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散型综合控制系统的总体概述 1
1.1 系统出现的背景 1
1.2 系统的组成 2
1.2.1 过程控制单元和过程接口单元 3
1.2.2 CRT操作站 4
1.2.3 上位计算机 5
1.2.4 数据传输通道 5
1.3 系统的基本功能 5
1.3.1 输入数据处理 5
1.3.2 输出处理 9
1.3.3 控制功能 10
1.3.4 通讯功能 11
1.3.5 人-机接口功能 13
1.3.6 自诊断功能 14
1.3.7 冗余技术 14
1.4 集散系统的优越性 14
1.5 集散系统的发展概况 15
1.5.1 集散系统的发展 15
1.5.2 集散系统的展望 17
1.5.3 我国集散系统的发展概况 18
2.1 系统概述 20
2.1.1 TDC-3000 SSC 20
2 TDC-3000集散系统 20
2.1.2 TDC-3000 BASIC 21
2.1.3 TDC-3000 LCN 24
2.1.4 万能控制网络UCN 24
2.2 基本控制器和多功能控制器 25
2.2.1 基本控制器 25
2.1.6 新一代智能变送器和智能现场通讯器 25
2.1.5 MICRO TDC 25
2.2.2 多功能控制器 46
2.3 无中断自动控制系统 53
2.3.1 基本控制器的UAC系统 53
2.3.2 多功能控制器的UAC系统 55
2.4 数据高速通路通讯系统 56
2.4.1 系统组成 56
2.4.2 通讯方式 56
2.4.3 通讯字格式 58
2.5 过程接口单元 59
2.5.1 PIU的构成 59
2.5.2 PIU工作原理 61
2.5.3 PIU的报告功能 62
2.6 增强型操作站 62
2.6.1 操作站构成 62
2.6.2 操作站显示功能 64
2.6.3 报警功能 66
2.6.4 批量控制系统 68
2.6.5 计算点 68
2.6.6 系统诊断和报告 69
2.7 TDC-3000 BASIC管理系统 69
2.7.1 管理系统组成 70
2.7.2 TDC-45000计算机 71
2.8 TDC-3000 LCN 73
2.8.1 局部控制网络 73
2.8.2 高速数据通路接口门和计算机接口门 73
2.8.3 应用模块 75
2.8.4 计算机模块 76
2.8.5 历史模块 76
2.8.6 通用操作站 77
3.1.1 系统结构 80
3.1 系统概述 80
3 I/A S集散系统 80
3.1.2 1/A S系统的特点 81
3.2 1/A S节点 83
3.2.1 处理机组件 83
3.2.2 现场总线组件 92
3.2.3 接口组件 94
3.2.4 网间连接器 95
3.2.5 节点总线及其扩展器 96
3.3.2 机架和机柜 97
3.3.1 系统组件结构 97
3.3 安装结构和系统供电 97
3.3.3 系统供电 98
3.4 智能变送器 99
3.4.1 智能压力、差压变送器 99
3.4.2 I/A S质量流量计 100
3.5 I/A S个人操作站 102
3.5.1 在线组态的个人工作站PW 102
3.5.2 用于离线组态的个人工作站PW-C 103
3.5.3 用于现场总线接口的个人工作站PW-FB 103
3.5.4 用于760系列控制器接口的个人工作站PW-SSI 103
3.5.6 用于油罐计量系统的个人工作站PW-HTG 104
3.5.5 用于小型结点控制系统的个人工作站PW-NB 104
3.6 油罐库存管理系统 105
3.6.1 静液压油罐计量系统(HTG) 105
3.6.2 管理系统的组成 108
3.7 综合控制软件 108
3.7.1 连续控制 109
3.7.2 梯形逻辑控制 120
3.7.3 顺序控制 125
3.8 I/A S操作系统软件 131
3.8.1 操作系统 131
3.8.2 子系统 132
3.9 I/A S信息管理软件 133
3.9.1 INFORMIX 数据库 133
3.9.2 历史数据库管理软件 133
3.10 高级应用程序包 135
3.10.1 数据验证软件 135
3.10.2 电子表格 136
3.10.3 物理性能库 137
3.10.4 数学库 138
3.10.5 生产模型软件 138
3.11 I/A S的应用实例 140
3.10.6 最优化软件 140
3.11.1 系统配置 141
3.11.2 系统控制回路分析 142
3.11.3 系统操作站组态 145
3.12 集散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145
3.12.1 控制规模和控制水平的确定 145
3.12.2 选型 146
3.12.3 确定系统配置 146
3.12.4 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 147
4.2 基本构成 148
4.2.1 硬件结构 148
4.1 可编程调节器的特点 148
4 可编程调节器 148
4.2.2 软件系统 150
4.3 KMM可编程调节器 151
4.3.1 KMM调节器的构成 151
4.3.2 工作原理 155
4.3.3 PID调节和无扰动切换 168
4.3.4 KMM调节器的运行方式 174
4.3.5 通讯功能 176
4.3.6 自诊断功能 179
4.3.7 系统设计投运的一般方法 181
4.3.8 应用实例 183
4.4 MICRO 761单回路控制器 198
4.4.1 761单回路控制器的构成 200
4.4.2 工作原理 203
4.4.3 组态方法 213
4.4.4 应用举例 214
5.1 概述 220
5.1.1 PC的特点 220
5 可编程序控制器 220
5.1.2 PC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221
5.1.3 PC的发展趋势 221
5.2 P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5.2.1 PC的基本结构 222
5.2.2 工作原理 223
5.3 PC的配置 223
5.4 PC的编程方法 225
5.4.1 PC的编程语言 225
5.4.2 梯形图语言 226
5.5 编程举例 227
5.6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 229
6 集散系统的可靠性 230
6.1 系统可靠性指标 233
6.1.1 可靠度 233
6.1.2 失效率 234
6.1.3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234
6.1.4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234
6.1.5 有效率 235
6.2 提高系统利用率的措施 235
6.2.2 提高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36
6.2.1 提高元器件和设备的可靠性 236
6.2.3 容错技术的应用 237
附录C KMM数据表 255
附录D KMM内部信号 259
附录E KMM输出端子 262
附录F 761单回路控制器组态结构图 263
附录G 761单回路控制组态术语汇编 269
附录H 761单回路控制器组态表 275
附录Ⅰ 思考题与习题 285
附录A I/A S单回路压力控制系统组态程序 343
附录B KMM运算公式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