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娟华,刘彦文,都丽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2628550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职业教育、德育概论等内容。

绪论 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二、教育学发展历程 2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及近代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11

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4

五、教育学的价值 18

第一编 教育基本原理 20

第一章 教育概述 20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20

一、关于教育的起源 20

二、教育本质 21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24

一、教育者 24

二、学习者 24

三、教育措施 25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25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25

二、古代学校教育形态 27

三、现代学校教育形态 29

第二章 教育的个体功能 33

第一节 教育功能 33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33

二、教育功能的种类 33

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35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35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诸因素 36

第三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46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46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47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7

四、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把握教育时机,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48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 48

第三章 教育的社会功能 50

第一节 社会诸现象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0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1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3

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55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55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56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56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57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60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60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61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改革 63

第四章 教育目的 67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67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67

二、教育目的的分类 68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70

四、教育目的受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制约 71

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71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 72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教育目的的回顾 72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方针 72

三、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75

四、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77

五、贯彻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 79

第五章 教育制度 84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84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84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 87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90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93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及类型 93

二、现代学制的变革 94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96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96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98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99

四、80年代以来与学制有关的法令 101

第六章 课程 104

第一节 课程理论概述 104

一、课程的含义 105

二、课程系统 107

三、课程文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14

四、主要课程理论及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118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20

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20

二、我国课程改革特点 126

第二编 教学论 136

第七章 教学概述 136

第一节 教学含义及功能 136

一、教学定义 136

二、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138

三、教学功能 138

第二节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40

一、古代教学思想的萌芽 140

二、近代教学思想形成与发展 140

三、当代教学的新理念 142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实质及教学的规律 143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 143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145

第八章 教学目标 153

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 153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153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154

三、教学目标的系统 155

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55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166

一、确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66

二、目标表述的基本方法 168

三、教学目标的实施程序 171

第九章 教学原则 172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172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172

二、提出教学原则的依据 172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74

一、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174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75

三、启发性原则 177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178

五、直观性原则 179

六、巩固性原则 180

七、因材施教的原则 181

第十章 教学方法 184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184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84

二、与“教学方法”有关的概念 185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常用的教学方法 186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 186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86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193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196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196

一、教学评价概念 196

二、教学评价功能 199

三、教学评价类型 200

四、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207

第二节 学生学业考评 208

一、测验的质量指标 208

二、试题的编制 214

三、国外课业考评改革的趋势经验 217

第十二章 教学模式 219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219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219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 219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220

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 221

第二节 国外典型教学模式 221

一、掌握学习模式 221

二、发现学习模式 223

三、程序教学模式 225

四、范例教学模式 227

五、最优化教学模式 229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231

七、凯洛夫教学模式 232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234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234

二、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236

三、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238

四、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239

五、集体教学模式 240

第十三章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241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241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241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244

三、教学的辅助形式 247

四、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248

五、班级教学改革 249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250

一、备课 250

二、上课 253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57

四、辅导答疑 257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58

第三编 教育主体 261

第十四章 教师与学生 261

第一节 教师 261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61

二、教师地位与作用 267

三、教师职业素养 269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277

第二节 学生 278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278

二、学生的地位 279

三、学生的发展 280

第三节 师生关系 282

一、师生关系结构 282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对学生的作用 284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85

四、几种特殊儿童的教育(差异教育) 286

第十五章 班主任工作 292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292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292

二、班主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293

三、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293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296

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296

二、学生群体 298

三、集体的发展阶段 300

四、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301

五、做好个别生的教育工作 303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方法 304

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304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 305

第四编 职业教育 308

第十六章 职业教育概论 308

第一节 职业教育概述 308

一、职业教育概念 308

二、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任务 310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311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特点 317

一、职业教育的总体特点 318

二、职业教育各环节所表现出的特点 319

第十七章 世界职业教育概况与发展趋势 323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323

一、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概况 323

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 324

第二节 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330

一、职业教育观念:大职业教育、终身教育 331

二、职业教育结构:普职综合化、职业教育重心上移 331

三、职教管理:法制化、协同化、柔性化、地方化 332

四、发展途径:产学结合、国际合作 333

五、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 333

六、培养目标:重视关键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334

七、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现代化 335

第五编 德育论 336

第十八章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336

第一节 德育概述 336

一、德育的概念 336

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功能——人格塑造 339

三、时代特征与学校德育 339

四、当代学校德育问题与对策思路 340

第二节 德育内容 341

一、爱国主义教育 341

二、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342

三、集体主义教育 342

四、劳动教育 343

五、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344

六、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教育 344

七、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345

八、心理健康教育 346

第十九章 德育过程、原则、方法和途径 347

第一节 德育过程 347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347

二、德育过程规律 347

第二节 德育原则 350

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350

二、知行统一原则 351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352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352

五、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353

六、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354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55

八、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55

第三节 德育方法 356

一、国内常用传统德育方法 356

二、国内德育新方法 360

三、国外德育新方法介绍 362

第四节 德育途径 367

一、教学 367

二、班主任及班集体 368

三、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68

四、课外与校外活动 368

主要参考文献 370

后记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