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基础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四川大学工科基础化学教学中心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040106892
  • 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1

1.1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

1.1.1 氢原子光谱和原子轨道能级 2

1.1.2 微观粒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 4

1.1.3 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 5

1.2 单电子体系核外电子运动的近代描述 6

1.2.1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6

1.2.2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7

1.2.3 原子轨道及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8

1.2.4 四个量子数 10

1.3 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13

1.3.1 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图 13

1.3.2 核外电子排布 18

1.3.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23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周期性 25

1.4.1 有效核电荷的周期性 25

1.4.2 原子半径 25

1.4.3 电离能 27

1.4.4 电子亲和能 29

1.4.5 元素的电负性 30

思考题 31

习题 32

第二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34

2.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34

2.1.1 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34

2.1.2 离子晶体 35

2.2 共价键理论(Ⅰ):价键理论 39

2.2.1 键参数 39

2.2.2 共价键的形成和键的类型 41

2.2.3 杂化轨道理论 44

2.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50

2.3 共价键理论(Ⅱ):分子轨道理论 53

2.3.1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 53

2.3.2 分子轨道能级及其应用 55

2.4 原子晶体和混合型晶体 58

2.5 金属和金属晶体 59

2.5.1 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 60

2.5.2 金属的分子轨道理论 60

2.5.3 金属晶体 63

2.6.1 整比整缺陷(本征缺陷) 65

2.6 晶体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 65

2.6.2 非整比缺陷 66

2.7 分子间力和氢键 67

2.7.1 分子极性的量度——偶极矩 67

2.7.2 分子间力的本质和类型 68

2.7.3 氢键 69

2.7.4 分子晶体和氢键型晶体 71

2.8 离子的极化作用 73

2.8.1 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 73

2.8.3 离子极化作用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74

2.8.2 离子极化作用对化学键性质的影响 74

思考题 75

习题 76

第三章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79

3.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79

3.1.1 配合物的定义及组成 79

3.1.2 配位体的类型 80

3.1.3 配合物的命名 82

3.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82

3.2.1 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82

3.2.2 外轨形配合物与内轨型配合物 83

3.2.3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立体异构 85

3.2.4 配合物的键型与磁性的关系 88

3.3 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88

3.3.1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 89

3.3.2 八面体场中中心离子d轨道的分裂 89

3.3.3 分裂能及其影响因素 90

3.3.4 高自旋和低自旋配合物及磁性 92

3.3.5 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 94

3.3.6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95

3.4.1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σ键合 97

3.4 配合物的分子轨道理论 97

3.4.2 中心离子与配体的π键合 99

思考题 100

习题 100

第四章 物质概述 102

4.1 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102

4.2 单质 103

4.2.1 单质的结构及性质 103

4.2.2 同素异形体 108

4.3 稀有气体 114

4.3.1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114

4.3.2 稀有气体化合物 115

4.4 简单无机化合物 120

4.4.1 二元化合物的组成及成键特征 120

4.4.2 卤化物和硫化物 121

4.4.3 硼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 126

4.5 有机化合物概述 130

4.5.1 有机化合物的含义和特性 130

4.5.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31

4.5.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同分异构 134

4.5.4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概要及烷烃的系统命名 137

4.6.1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征 143

4.6 离分子化合物简介 143

4.6.2 无机高分子 145

4.6.3 有机高分子 150

4.6.4 高分子复合材料 154

思考题 155

习题 156

第五章 化合物结构表征 159

5.1 紫外光谱(UV) 160

5.1.1 与紫外光谱相关的电子跃迁 160

5.1.2 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161

