类型 342
4 绿洲的演变 343
第三节 绿洲亚区 346
1 敦煌—安西盆地绿洲亚区 346
2 酒泉—张掖盆地绿洲亚区 348
3 武威—民勤盆地绿洲亚区 350
第十三章 柴达木盆地绿洲 353
第一节 自然条件 355
1 构造盆地与荒漠地貌特征 355
2 干旱气候和内陆水文特征 356
3 植被与土壤荒漠特征突出,地域分异明显 358
第二节 绿洲形成条件及绿洲分区 360
1 绿洲形成条件 360
2 绿洲分区 362
第三节 绿洲类型、发展潜力及建设方向 365
1 绿洲类型及其质量、数量 365
2 农业绿洲发展潜力 367
3 绿洲发展布局与绿洲稳定体系的建设 371
第十四章 河套平原绿洲 380
第一节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绿洲分区 380
1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380
2 绿洲分区 386
第二节 宁夏河套平原绿洲 387
1 绿洲生产潜力 388
2 绿洲土地利用现状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89
3 加快绿洲发展的对策 394
第三节 内蒙古后套绿洲 395
1 自然条件 396
2 绿洲农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设方向 398
第十五章 阿拉善绿洲 406
第一节 阿拉善左、右旗绿洲 406
1 自然条件 407
2 绿洲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409
第二节 额济纳绿洲 411
1 额济纳绿洲——古老的绿洲 412
2 自然条件特征与存在问题 414
3 拯救额济纳绿洲的措施与步骤 416
第十六章 21世纪绿洲发展研究 420
第一节 人类与绿洲的关系及绿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420
1 人类与绿洲的关系发展阶段分析 421
2 绿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422
第二节 绿洲发展的新目标 427
1 知识密集体系 427
2 资源产业化高效益开发体系 432
3 环境持续稳定保障体系 437
第三节 21世纪绿洲发展研究展望 440
1 绿洲合理发展规模及发展空间的研究 440
2 绿洲知识经济产业化演进过程的研究 441
3 知识经济下绿洲资源产业结构的研究 442
4 绿洲发展保障体系调控的研究 442
5 知识经济与PRED协调发展体系建设 443
编后语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