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变迁 10
一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及其在“百家争鸣”中的地位 10
二 儒家伦理学说的独尊和发展 13
三 儒家伦理学说的衰微和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兴起 23
第二章 儒家人性观 26
一 人性是什么 26
二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 31
三 人性与道德修养 40
一 儒家人生哲学的特色 46
第三章 儒家人生哲学 46
二 追求“完善自我”而又“丧失自我”的哲学 55
三 奋进的人生理想及其缺憾 60
四 儒家人生哲学与道家、佛家的比较 63
第四章 儒空理想人格理论 66
一 儒家理想人格设计的形成 66
二 儒家理想人格的特质 70
三 独立人格觉醒问题 77
四 “三不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构想 83
第五章 儒家伦理的规范化:三纲五常 88
一 三纲五常的形成 88
二 三纲五常:封建道德规范的核心 92
三 三纲五常的历史作用 101
第六章 忠孝道德 105
一 忠孝道德的产生和演变 105
二 忠孝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 119
第七章 仁爱道德 122
一 儒家仁爱道德的实质 122
二 儒家仁爱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24
三 仁爱道德与博爱道德之比较 135
第八章 礼义道德 147
一 礼义的形成及其演变 147
二 礼义的内容和作用 156
第九章 中庸之道 164
一 “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的目标 165
二 “修身”:实现中庸之道的根本途径 168
三 《中庸》提出道德修养的方法 171
第十章 人俗、人情和天理 174
一 何谓人欲、人情 174
二 先秦儒家的人欲、人情观 177
三 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180
第十一章 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历史命运 186
一 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186
二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1
三 儒家伦理文化的未来命运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