5.2.1 红外光谱原理及特性 163

5.2 红外光谱(IR) 163

5.2.2 有机化合物中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164

5.2.3 无机化合物中常见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168

5.3 核磁共振波谱(NMR) 170

5.3.1 化学位移(δ) 170

5.3.2 峰面积与磁核数目 174

5.3.3 峰的裂分(n+1规律) 174

5.3.4 核磁共振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举例 175

5.4 质谱(MS) 177

5.4.1 质谱基本原理 177

5.4.2 质谱的应用 179

思考题 180

习题 180

第六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 184

6.1 基本概念及术语 184

6.1.1 系统与环境 184

6.1.2 状态和性质 185

6.1.3 过程与途径 185

6.1.4 热和功 186

6.1.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压定律 186

6.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188

6.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88

6.2.3 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189

6.2.2 热力学能 189

6.2.4 焦耳实验 190

6.3 定容热与定压热 190

6.3.1 定容热 190

6.3.2 定压热及焓 191

6.3.3 热容 191

6.3.4 Cp与Cv的关系 193

6.3.5 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193

6.4.1 反应进度 194

6.4 化学反应热 194

6.4.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定容热效应和定压热效应 195

6.4.3 定容热效庆和定压热效庆的关系 195

6.4.4 热化学方程式 196

6.4.5 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197

6.5 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计算 197

6.5.1 盖斯定律 197

6.5.2 标准摩尔生成焓 198

6.5.3 标准摩尔燃烧焓 199

6.6.1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 200

6.6 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 200

6.6.2 非等温反应热的计算 201

6.7 可逆过程 203

6.7.1 可逆过程 203

6.7.2 可逆体积功 204

思考题 204

习题 205

第七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化学平衡 207

7.1 热力学第二定律 207

7.1.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207

7.1.2 热力学第二定律 208

7.1.3 熵和熵增原理 209

7.1.4 熵的物理意义 209

7.2 熵变的计算 210

7.2.1 单纯pVT变化的熵变 210

7.2.2 理想气体混合过程的熵变 212

7.2.3 环境的熵变 213

7.2.4 化学反应的熵变 214

7.3 吉布斯函数 215

7.3.1 吉布斯函数 215

7.3.2 ΔG的计算 216

7.3.3 理想气体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和化学势 217

7.4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条件 218

7.4.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条件 219

7.4.2 理想气体化学反庆的等温方程 219

7.5 标准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 220

7.5.1 标准平衡常数 220

7.5.2 标准平衡的常数的实验测定 222

7.5.3 K的计算 222

7.5.4 平衡常数的其它表示 224

7.5.5 多相化学反应 225

7.5.6 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227

7.6 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29

7.6.1 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 229

7.6.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31

7.6.3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32

7.6.4 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33

7.6.5 反应的耦合 234

思考题 235

习题 235

8.1.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239

第八章 化学动力学初步 239

8.1 基本概念 239

8.1.2 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 241

8.1.3 质量作用定律 242

8.1.4 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 243

8.1.5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244

8.1.6 用分压表示的速率方程式 244

8.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245

8.2.1 一级反应 245

8.2.2 二级反应 247

8.2.3 n级反应 250

8.3 速率方程的确定 251

8.3.1 微分法 252

8.3.2 积分法 253

8.3.3 半衰期法 254

8.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54

8.4.1 范特霍夫规则 254

8.4.2 阿伦尼乌斯公式 255

8.4.3 活化能 256

8.5 催化作用简介 257

8.5.1 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258

8.5.2 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 259

8.5.3 均相催化 260

8.5.4 多相催化 261

8.5.5 配位催化 262

思考题 263

习题 263

第九章 酸碱反应 267

9.1 酸碱质子理论 267

9.1.1 酸碱定义和共轭酸碱对 267

9.1.2 酸碱反应的实质 268

9.1.3 溶剂的酸碱性 270

9.2 酸碱反应常数 271

9.2.1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常数 271

9.2.2 酸(碱)的解离常数 272

9.2.3 中和反应常数 276

9.2.4 水解反应及水解常数 277

9.2.5 电离度和稀释定律 278

