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上编 审美范畴“和”的发展历程 5
第一章 奠基时期(先秦) 7
第一节 人文地理的沾溉 7
第二节 五行杂错之“和” 10
第三节 儒家的中和之美 18
第四节 道家的“和以天倪” 42
第五节 儒道之“和”的融汇--《吕氏春秋》论“和” 46
第二章 演进时期(两汉) 54
第一节 天人系统与中和之美 54
第二节 “温柔敦厚”与诗教 59
第三节 围绕《离骚》公案的中和与非中和之争 64
第三章 深化时期(魏晋南北朝) 70
第一节 从人格之“和”到宇宙之“和” 71
一、阮籍《乐论》的主“和” 75
第二节 乐论之“和” 75
二、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以和为美 77
第三节 “和”与艺术辩证法 83
一、斟酌古今的文质论 84
二、“兼解以俱通” 87
三、“五色相宣、八音协畅” 91
第四章 成熟时期(隋唐五代) 93
第一节 初唐史家的折衷文质 94
第二节 皎然论“诗之中道” 97
一、诗教与“中道” 97
二、“使无夭机者坐致夭机” 100
第三节 司空图的“饮之太和” 104
一、“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104
二、“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106
三、“思与境偕” 108
第五章 转折时期(宋代) 111
第一节 幽淡和谐的社会审美理想 112
第二节 理学家论中和之美 118
第三节 诗教的重振 125
第六章 衰变时期(元明清) 131
第一节 金元时期的余绪 132
第二节 清代的回光返照 134
第三节 近代的余响 139
下编 审美范畴“和”的结构解析 143
第七章 审美对象的“和” 145
第一节 天地自然之“和” 145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与艺术的和谐 152
第三节 审美对象外观形式的和谐 157
第八章 审美心态的“和” 162
第一节 情志的和谐 163
第二节 “温柔敦厚”与人格涵养 170
第三节 超越功利的“大和”心态 175
第九章 审美主客体的相和 180
第一节 物我合一--“我”的存在 180
第二节 物我合一--“我”的消匿 188
第十章 审美与艺术协调社会的功用 194
第一节 艺术怡和身心的作用 194
第二节 艺术调协个人与社会的作用 196
第十一章 实现“和”的途径与方法 201
第一节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201
第二节 以一总万 统观全局 208
第十二章 关于审美范畴“和”的古今评价 220
第一节 申张个性,冲破蕴藉 220
第二节 拯危救乱,以悲为美 226
第三节 呼唤风雷,除去平和 227
第四节 中西之“和”的比较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