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跨越》序 董学耕 1
前言 1
第一章 信息时代的创新 1
保尔、盖茨和时代英雄的成长 2
硅谷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4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 7
网络时代的局长懂不懂计算机 9
鲜为人知的国产计算机 10
第一个计算机系在哈军工 12
盖茨抓住了创业机遇 14
国产小型机的崛起和结束 15
第一张计算机处理的照片 18
激光照排与安岗的决心 22
三年拼搏打造照排市场 24
数据严整还看清洁车辆场 26
从“北开”信息化看数字企业 29
电脑人成了众矢之的 31
电脑扩大了思维空间 33
信息化与行政权力的冲撞 35
网络公司的田园风光 36
第二章 创新特征与守旧传统 38
局长力排众议用电脑,堪称智者 38
人才外流,还是输送 40
通过网络交流思维 42
新颖的原始创新 44
广电“图文电视”突出重围 45
股民造就图文电视市场 47
电信“可视图文”生不逢时 49
速录机的市场沉浮 50
建筑工程的信息封锁 52
起草公文键盘不敌钢笔 54
创新思维取决时代的物质活动 57
阻力来自无知和私利 60
科技工程预付款被挪用 62
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恶梦 64
电脑“养鸡”引发轩然大波 66
创新来自公众素质整体提高 69
第三章 汉字的三种表达形式 73
汉字的三种产生形式 74
毛笔和书法的贡献 76
书写促使笔画横平竖直 78
“重复”和“突变”的造字理念 80
汉字的科学与文化观念 82
承上启下的部件给谁来用 84
甲骨文的启示 86
造字使人的思维更加深刻 87
书同文、语同音维护了中国的统一 89
印刷使文字成为产品 90
快速轨道交通与邮政接口 93
横排直排之争 94
公众需要汉字通信吗? 96
回顾记录新闻 97
第四章 从录入引出的哲理 99
“录入”挑战人生 100
徐迟一生的最高潮 103
键盘手写各有千秋 105
书写与录入的冷热 107
中英文字打字的百年交锋 110
部件在电脑中竟无容身之处 111
部件归纳排序,减量增类 113
洋为中用的称谓“助记音” 116
盲打方是录入目标 118
汉字基因和电脑文化 120
部件、字符在电脑中的分野 122
复兴活泼刚健自强的民族文化 124
第五章 战争和视听通信 127
海战初期的通信 128
超越对话声波的视觉通信 131
抗战年代的狼烟和消息树 133
抗日大后方的防空警报 134
志愿军战俘的生命通信网 136
英舰悬挂汉字旗号 139
旗号通信和词汇编码 141
手旗信号、助航标志和音响 143
张爱萍将军和海军信号 145
手旗来自手语 147
特种部队和司机的手语 149
信息时代的形体信号 151
铁路信号的整体运作 153
红绿灯引出红黄牌 155
出租车的图形标识记忆 158
四川人的“数字新语言” 160
“伦敦上空的鹰”和指挥自动化 162
第六章 电报的兴衰和文化遗产 165
电报伴随了世界的百年进步 166
中国迅速接受了电报 168
2250家电报公司开拓的事业 170
北京电报大楼的钟声敲响 173
电报发展和经济的同步 174
电报业务遭受冷落 176
汉字数字化始自电报 179
“语言-编码-语言”的循环 180
电报给人类留下的遗产 182
自称“火腿一族”的无线电爱好者 184
北海少年科技馆的电信组 186
自动译报机开创了汉字信息化 188
“转报”是互联网的起步吗? 190
从马可尼开始的移动通信 19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奥氏眼中的电报 195
中国红色报务员 197
牵动全球的“伊尼格玛”密码机 199
美机轰炸东京途中,日本渔船发出电报报警 201
“紫石英”号的电报奥秘 203
文字传送技术的普及 204
第七章 中西文化的分野 207
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8
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与隔膜 210
中美网络文化的差异 212
从关注局部的思维到波斯塔楼 215
地铁复八线站牌画蛇添足 217
中英文将是两个“全球性语言” 219
探索汉字起源形态的林西莉女士 221
保护本国文化的法兰西 223
“爆炸”方能显示能量 225
思维方式决定民族的生存 227
第八章 数字信息的联想、类推 229
我家孩子不用牵 230
录入联想和联想创新 231
类推和语言的数字哲学 233
〇的出现和汉字数字用法 234
汉字的联想类推与编码 236
汉字部件的排序及其基准 237
汉字是否优秀的论争 239
词汇的创新与理念 241
数字辨吉凶 243
卧佛寺成了“offer寺” 245
“姓名”文化和变迁 246
姓名的个性与寓意 248
学院路到了,请下车? 249
人与动物的信息交流 252
电脑与大拇指的功能 255
相信仪器还是想信自己 256
第九章 电信发展与社会批评 259
从20年的差距起跑 260
电信发展与自身改造 261
拒绝为电信主持晚会 264
特批电话“搁浅”月余 265
部领导的装机现场会 267
实现周恩来的电话愿望 270
“电灯电话”的革命理想与“消费超前” 272
合理评价电信服务质量 274
对电信行业的遭遇而不平 276
号簿当作用户广告簿 277
电信失误成为创新节日 279
数量增长不等于服务品质提高 280
从公话进步看美好丑恶 282
电信从上到下需要补课 284
面对的困难层出不穷 287
体制改革必须着眼产业发展 288
“计费”和“光通信”的兴起 290
“计费”未成正果 292
以人为本和交费队列 294
运营支持系统BSS浮出水面 295
第十章 数字时代的政策导向 298
邮寄稿费的周折 299
信息法规是“信息指数”中的重要部分 301
信息化建设需要法规保障 303
信息机构的作用并非是替代 305
从“数字计量”看信息法规 308
托福报名与网上秩序 310
投资平台造就新观念 312
信息立法要有前瞻性 315
电信法规和大院经济 317
法律和舆论的威力突破大院围墙 319
资费标准是官商意识的反映 321
思维的汇集与沟通 324
毁誉参半的声讯台电话 326
声讯非法盈利必将受制 329
鼓励公开讨论电信政策 331
知识产权是维护秩序的基石 333
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要更深入地介入信息化 336
第十一章 新世纪的前景 338
宽带畅想和现实差距 339
从寻呼到宽带的进化 342
宽带成熟的时间和空间 344
“黄浪”前面让孩子“扭过脸” 346
未来的计算机和人 348
发掘汉字的源头 351
英语也能说文解字? 353
文章的自动产生和编辑 355
马路快递组合的现代化 357
地名和信息规范的冲撞 359
老人回家的实话实说 361
地球运动的警示信息 364
人类终与植物一起思考 368
预测的胜利迎来科学春天 371
信息化搅乱了行业界限 373
拆分中国电信启动新的竞争 376
后记 379
主要参考文献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