9.3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279

9.3.1 分布系数和分布曲线 279

9.3.2 溶液平衡的基本关系式 283

9.3.3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285

9.3.4 酸碱缓冲溶液 290

思考题 292

习题 293

第十章 沉淀反应 296

10.1 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296

10.1.1 沉淀——溶解平衡 296

10.1.2 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 296

10.2 溶解度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300

10.2.1 溶解质和溶度积 300

10.2.2 同离子效庆和盐效应 302

10.2.3 酸碱反应对沉淀反应的影响 304

10.3 分步沉淀和沉淀转化 310

10.3.1 分步沉淀 310

10.3.2 沉淀转化 311

10.4 沉淀分离法简介 312

10.4.1 沉淀的形成 313

10.4.2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314

10.4.3 沉淀条件的选择 316

10.4.4 应用示例 318

思考题 321

习题 322

11.1 路易斯电子理论与配合物的形成 324

11.1.1 路易斯电子理论及酸碱反应 324

第十一章 配位反应 324

11.1.2 软硬酸碱原则 327

11.1.3 EDTA及其整合物 329

11.2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331

11.2.1 稳定常数 331

11.2.2 逐级常数和累积常数 331

11.2.3 螯合物的稳定常数 333

11.2.4 配合物体系的分布系数和分布图 334

11.3.1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337

11.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常数 337

11.3.2 主反应、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338

11.3.3 条件稳定常数 342

11.4 配位反应和溶液中其它反应的关系 343

11.4.1 配位取代反应 343

11.4.2 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344

11.4.3 沉淀的配位溶解 345

思考题 348

习题 349

12.1.1 氧化数 351

第十二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初步 351

12.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351

12.1.2 半反应和氧化还原电对 353

12.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353

12.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356

12.2.1 原电池 356

12.2.2 电极电势 357

12.2.3 标准氢电极与标准电极电势 358

12.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360

12.3.1 可逆电池的势力学基本关系式 360

12.3.2 能斯特方程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362

12.4 电极电势的应用 366

12.4.1 标准电动势和标准平衡常数 367

12.4.2 条件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常数的计算 369

12.4.3 氧化原还反庆的方向和次序 371

12.4.4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375

12.5 电解和化学电源简介 377

12.5.1 理论分解电压和超电势 377

12.5.2 化学电源 378

思考题 380

习题 381

第十三章 滴定分析法 385

13.1 滴定分析概述 385

13.1.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385

13.1.2 滴定分析法分类和对反应的要求 385

13.1.3 标准溶液及其浓度表示法 387

13.1.4 滴定分析的计算 388

13.2 滴定分析原理 390

13.2.1 滴定曲线 390

13.2.2 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 393

13.2.3 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395

13.2.4 滴定误差及直接滴定的条件 397

13.3 滴定分析法的应用 400

13.3.1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00

13.3.2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403

13.3.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405

13.3.4 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407

思考题 408

习题 409

主要参考文献 413

附录Ⅰ 国际单位制(SI) 414

附录 414

附录Ⅱ 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1986年国际推荐值) 415

附录Ⅲ 某些气体的恒压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416

附录Ⅳ 某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熵及热容(25C) 417

附录Ⅴ 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标准燃烧焓(25C) 420

附录Ⅵ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421

附录Ⅶ 难溶化合物溶度积常数(291-298K) 422

附录Ⅷ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424

附录Ⅸ 金属离子与氨羧配位剂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KMY) 425

附录Ⅹ 一些金属离子的lgom(OH)值 426

附录Ⅺ 标准电极电势(298 K) 427

附录Ⅻ 条件电极电势E 433

附录ⅤⅢ 国际原子量表(1999,IUPAC) 434

附录ⅤⅣ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35

附录ⅩⅤ 指数加法表 437

附录ⅩⅥ 指数减法表 437

附录ⅩⅦ 预处理时常用的试剂 438

附录ⅩⅧ 常用的指示剂 439

附录ⅩⅨ 金属离子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 441

附录ⅩⅩ 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剂 442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