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颜色词文化义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峰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307171701
  • 页数:556 页
图书介绍:

序言&李葆嘉 1

前言 1

第一编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本体论 3

第一章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概论 3

一 “汉语颜色词”的界定 3

(一)取用“颜色词”称名的缘由 3

(二)“汉语颜色词”的外延 5

二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内涵 7

三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外延 12

(一)物理性文化义 12

(二)心理性文化义 14

(三)礼俗性文化义 24

(四)语源性文化义 26

第二章 绿色文化义论 31

一 相关问题的概述 31

二 绿色文化的历史源流 35

(一)殷商就存在颜色词“绿” 36

(二)上古人们喜爱绿色 39

(三)绿色没有顺利流传的原因 42

(四)绿色文化义点的速增 45

(五)绿色文化的演变 45

三 绿色文化义的内涵 48

(一)表示卑贱的 48

(二)表示高贵的 54

(三)表示美好的 58

(四)表示年轻的 67

(五)表示轻率的 68

(六)表示和平的 69

(七)表示安全的 70

(八)表示符合环保要求的 71

(九)表示可持续发展的 73

(十)表示健康的 75

(十一)表示小量或减量 76

四 绿色文化义的特点 78

(一)层积性 78

(二)多边性 80

(三)两极性 82

(四)人文性 83

五 绿色文化义的认知 85

(一)生理—心理认知 85

(二)文化认知 86

(三)修辞认知 88

第三章 红色文化义论 94

一 相关研究的概述 94

二 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 97

三 红色文化义的内涵 100

(一)表示驱疫避邪 100

(二)表示喜庆、吉祥、美好 101

(三)表示高贵、权势、庄重 105

(四)表示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 106

(五)表示兴旺、发达、旺盛、热烈 107

(六)表示热情奔放、积极进取 108

(七)表示革命、政治觉悟高 109

(八)表示危险、警告、禁止 110

(九)表示害羞、发急、愤怒、妒忌 111

四 红色文化义的认知 119

(一)上古的自然崇拜 119

(二)古代色彩观影响 121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 122

(四)“物理—心理”的认知 123

第四章 黑色文化义论 126

一 相关研究的概述 126

二 黑色文化义的内涵 127

(一)表示尊贵的 127

(二)表示卑贱的 129

(三)表示惩罚 130

(四)表示险恶的 131

(五)表示不祥的 134

(六)表示(是)非、(对)错 136

(七)表示隐秘的 140

(八)表示严正的 141

(九)表示时空观念 143

(十)表示隐性量 146

三 黑色文化义的认知 149

(一)生理—心理认知 149

(二)文化认知 151

(三)修辞认知 153

第五章 黄色文化义论 156

一 相关研究的概述 156

二 表示尊贵之义 158

(一)正统的、纯正的 160

(二)尚黄、尊中 161

(三)地神、中央之帝 162

(四)尊称黄帝 163

三 表示权势之义 164

(一)官册 165

(二)官服、官印 168

(三)官署、官员 173

(四)帝王 177

四 表示美好之义 183

(一)成熟的果实 183

(二)美好之物 184

(三)美好的妆饰 187

(四)美好的时间 188

(五)美好之人 189

(六)祥瑞 190

(七)喜气 190

(八)美好的比例 191

五 表示财富之义 191

六 表示低俗之义 194

(一)淫秽的 194

(二)低级的 196

(三)流氓 197

(四)庸俗的 198

七 表示失败或死亡之义 199

(一)衰老 201

(二)失败 202

(三)死亡 202

(四)灾异 203

(五)警示 203

八 表示年幼或年老 204

(一)幼小的 204

(二)少年 208

(三)老年 209

第六章 白色文化义论 212

一 美好纯洁之义 213

(一)美好之衣 214

(二)美好之人 215

(三)美好之名 219

(四)神仙之物 222

(五)祥瑞之色 223

(六)纯洁之色 228

(七)吉庆之色 230

(八)杰出之色 231

二 淡雅俭朴之义 233

(一)色味之淡雅 233

(二)为官之廉洁 234

(三)生活之俭朴 235

(四)操守之清白 236

(五)气韵之高雅 237

(六)品德之高洁 238

(七)德行之纯朴 238

三 光明公正之义 239

(一)光明之色 240

(二)白日之色 242

(三)公正之色 244

四 凶丧反动之义 245

(一)凶丧之色 245

(二)凶险之色 253

(三)死亡之色 254

(四)反动之色 255

(五)投降之色 258

(六)处分之色 259

五 空无裸露之义 259

(一)无添加的 260

(二)无官职的 263

(三)缺乏知识的 268

