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篇 诗学理论的过程性阐释 9
引言 9
第一章 “过程诗学”的提出与含义界定 12
一 以诗学“过程性”为研究对象的提出 12
二 “过程诗学”的含义界定 24
第二章 中国诗学的过程性表现(微观分析) 37
一 言说方式的流转 37
二 概念、范畴、命题的流转 48
第三章 中国诗学话语的生产机制与诗学观念的流变 63
一 古代诗学话语的生产机制 63
二 诗学观念流变“过程”的宏观描述 75
一、西方诗学过程性及其特点 85
第四章 中西诗学的“过程”比较 85
二 中西诗学过程性的可比性问题 93
第五章 造成中国诗学“过程性”的原因分析 101
一 造成游辞的心理依据 101
二 “体道”视野下的言意观与诗学表述方式 108
中篇 诗词理解的过程:“诗--评”关系经验的阐发 123
引言 123
第一章 “诗--评”关系经验的过程阐释 126
一 “诗--评”关系的还原 126
二 “诗--评”关系“审美经验”的肌理分析 135
三 “诗--评”关系阐释后的诗评“反思”知识 143
一 意义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159
第二章 诗意构成的基本规律:诗意综合的基本方式 159
二 诗意综合的相似、相关性原则 170
三 象征义、比喻义的诗意综合 180
第三章 语音层面的诗意综合:节奏与谐音的诗意综合 187
一 汉语言文学传统与节奏、谐音的重要性 187
二 诗词中的节奏与诗意构成 192
三 谐音在诗句和诗作品诗意构成中的作用 202
第四章 文学语符语义、结构层面的诗意构造(一):结构张力 216
一 张力:文学的结构作为一种意义的表达方式 216
二 意义结构的力的向度与诗意融合 230
第五章 文学语符语义、结构层面的诗意构造(二):诗意的虚实(显隐)相生 240
一 “虚实相生”的艺术观念和手法 240
二 “比兴”手法与“虚实相生”的关联及其过程阐释 245
下篇 过程诗学的当代意义 257
引言 257
第一章 过程诗学对诗学史写作和诗学现代转换的启示 259
一 诗学史作为思想史写作的误区 259
二 古代诗学的现代转化 271
第二章 “诗--评”的阐释原则与诗词鉴赏批评的有效性 279
一 “诗--评”的阐释原则对古代诗词鉴赏的意义 279
二 “诗--评”的阐释原则对现代文学艺术审美阐释的启示 285
附录 296
参考文献 305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