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厂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永德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12005353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第一章 总论 1

一、建筑空间概述 1

(一)空间与时间 1

(二)建筑空间的特点 3

(三)建筑空间的类型 5

二、工厂建筑环境综述 9

(一)环境的涵义 9

(二)人·机·建筑·环境 9

(三)不断改造环境,提高环境效益 10

三、工厂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必要性 14

四、工厂建筑空间与环境设计的特点及设计的可变性 16

第二章 空间与环境设计基础 20

一、确定建筑布置系统 20

(一)散点式布置系统 20

(二)联合布置系统 20

(三)面状集聚型布置系统 24

(四)立体化布置系统 24

(五)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布置系统 26

(六)组团式布置系统 28

二、功能分析 33

(一)功能网络分析法与矩阵分析法 33

(三)列特性表法 34

(二)矩阵分析法 34

三、强化工厂建筑环境的心理效应 35

(一)人的心理环境 35

(二)人是以总体效应来评价环境的 36

(三)充分利用第一印象的初始效应 37

(四)创造空间的意境 37

(五)增强工人的自主意识与中心感 40

四、空间的限定 41

(一)限定元素 41

(二)限定程度 41

(三)限定方式 42

(四)空间的范域 44

第三章 工厂外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46

一、工厂外部空间的性质 46

二、工厂与城市环境的协调 47

(一)工厂与城市的环境关系 47

(二)临街建筑处理 49

(三)厂区边界处理 50

三、厂区外部空间的结构构思 53

(一)厂区内的功能结构 53

(二)组织道路网 54

(三)空间的立体构成 57

(二)空间的序列 62

四、外部空间的序列 62

(一)厂内人流活动的特点 62

五、公共活动空间 64

(一)厂前区 64

(二)以食堂为中心的多功能活动空间 76

六、线形流动空间 80

(一)线形流动空间的特点 80

(二)道路空间的设计 81

七、生产的外围空间 87

八、外部空间的距离 88

(一)人与建筑的距离 88

(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热 90

(二)人的相互识别距离 90

九、地形地势的利用 90

(二)组织人工界面 95

十、厂内技术通廊 95

第四章 建筑组合与工厂立体化 98

一、建筑组合的基本方法 98

(一)组合元素 98

(二)组合方法 99

二、工业建筑的群体组合 107

(一)生产性建筑的相互组合 107

(四)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组合 118

(三)生产车间与生产辅助工部的组合 118

(二)生产建筑与生活间的组合 118

三、建筑体型组合 124

(一)现状与未来 124

(二)国内外工业建筑的比较 130

(三)体的形态表情 133

(四)体型组合的基本方法 140

四、立体化——未来工业建筑的方向 140

(一)从拥挤的城市中撤离 140

(二)上天入地 141

(五)游牧式的工厂 142

(四)海洋工程 142

(三)大分散小集中 142

五、开拓地下建筑空间 143

(一)地下工业建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43

(二)地下建筑的经济性 144

(三)地下工业建筑的布置形式 145

(四)地下建筑的环境设计 145

六、发展多、高层厂房 151

(一)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51

(二)多层厂房的优越性 152

(三)多层厂房的空间组合 153

(一)综合环境化 158

第五章 厂房内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158

一、厂房建筑设计的新趋向 158

(二)以工人为主体的设计构思 159

(三)工艺与建筑的结合关系 159

(四)人·机逐渐分离 159

二、影响内部空间的各种因素 160

(一)内部空间的性质 160

(二)生产工艺的影响 160

(三)建筑结构的影响 161

(四)建筑采光、通风与空调等因素的影响 163

(二)色彩的协调统一 166

(一)布局的规整化 166

三、室内空间的秩序化 166

(三)简化、轻化、序列化 168

四、空间的灵活性 169

(一)灵活的含义 169

(二)扩大柱网和可变柱网 170

(三)净空预留和组合式立柱 170

(四)灵活隔断 171

(五)通用地面与活动地板 171

(六)悬挂能力与厂房的空间刚度 171

五、空间的渗透性 173

(一)空间渗透的必要性 173

(七)接线的灵活性 173

(二)窗的妙用 174

(三)厂房的边界形式 178

六、室内环境设计——创造人的空间 186

(一)人是环境的主体 186

(二)改善室内的物理环境 186

(三)生理适应 193

(四)社会环境 194

(五)心理环境 195

(六)室内的景观环境 196

(一)情绪与疲劳的调节 201

一、色彩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 201

第六章 工业建筑的色彩选择 201

(二)管道的标志涂色与艺术构图 203

(三)安全警戒色 206

(四)用于总平面的色彩分区和规整厂容 206

(五)增加照度,开拓空间 206

(六)美化环境 207

(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08

二、厂区环境色彩选择 211

(一)工厂与外部环境的色彩协调 211

(二)厂内建筑环境的色彩选择 212

(三)建筑立面色彩 215

(一)人对色彩的需求 216

三、室内环境色彩选择 216

(二)色彩的选择 217

第七章 工厂环境绿化 219

一、工厂绿化的意义与作用 219

(一)工厂绿化的意义 219

(二)工厂绿化的作用 219

二、工厂环境绿化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222

(一)工厂环境绿化的特点 222

(二)设计原则 223

三、厂区的绿化规划 225

(一)建立全厂的绿化系统 225

(二)按实际需要进行景区划分 226

(三)合理选择绿化类型 229

四、厂区绿化布置 231

(一)厂前区绿化 231

(二)厂内道路的绿化 232

(三)厂房四周的绿化 234

(四)垂直绿化 235

(五)屋顶绿化 240

五、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 243

(一)植物配置 243

(二)树种选择 246

(二)城市与工厂共用的休息地 247

(一)休息地设计的一般要求 247

第八章 工厂休息地与庭园设计 247

一、休息地布置 247

(三)厂内公共休息地 248

(四)专用休息地 248

二、工厂庭园设计的特点 254

(一)厂内庭园的特点 254

(二)园林传统与工厂构园 254

三、庭园组景 256

(一)人与景的相位关系 256

(二)扩大空间感——“小中见大” 257

(四)构成动态的景观 260

(三)借景与对景 260

(五)组织界面的变化 262

(六)绿化造景 262

五、工厂中水体的利用——以水造景 268

六、园林建筑小品 272

七、庭园布置实例 273

附表 276

附表1 对有害物质具有抗性的树种 276

附表2 常用树种特性及适宜地区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