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理论基本知识 3
人口理论 3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4
“两种生产”的原理 6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原理 7
人口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的原理 8
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统一的原理 9
“过剩人口”的原理 11
人口学体系 12
人口学 13
人口统计学 14
人口社会学 15
人口经济学 15
人口地理学 16
人口心理学 17
人口教育学 18
人口生态学 19
民族人口学 19
人口结构学 20
人口预测学 20
人口数学 21
地区人口学 21
比较人口学 22
质量人口学 22
军事人口学 23
人口 23
人口属性 26
人口构成 28
人口的自然构成 28
人口的地域构成 28
人口变动 29
人口的社会构成 29
人口自然变动 30
人口机械变动 30
人口社会变动 31
人口现象 32
人口过程 34
人口问题 35
人口发展战略 37
人口目标 38
封闭人口 39
开放人口 39
人口规律 40
原始社会人口规律 40
奴隶社会人口规律 41
封建社会人口规律 41
资本主义人口规律 42
相对过剩人口 43
流动过剩人口 43
潜在过剩人口 44
停滞过剩人口 44
绝对过剩人口 45
社会主义人口规律 45
人口再生产 47
广义人口再生产 49
狭义人口再生产 50
宏观人口再生产 51
微观人口再生产 53
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54
人口再生产的惯性 56
人口再生产类型 56
传统人口再生产 57
原始人口再生产 57
现代人口再生产 58
“人口转变” 59
“人口转变”类型 60
二、人口史 65
(一)世界人口史 65
世界古代人口 65
世界近代人口 66
世界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66
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的变化 71
世界各大洲人口的历史变化 71
欧洲 71
亚洲 73
非洲 74
北美洲 75
拉丁美洲 76
大洋洲 77
(二)中国人口史 78
中国古代人口 78
中国近代人口 80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移 82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分布 82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变化 86
世界历史上人口的分布 89
马端临的人口思想 118
徐光启的人口思想 119
冯梦龙的人口思想 119
洪亮吉的人口思想 120
龚自珍的人口思想 120
汪士铎的人口思想 121
薛福成的人口思想 122
严复的人口思想 123
梁启超的人口思想 124
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25
廖仲恺的人口思想 126
李大钊的人口思想 127
陈独秀的人口思想 128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129
四、人口与经济 133
人口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133
人口经济规律 134
特有人口经济规律 134
共有人口经济规律 135
“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 135
“两种生产”的比例是社会生产最基本的比例 136
按人口平均的经济指标 137
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 138
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38
劳动密集型经济,资金(或资本)密集型经济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 139
人口投资 140
智力投资 141
世界各国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 142
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147
1980年世界30个国家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比重 151
近百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向工矿和服务业的转移情况 152
我国土地资源与世界及美、苏、印的对比 153
我国建国后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变化情况 154
我国建国后的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变化情况 154
我国建国后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155
我国按地区划分的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工农业总产值 155
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 156
我国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 157
我国人口增长和资金积累 158
我国主要消费品人均生活消费量 158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速度 158
我国人口增长和就业问题 159
我国人口增长和文化教育 161
我国人口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 162
我国人均粮食、人均国民收入同美、法、日三国比较 163
我国城市职工家庭人均月生活费支出 164
我国农民家庭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 165
职工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 166
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 166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收入增长情况 167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职工每户平均人口、每户就业人口、每个就业者负担人口、家庭每人每月可用作生活费的收入情况 167
我国平均每天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情况 169
两个“力争”和小康水平 170
五、人口与社会 173
婚姻、家庭的性质 173
婚姻、家庭的演变 174
家庭的职能 176
家庭结构 177
婚姻、家庭立法 178
婚龄 180
早婚问题 181
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 182
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对生育率的影响 184
中国婚姻、家庭的现状 185
世界婚姻、家庭的现状 189
老年人口和老龄化 194
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94
老年人口与社会保障 195
