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国金属采矿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
1.1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现状 1
1.2 露天矿山 3
1.3 地下矿山 4
1.4 矿山环境保护 5
第二章 地下金属矿山地压控制研究 7
2.1 地压形成机理和分类 7
2.2 巷道地压 9
2.2.1 无支护巷道地压 9
2.2.2 有支护巷道地压 12
2.2.3 巷道地压分布规律 14
2.3 采场地压 15
2.3.1 空场采矿法地压 15
2.3.2 崩落采矿法地压 17
2.3.3 充填采矿法地压 18
第三章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设计优化研究的内容的思路 22
3.1 地下采矿力学研究的特点 22
3.1.1 研究对象 22
3.1.2 荷载形式 22
3.1.3 施工因素 23
3.2.1 安全性 24
3.1.4 不确定性研究方法 24
3.2 采矿设计优化的目标和内容 24
3.2.2 生产效率 25
3.2.3 矿石回采率 25
3.2.4 矿石贫化率 26
3.2.5 经济效益 26
3.2.6 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6
3.3 影响采矿方法选择和设计优化的主要因素 27
3.3.1 工程地质条件和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27
3.3.2 地应力状态 27
3.3.3 矿体的种类和质量 28
3.3.4 矿体赋存状况(倾向和厚度) 29
3.3.5 矿体赋存环境条件 29
3.3.6 开采技术条件 30
3.3.7 开采技术经济指标 30
3.4 采矿设计优化的主要步骤 30
3.4.1 系统目标的确定 31
3.4.2 系统信息的获取 32
3.4.3 系统结构的建立 32
3.4.4 系统的功能分析 32
3.4.6 现场监测和反分析——系统信息反馈 33
3.4.5 开采设计优化决策——系统决策 33
第四章 采矿设计优化和矿山地压控制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方法 34
4.1 概述 34
4.2 采矿工程基础资料的获取 36
4.2.1 地应力测量 36
4.2.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 37
4.2.3 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7
4.2.4 岩体质量分级和工程地质分区 38
4.2.5 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 39
4.3.1 确定开采设计初选方案的原则 41
4.3 开采设计初选方案的确定 41
4.3.2 正交试验设计法 42
4.4 采矿设计优化的数值分析方法 45
4.4.1 有限差分法(FDM) 46
4.4.2 有限单元法(FEM) 47
4.4.3 边界元法(BEM) 48
4.4.4 离散单元法(DEM) 50
4.4.5 其他数值分析方法 52
4.4.6 耦合的数值分析方法 54
4.4.7 有限单元法在采矿和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55
4.5 采矿设计优化的人工智能分析方法 58
4.5.1 专家系统(Experts system,ES) 59
4.5.2 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 68
4.6 地下采矿多步开挖设计决策分析 80
4.6.1 开挖步骤对开采稳定性的影响 80
4.6.2 反转应力法多步开挖加载模型 85
4.6.3 开挖稳定性能量分析 87
4.6.4 多步开挖灰色能量突变决策模型 89
第五章 新城金矿复杂条件矿床采矿方法研究 96
5.1 概况 96
5.2 矿区地应力场测量 99
5.2.1 矿区地应力场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99
5.2.2 矿区地应力场测量中使用的技术 100
5.2.3 矿区地应力现场测量实施步骤 102
5.2.4 矿区地应力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103
5.3 矿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108
5.3.1 区域地质构造 108
5.3.2 矿田地质构造 110
5.3.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111
5.3.4 矿田水文地质条件 112
5.3.5 矿区岩体结构面分级 114
5.3.6 矿区节理裂隙调查统计与分析 115
5.3.7 矿区深部岩体稳定性质量分级评价 122
5.4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126
5.4.2 试验结果 127
5.4.3 试验结果评价与分析 128
5.5 采矿设计优化研究 129
5.5.1 采矿方法选择 129
5.5.2 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基本思路和模型设计 131
5.5.3 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138
5.5.4 采场结构参数神经网络识别优化研究 149
5.6 采场稳定性监测与分析 154
5.6.1 应力位移测点布置 154
5.6.2 监测结果及其分析 154
6.1.1 矿山简介 158
6.1 概况 158
第六章 玲珑金矿深部岩石力学与采矿方法综合研究 158
6.1.2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0
6.1.3 主要研究内容 160
6.2 矿区地应力测量 161
6.2.1 测量技术和测点布置 161
6.2.2 测量结果 163
6.2.3 矿区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 163
6.2.4 矿区地应力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65
6.3 矿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167
6.3.1 区域地质构造 167
6.3.2 矿田地质构造和矿脉 168
6.3.3 矿田水文地质条件 171
6.3.4 矿区节理、裂隙调查和分析 172
6.3.5 矿区主要岩组岩体稳定性质量分级评价 177
6.4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179
6.4.1 试验内容 179
6.4.2 试验结果 179
6.5 深部开采三维有限元分析 185
6.5.1 计算模型和力学参数 188
6.5.2 计算方案 188
6.5.3 无充填开采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189
6.5.4 充填法开采计算结果及其与无充填开采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196
6.5.5 有限元分析结论 200
6.6 深部开采岩体能量分析与岩爆综合预测 201
6.6.1 基于岩石力学特性的评价 201
6.6.2 能量分析的数值模拟研究 203
6.6.3 岩爆预测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207
6.6.4 相关结论与防治岩爆建议 210
第七章 金川镍矿深部采矿方法研究 211
7.1 概况 211
7.1.1 矿山简介 211
7.2.2 测点布置 215
7.2.1 测量目的和测量技术 215
7.2 矿区地应力场测量 215
7.2.3 测量结果及其分析 216
7.3 矿区工程地质调查与评价 219
7.3.1 区域地质构造 219
7.3.2 矿区地质构造及地层 220
7.3.3 二矿区节理、裂隙调查及统计分析 221
7.3.4 二矿区矿岩稳定性分区 222
7.3.5 深部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25
7.4 二矿区二期工程无矿柱连续回采二维有限元分析 232
7.4.1 计算程序 232
7.4.2 计算模型 233
7.4.3 力学参数 235
7.4.4 计算结果 236
7.4.5 计算结果分析及比较 237
7.5 二矿区二期工程无矿柱连续回采三维离散元法分析 242
7.5.1 计算模型和计算程序 242
7.5.2 材料类型和物理力学参数 244
7.5.3 回采顺序模拟 245
7.6 二矿区无矿柱连续回采稳定性现场监测 253
7.6.1 监测方法和测点布置 253
7.6.2 监测结果及其分析 255
8.1 概况 259
第八章 海沟金矿地压活动规律与控制方法试验研究 259
8.2 矿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262
8.2.1 矿区地质构造 262
8.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63
8.2.4 矿区岩体节理、裂隙调查统计及与区域构造关系分析 263
8.3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270
8.3.1 试验内容及试验结果汇总 270
8.3.2 试验结果评价 272
8.4 井筒与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 272
8.4.1 计算程序 272
8.4.2 力学参数 274
8.4.3 主副井筒围岩稳定性分析三维计算模型及计算步骤 275
8.4.4 主、副井筒围岩稳定性模拟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278
8.4.5 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二维模型及计算步骤 283
8.4.6 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284
8.5 空区围岩稳定性现场监测与评价 291
8.5.1 稳定性监测方案 291
8.5.2 测试结果分析 294
8.5.3 利用声发射和压力的联合观测预测岩体稳定性 297
8.6 采空区地压控制与预防措施 300
参考文献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