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日本电力工业大气污染对策的经验 1
1.1 日本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 1
1.1.1 日本的电力工业体制 1
1.1.2 电力工业发展的背景——日本经济的快速成长 1
1.1.3 电力工业的演变 2
1.2 烟气排放控制的经过 6
1.2.1 污染物质与产生源 6
1.2.2 烟气排放控制及其演变 7
1.2.3 其他的控制及政策措施 11
1.3 电力工业的环境对策组织与配合 17
1.3.1 通过电气事业联合会环境对策的组织配合 17
1.3.2 通过(财)电力中央研究所进行环境对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17
1.3.3 某些电气事业者环境对策的组织体制 18
1.4 电力工业大气污染对策的经验 18
1.4.1 电力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18
1.4.2 硫氧化物对策 19
1.4.3 氮氧化物对策 22
1.4.4 烟尘对策 24
1.4.5 粉尘对策 25
1.4.6 与大气污染防治对策实施相适应的工业废物处理对策 25
1.4.7 节省能源与地球环境问题的对策 26
1.5 电力工业大气污染对策的实绩与成果 28
1.5.1 电力工业大气污染对策的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的政策措施 28
1.5.2 电气事业者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的配合措施 28
1.5.3 电力工业大气污染对策的实绩与成果 29
第2章 发展中国家火力发电厂与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现状 31
2.1 电力工业的现状 31
2.1.1 一次能源消耗量与能源构成 31
2.1.2 亚洲地区不同部门能源消耗构成的变化 33
2.1.3 亚洲各国的经济水平与电化率的关系 34
2.1.4 亚洲各国发电部门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 35
2.1.5 亚洲各国火力发电厂的性能 36
2.1.6 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量 38
2.2 亚洲各国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的现状 40
2.2.1 大气污染的现状 40
2.2.2 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的现状 42
2.3 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的现状 45
2.3.1中国 45
2.3.2 印度尼西亚 46
2.4 事列调查(中国) 47
2.4.1 调查概要 47
2.4.2 重庆发电厂调查概要 47
2.4.3 辽宁发电厂调查概要 51
2.5 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有关的课题 56
2.5.1 发展中国环保问题的复杂性 56
2.5.2 资金与人才的不足 57
2.5.3 情报的非公开性 57
2.5.4 技术转让上的问题 57
第3章 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58
3.1 概述 58
3.1.1 火力发电厂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58
3.1.2 火力发电厂产生大气污染物质的因素 59
3.2 燃料对策 62
3.2.1 燃料的确保 62
3.2.2 燃料的接收及储存设备 67
3.2.3 设备的保养与维修 75
3.3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燃烧管理技术 81
3.3.1 锅炉及燃料装置的种类与类型 81
3.3.2 燃烧管理 87
3.3.3 运转及维修管理 96
3.3.4 提高操作人员及保全工的素质 114
3.4 新技术 116
3.4.1 流化床(层)燃烧技术 117
3.4.2 煤和石油的混合(COM)技术 124
3.4.3 煤与水煤浆(CWM)技术 126
3.4.4 煤气化技术 128
3.4.5 煤气化复合发电技术(IGCC) 130
3.4.6 其它(温室效应对策) 131
3.5 火力发电厂的气体排放处理技术 132
3.5.1 除尘装置 132
3.5.2 排烟脱硫技术 152
3.5.3 排烟脱硝技术 161
3.5.4 烟囱 168
3.6 火力发电厂的排放气体的检测技术 173
3.6.1 概论 173
3.6.2 排放气体的成分检测分析方法 174
3.6.3 燃料试验方法 205
3.7 火力发电厂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 216
3.7.1 大气污染防治体制 217
3.7.2 与地方公共团体的协作等 218
3.7.3 数据的公开 219
3.7.4 教育及训练 219
3.7.5 监测 220
3.7.6 火力发电厂的绿化 220
3.7.7 事故紧急措施 221
3.8 火力发电厂的公害限制 221
3.8.1 限制的方法与限制标准 221
3.8.2 限制遵守的申请 222
3.8.3 限制遵守状况的确认 223
3.8.4 对违反限制的处置 223
3.8.5大气环境浓度的常规测定 224
3.8.6 事故时和紧急时的措施 225
3.9 伴随火力发电厂厂址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 227
3.9.1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227
3.9.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体系 227
3.9.3 火力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手续 229
3.9.4 大气污染环境影响调查书的内容 233
第4章 发展中国家火力发电厂的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技术协作事例 247
4.1 日本经济协力中ODA的位置与分类 247
4.1.1 经济协力的形式与ODA的位置 247
4.1.2 ODA的形式与实施体制 248
参考资料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