(四)空无物的 270

(五)无偿地 273

(六)裸露的 274

六 高贵贫贱之义 275

(一)高贵的建筑 275

(二)高贵的用具 276

(三)高贵的服饰 277

(四)重要的文书 277

(五)体面的职员 278

(六)清贫的服饰 278

(七)贫寒的住所 280

(八)卑微的门第 281

七 时秋西位之义 283

(一)表示秋季 283

(二)特指时段 286

(三)表示西方 286

八 是善错妄之义 288

(一)表示是(非) 288

(二)表示善(恶) 296

(三)表示错误的 298

(四)表示无根据的 299

(五)表示虚妄的 300

九 隐性量之义 301

(一)事物大量 302

(二)时间大量 306

(三)空间大量 319

(四)行为小量 321

第七章 青色文化词的隐性量论 323

一 空间量 324

(一)高量 324

(二)低量 325

(三)级次量 326

二 时间量 327

三 情感量 328

(一)主观高量 329

(二)主观低量 331

第二编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语用论 335

第八章 李白诗歌颜色词文化义论 335

一 相关问题的概述 335

二 高贵之义 337

(一)尊贵的神仙 337

(二)高贵的车具 339

(三)高贵的建筑 340

(四)高贵的人物 342

(五)高贵的职务 342

(六)高贵的道路 344

三 卑贱之义 346

(一)卑贱的身份 346

(二)卑贱的建筑 346

四 美好之义 348

(一)美好的眉发 349

(二)美丽的女子 350

(三)美好的时光 351

(四)美好的动物 353

(五)美好的物品 355

(六)其他美好的人 357

五 年轻之义 359

(一)女子之年轻 359

(二)少年 360

第九章 杜甫诗歌颜色词文化义论 362

一 相关问题的概述 362

二 权势之义 364

(一)高贵的 364

(二)卑贱的 371

三 美好之义 373

四 生命之义 379

(一)年长 379

(二)年轻 380

五 性别之义 381

(一)女性 381

(二)男性 381

六 经济之义 381

(一)经济大量 382

(二)经济小量 382

第十章 王维诗歌颜色词文化义论 383

一 相关问题的概述 383

二 表示空间之义 386

(一)表示地位 386

(二)表示称位 391

(三)表示心位 392

(四)表示方位 393

三 表示时间之义 393

(一)自然时间 394

(二)人的年龄 396

四 表示情感之义 397

(一)积极情感 397

(二)消极情感 402

五 表示隐性量之义 404

(一)空间量 405

(二)时间量 405

(三)事物量 406

(四)情感量 408

六 王诗文化义的个体认知 409

(一)生平经历的映射 409

(二)佛家思想的影响 411

(三)外显的个性心理 411

第十一章 张爱玲作品红色词文化义论 413

一 张作红色词的运用 414

(一)红色词的语用状况 414

(二)红色词的语用类别 415

(三)红色词与其他颜色词的搭配 416

二 张作红色词的文化义内涵 418

(一)象征原始的生命力量 419

(二)传达情爱的本能欲求 420

(三)渲染苍凉的情感氛围 421

(四)反衬现实的庸俗猥琐 423

三 张作喜用红色词的原因 424

(一)物理—生理属性 424

(二)社会文化特性 425

(三)作者的特殊个性 425

第十二章 莫言小说红色词文化义论 428

一 莫作颜色词的运用 428

二 莫作红色词的文化义内涵 432

(一)象征一种生命力量 432

(二)象征一种民族精神 433

(三)象征一种爱与希望 434

(四)表达一种沉郁的情绪 434

(五)代表一种丑陋的事物 435

三 莫作喜用红色词的原因 436

第三编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特征论 441

第十三章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系统性 441

一 义域 442

(一)指人 443

(二)指物 444

(三)指时空 446

(四)指抽象事物 447

(五)指特征 448

(六)指活动 449

(七)指现象与状态 450

二 义点 451

(一)字词义 451

(二)规约义 453

(三)典故义 454

三 义桥 454

(一)规约桥 455

(二)典故桥 457

(三)修辞桥 459

四 义位 464

五 义征 467

第十四章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两极性 469

一 表现形式 471

二 存在范畴 473

(一)权势范畴 474

(二)价值范畴 475

(三)生命范畴 477

(四)情感范畴 478

(五)经济范畴 479

(六)时空范畴 480

(七)性别范畴 482

(八)隐性量范畴 483

三 语用途径 483

(一)词内 483

(二)词间 486

四 突出特征 488

(一)层积性 488

(二)疏密性 490

(三)流变性 492

五 认知基础 495

(一)心理认知 496

(二)文化认知 498

(三)修辞认知 501

第十五章 汉语颜色词文化义的思维认知模式性 504

一 实象思维:借物呈色 505

二 表象思维:取象比类 507

三 意象思维:取法自然 509

四 三种认知模式间的关系 512

附录 “黑”字源义论 515

参考文献 535

后记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