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1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1
二、 三分法 、 二分法 和 四分法 的品德结构 2
三、道德行为与品德结构 4
四、价值结构与品德结构 7
五、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 8
六、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 12
第二节 品德与素质教育 14
第三节 品德测评 17
一、操作等级评语型 17
二、行为规范量化型 18
三、品德结构综合型 18
第四节 培养良好品德的基本方法 26
一、科学的世界观 26
二、健康的价值观 29
第二章 道德素质的培养 33
第一节 道德概念掌握的途径 33
一、进行伦理性谈话,使学生掌握道德概念、提高道德认识 34
二、树立共产主义道德榜样,从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中感受道德概念 34
三、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道德概念 34
四、用 格言教育 可以增长道德知识,不断强化道德概念 35
五、在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概念时,应遵循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35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发展 35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一般经历着三种发展水平 36
二、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分析,道德情感一般有四个主要特征 37
三、道德情感的培养 39
第三节 道德意志的锻炼 40
一、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 41
二、道德意志的品质 42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和培养 43
第四节 道德行为的训练 45
一、道德行为方式和技能的掌握 45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46
第五节 强化道德习惯的训练方法 47
一、明理激情法 48
二、榜样激励法 48
三、道德重范法 48
四、自我教育法 48
五、环境熏陶法 48
六、学科渗透法 48
第六节 道德境界的引擎 49
一、加强道德理想教育 50
二、发挥道德榜样作用 50
三、搞好道德评价活动 50
四、激发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51
第三章 学校内的道德素质教育 53
第一节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优势 53
一、思想政治的导向功能 53
二、道德情感的陶治功能 54
三、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54
第二节 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54
一、落实教育为首的主要阵地 55
二、贯彻教书育人的基本渠道 56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力 56
第三节 学科德育的渗透途径 57
一、课堂讲授中渗透 57
二、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 57
三、在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中渗透 57
四、在教学的日常性活动中渗透 57
第四节 学科德育的渗透方法 58
一、直接式方法 58
二、间接式方法 60
三、注意事项 63
附:学生接受德育的 意义障碍 及其消除方法 66
第四章 不良品德探析 70
第一节 不良品德的形成 70
一、形成原因 70
二、表现类型 74
第二节 矫治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76
一、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 77
二、发展深厚的道德情感,消除对抗态度,促成情通理达 77
三、锻炼战胜诱因的道德意志,巩固新建立的行为习惯 78
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78
五、抓紧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 79
第三节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80
一、改变认知,转化态度 80
二、创设情境,感化引导 81
三、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82
四、针对个性,因材施 矫 82
五、总结经验,掌握技巧 83
第五章 高尚人格的确立 85
第一节 人格 85
一、人格培养 85
二、人格素质教育 88
三、人格评估 90
第二节 自我的完善 92
一、自我的完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 92
二、中小学生自我的发展与培养 93
三、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99
四、学生自尊心的培养 115
附:自我概念与学业不良的关系 119
第三节 人格素质的教育 123
一、人格化教学 123
二、班级审美文化的人格教育功能 124
第六章 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127
第一节 自我教育能力 127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涵义 127
二、自我教育能力结构模式设想 129
第二节 中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130
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保护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130
二、学习有关知识,寓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于各科教学之中 130
三、教给学生有关的方法,寓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131
四、发挥班集体力量,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132
五、提供仿效榜样,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 137
附:他教与自教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