农村五保人口 196
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 197
世界老龄化的现状和趋势 198
世界及我国残疾人口状况 200
残疾人口教育 201
人口与宗教 202
人口与犯罪 203
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 205
世界青少年的犯罪问题 206
六、人口地理 211
人口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211
稳定人口 214
人口迁移的含义 214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15
世界人口迁移发展概况 216
中国人口迁移发展概况 223
人口分布的含义 228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229
世界人口分布发展概况 233
中国人口分布发展概况 236
城镇人口 239
世界城镇人口发展概况 240
中国城镇人口发展概况 243
中国城镇人口发展方向 247
乡村人口 250
民族和种族 255
七、人口的种族构成、民族构成、语言构成和宗教构成 255
世界人口的种族构成 256
欧洲人口的种族构成 257
亚洲人口的种族构成 257
非洲人口的种族构成 258
美洲人口的种族构成 258
澳大利亚和大洋洲人口的种族构成 259
世界人口的民族构成 259
欧洲人口的民族构成 260
美洲人口的民族构成 261
亚洲(不包括中国)人口的民族构成 261
非洲人口的民族构成 261
澳大利亚和大洋洲人口的民族构成 262
世界上人数超过一百万的民族 262
世界人口的语言构成 262
世界主要的宗教教派 267
欧洲人口的宗教构成 269
亚洲人口的宗教构成 270
非洲人口的宗教构成 271
美洲人口的宗教构成 271
澳大利亚和大洋洲人口的宗教构成 272
中国人口的种族构成、民族构成、语言构成和宗教构成 272
八、世界人口 283
世界人口概况 283
190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 283
1900年以来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情况 283
世界各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百分比 284
拉丁美洲部分国家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285
非洲部分国家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285
亚洲部分国家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285
世界各大洲部分国家人口概况 285
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289
北美洲、大洋洲部分国家人口变动及其现状 289
世界人口的出生率 289
世界人口的死亡率 291
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92
世界人口的婴儿死亡率 293
世界人口的妇女生育率 294
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 295
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 296
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 298
世界人口的两种趋势 299
苏联人口 301
美国人口 302
印度人口 303
日本人口 303
巴西人口 304
英国人口 305
法国人口 306
波兰人口 307
西德人口 307
埃及人口 308
墨西哥人口 309
尼日利亚人口 309
澳大利亚人口 310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情况比较 311
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与预测 312
世界人口之最(截止1985年) 314
九、中国人口 321
建国后我国人口发展概况 321
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322
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 327
我国人口的性别构成 328
我国妇女的生育率 330
我国人口的死亡率 333
我国人口的寿命 334
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和预测 335
台湾人口 336
香港人口 338
十、人口政策 343
人口政策 343
世界各国人口政策概况 344
泰国的人口政策 346
菲律宾的人口政策 346
新加坡的人口政策 347
印度的人口政策 348
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政策 349
马来西亚的人口政策 350
巴基斯坦的人口政策 350
孟加拉国的人口政策 351
尼泊尔的人口政策 352
叙利亚的人口政策 352
日本的人口政策 352
南朝鲜的人口政策 354
斯里兰卡的人口政策 355
土耳其的人口政策 355
埃及的人口政策 356
突尼斯的人口政策 357
墨西哥的人口政策 357
巴西的人口政策 358
蒙古的人口政策 359
伊拉克的人口政策 359
沙特阿拉伯的人口政策 360
几内亚的人口政策 360
阿根廷的人口政策 361
苏联的人口政策 362
法国的人口政策 362
西德的人口政策 363
东德的人口政策 364
保加利亚的人口政策 364
罗马尼亚的人口政策 365
希腊的人口政策 366
美国的人口政策 366
英国的人口政策 367
澳大利亚的人口政策 368
附录一:世界各国政府对人口出生率和避孕措施的态度 368
附录二:世界各国人工流产政策概况 370
十一、计划生育 375
计划生育 375
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76
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家庭计划”与我国计划生育的本质区别 377
我国计划生育与马尔萨斯节制生育的本质区别 377
我国计划生育的发展概况 379
为什么必须力争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383
为什么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385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否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386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否会出现人口“老龄化” 387
关于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老年人供养问题 387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否会出现性别比失调 388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否会出现“四、二、一”的家庭结构 389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 390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 393
计划生育责任制 396
附录一:1981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已婚妇女采取避孕措施百分比 398
