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4
第三节 “面—层—点”复合样本结构 7
第四节 资料来源 14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章节结构安排 17
第一章 “政府、制度变迁与区域兴衰”之理论谱系 22
第一节 “政府、制度变迁与区域兴衰”之生态分析 22
一、国家、社会、第三领域 23
二、新制度主义:生态制度观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28
第二节 “政府、制度变迁与区域兴衰”之经济学分析 32
一、“科斯定理”与集体产权理论 33
二、制度变迁与“诺斯悖论” 36
三、发展国家论VS政府失败论 39
第三节 “地方政府、制度变迁、苏南区域兴衰”之理论综析 42
一、理论丛林 42
二、西方研究:“地方政府合作主义”与合作主义的批判 45
三、国内研究:“谋利型政权经营者”VS“中介论”,苏南模式终结论 47
四、文献评析:共识、分歧与理论空间 50
第二章 利益共容体与比较制度优势:一个新的理论模型 54
第一节 “政府理性人”:地方政府及政府精英的人性假设 54
一、理性、经济人理性、政治人理性 55
二、政府理性人基本逻辑:双重需求—追求权力—利益—运用权力—行为 59
三、“政府理性人”构成本项研究的基本假设前提 64
第二节 “利益共容体与比较制度优势”理论模型 66
一、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借鉴与再检验 66
二、“利益共容体与比较制度优势”理论框架 69
第三节 思考的工具:核心概念 79
一、制度、制度变迁、比较制度优势 79
二、共容利益、利益共容体 81
三、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 84
四、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结构与功能、社区政府 86
第三章 制度失衡—制度变迁—比较制度优势—制度失衡——苏南模式制度变迁第一重循环 89
第一节 区域综合资源结构与制度初始性失衡 89
一、历史中的苏南早期工业化:过密化?斯密动力? 89
二、吴文化:苏南制度变迁的文化基因 95
三、人民公社之初始性利益共容体与社队企业的历史遗产 99
第二节 “利益共容体Ⅰ”、制度变迁与比较制度优势 111
一、制度变迁、四元博弈与“利益共容体Ⅰ”的形成 112
二、社区(乡镇)政府主导与苏南模式比较制度优势 120
三、非正式社会规则的双重功能:苏南模式的潜规则 128
第三节 制度失衡与利益共容体Ⅰ解体 136
一、苏南模式制度失衡与利益共容体Ⅰ解体 137
二、村庄权威与利益共容体Ⅰ稳定性——华西村制度变迁之微观透视 145
第四章 制度失衡—制度变迁—比较制度优势—制度失衡?——新苏南模式变迁第二重循环 155
第一节 利益共容体Ⅱ、制度变迁与比较制度优势的重塑 156
一、利益共容体Ⅱ、制度变迁与新苏南模式崛起 157
二、新苏南模式:差异性资源禀赋结构与多模式均衡 164
三、地方政府“政策规避”与策略博弈:昆山制度变迁路径 177
第二节 制度变迁过程中权力—市场间互动 187
一、权力之退出:苏南改制之制度变迁 187
二、权力之再进入:商会与利益共容体再组织 199
第三节 制度再失衡?新苏南模式潜在制度风险 208
一、新苏南模式潜在制度风险 208
二、精英主导与民众缺位:制度收益的差序性分配 210
三、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投资导向?OR公共服务? 214
四、不确定性: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216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比较制度优势扩展 219
第一节 “自生自发秩序”与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创新 219
一、行政审批改革: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创新的突破口 219
二、异质性区域资源禀赋结构与苏南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盛泽镇与苏北Y镇的双重路径比较 229
第二节 产权变革与基层政权运行体制创新 238
一、产权制度变迁与民主制度生长 238
二、从精英主导到公共选择:基层民主实践与动力机制 244
结语 253
一、研究结论 253
二、研究创新 261
参考文献 264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