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1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的确立 1
一、确立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 1
二、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意义与作用 3
第二节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 11
第二章 素质教育目标的构建 14
第一节 构建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 14
一、社会需要 14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5
三、教育规律 17
四、教育目的论 17
五、目标分类理论 18
六、脑科学成果 19
七、对象实际 20
八、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 21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构建的原则 23
一、方向性原则 23
二、目的性原则 25
三、全面性原则 27
四、整体性原则 27
五、基础性原则 28
六、发展性原则 29
七、相关性原则 30
八、科学性原则 30
十、可行性原则 31
九、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31
第三节 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容 32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 33
二、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 33
三、科学素质目标及教育 34
四、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 35
五、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35
六、身体素质目标及教育 36
七、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37
八、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 39
九、劳动素质目标及教育 39
十、知识素质目标及教育 40
十三、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41
十一、技能素质目标及教育 41
十二、能力素质目标及教育 41
十四、外在素质目标及教育 42
第四节 三元目标体系的构建 43
第五节 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表述方式 45
第三章 素质结构分析 48
第一节 素质指标框架结构 48
一、身体素质 48
二、心理素质 49
三、品德素质 49
四、文化素质 49
第二节 国民素质教育目标的理论模型 53
第三节 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60
附:北京汇文中学学生素质培养纲要 62
第四节 小学生素质发展目标体系的结构 64
一、思想品德素质 65
二、科学文化素质 65
三、身体素质 66
四、劳动素质 66
五、个性心理素质 66
第四章 素质教育的实施 67
第一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67
一、心向一致原则 67
二、目标导向原则 67
三、和谐发展原则 68
四、情境陶冶原则 68
一、以整体改革为思路 73
第二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73
二、构造 三个着力点 的思路 74
三、依据素质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74
四、重视以学生为 主体 的思路 75
五、为实施素质教育开拓新的教育途径 75
第三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77
第四节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79
一、选准突破口,积累经验,逐步落实 79
二、根据不同对象分阶段推进转轨 80
三、建立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分级分段考核 80
四、树立全面素质好的典型 80
一、社会观念的更新是实现机制转换的舆论基础 82
第一节 机制转换的外部条件 82
第五章 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82
二、选材制度的改革是解决 转轨 问题的根本途径 83
三、大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实现 教育转轨 的制度保证 85
第二节 传统观念须更新 86
一、教育者拥有主动机 86
二、社会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87
三、转变观念才能避免形式主义 87
第三节 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估制度 99
第四节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101
一、领导观念的转变是实行机制转换的前提 101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机制转换的基础 102
第五节 积极慎重地创建课程教材新体系 104
第一部分:素质教育的论述选 109
第六章 总附 109
附:素质教育的教学服务体系 114
附:关于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118
附:实施愉快教育的突破口 125
附:城市普通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 128
附: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四条渠道 130
附: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 134
附:开展 个、十、百 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37
第二部分:学生素质的评估方案选 143
附:中小学学生的素质评价 143
附:以效用为中心的学生素质评价 148
附:学生质量综合评价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