附录二:六十一个国家的独生子女率 399
十二、人口素质与优生 403
人口素质 403
影响人口素质的因素 404
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404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0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口素质 406
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途径 407
独生子女与人口素质 408
人口素质与优生 409
遗传 410
优生学 411
生命科学 411
弗兰西斯·高尔顿 412
预防性优生学 413
演进性优生学 414
优生法规 415
优生措施 416
近亲结婚的危害 417
产前诊断与优生 418
遗传咨询与优生 418
围产期保健与优生 419
十三、人口和生态环境 423
什么是环境 423
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424
生态学 425
生态系统 426
食物链 426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28
生态平衡 429
人口与生态平衡 430
自然资源 431
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平衡 432
人口容量 435
人口与土地、淡水资源 436
人口和动植物资源 437
人口和矿产资源、能源 438
“资源危机” 439
中国的环境问题 443
世界的环境问题 444
年初人口数 449
人口数 449
十四、人口统计 449
(一)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 449
人口统计 449
年末人口数 450
年平均人口数 450
人口性别构成 453
性别结构比 454
人口性别比 454
出生婴儿性别比 454
人口年龄构成 455
平均年龄 456
年龄中位数 457
老年人口系数、少年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和老年人口密度指数 459
人口年龄构成的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460
总负担系数(抚养比) 461
老年负担系数(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负担系数(少年儿童抚养比) 461
负担人口密度指数 462
人口金字塔(或称年龄金字塔) 462
人口年龄堆积现象 465
惠普尔指数 465
迈尔混合法 467
UN指数 472
人口的地区分布 475
人口密度 476
人口迁移 477
迁入率和迁出率 477
总迁移率 477
净迁移率 477
人口的行业构成 478
人口的职业构成 479
人口的文化构成 479
受高等教育率 480
高等教育就学率 480
初等(或中等)教育就学率 480
文盲率 480
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比重 481
人口的民族构成 481
(二)人口再生产统计 482
出生人数 482
出生率 482
生育率 482
一般生育率 483
年龄别生育率 483
总和生育率 484
终身生育率 485
累计生育率 485
标准化生育率 486
死亡人数 486
总死亡率 487
年龄别死亡率 487
婴儿死亡率 487
标准化死亡率 488
人口自然增长率 489
净增人口数 489
人口发展速度与人口平均发展速度 489
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490
生命表及其由来 490
完全生命表和简略生命表 491
生命表的内容 497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一) 498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二) 501
生命表的用途 504
平均预期寿命 505
预期寿命中位数 506
平均预期寿命的矛盾现象 506
粗再生产率(总再生产率) 507
人口再生产率 507
净再生产率 508
平均世代间隔 510
人口真正(内在)自然增长率 511
生育更替水平 513
静止人口 513
(三)婚姻及计划生育统计 516
结婚率 516
初婚率 516
平均初婚年龄 516
晚婚率 518
离婚率 518
节育率 519
结扎率 519
妇女不婚率 519
再婚率 519
人工流产率 520
计划生育率 520
一胎率 520
独生子女率 521
独生子女领证率 521
晚育率 521
平均初产年龄 522
(四)人口抽样调查 522
人口抽样调查 522
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 523
抽样平均数指标和抽样成数指标 523
全及平均数指标和全及成数指标 524
回置抽样与不回置抽样 524
抽样误差和偏差 525
对总体的推断 528
简单随机抽样 530
等距离抽样 531
分层抽样 532
整群抽样 533
多阶段抽样 533
抽样数目的确定 534
附录:随机数表 537
十五、人口普查 541
人口普查 541
人口普查的作用和意义 542
人口普查的特点和要求 543
人口普查的方法 544
人口普查的项目 545
人口普查的人口范畴 546
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 548
人口普查的阶段和步骤 549
人口普查规划 550
人口普查的质量检查 551
人口普查的时间间隔与间隔期间的人口计算 554
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554
世界人口普查史概述 556
中国人口普查史概述 557
中国1953年和1964年人口普查概况 559
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561
美国人口普查 564
苏联人口普查 566
日本人口普查 567
印度人口普查 569
年龄移算法 573
人口预测 573
(一)人口预测 573
十六、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 573
出生人数预测 575
实际生育率法 575
修正生育率法 576
标准生育率法 578
死亡人数预测 582
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预测 585
矩阵乘法预测 588
人口总数预测 595
人口总数的回测 598
计算人口翻番的“70法则” 598
(二)人口规划 600
人口规划 600
基层年度人口规划的编制 601
地区人口长期规划的编制 602
人口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604
十七、人口机构和人口会议 607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607
中国人口学会 607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 608
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 608
联合国人口委员会 609
联合国人口司 610
国际人口学会 611
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 612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612
联合国统计局 613
世界人口会议 614
全球议员人口和发展委员会 616
各大洲议员人口和发展委员会 617
附录:世界部分人口研究机构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