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7
卷一 建置 区划 45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5
第一节 地理位置 45
第二节 境域变化 45
第三节 隶属沿革 46
第二章 行政区划 47
第一节 政区演变 47
第二节 偏城地区政区沿革 55
第三章 乡镇简况 55
第一节 镇 55
第二节 乡 57
附:1996年所撤13乡情况简介 59
第三节 行政村 61
卷二 自然环境 78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78
第一节 地质 78
第二节 地貌 79
第二章 气候 82
第一节 日照 辐射 82
第二节 温度 84
第三节 降水 87
第四节 风 88
第五节 湿度 蒸发 89
第六节 霜 89
第七节 物候 90
第三章 水文 91
第一节 地表水 91
第二节 地下水 92
第四章 土壤 93
第一节 土壤类型 93
第二节 土壤分布 97
第三节 土壤肥力与评级 97
第五章 自然资源 100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00
第二节 水资源 101
第三节 植物资源 101
第四节 动物资源 103
第五节 矿产资源 104
第六章 自然灾害 107
第一节 气象灾害 107
第二节 地震灾害 111
第三节 生物灾害 112
卷三 人口 113
第一章 人口分布与变动 113
第一节 人口数量 113
第二节 人口密度 115
第三节 乡镇人口 116
第四节 人口变动 118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19
第一节 民族构成 119
第二节 性别构成 120
第三节 年龄构成 121
第四节 文化构成 122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23
第三章 计划生育 123
第一节 晚婚晚育 123
第二节 节制生育 124
第三节 政策措施 125
第四节 管理机构 126
第四章 人口管理 126
第一节 户籍管理 126
第二节 人口普查 127
第五章 家庭 128
第一节 婚姻 128
第二节 构成 129
第三节 管理 129
第四节 称谓 130
第六章 姓氏 132
第一节 姓氏录 132
第二节 部分姓氏源考 133
附: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考 135
卷四 农业 137
第一章 农业体制 137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137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38
第三节 互助合作 140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41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2
第二章 农业区划与管理机构 142
第一节 农业区划 142
第二节 管理机构 143
第三章 生产条件 143
第一节 耕地 143
第二节 劳力 145
第三节 农机具 146
第四章 农田建设 148
第一节 修建梯田 148
第二节 修滩造田 149
第三节 整修土地 149
第四节 改良土壤 150
第五章 农作物 150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50
第二节 油料作物 153
第三节 蔬菜作物 154
第四节 其它作物 154
第六章 农技农艺 156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56
第二节 作物栽培 156
第三节 良种培育和推广 157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158
附:涉县人民战蝗记 159
第五节 农技培训 160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61
第一节 项目争取 161
第二节 项目实施 162
第三节 项目管理 164
卷五 林业 166
第一章 林业资源 166
第一节 林地 166
第二节 林木 167
第三节 林产品 169
第二章 权属与体制 171
第一节 私有林木 171
第二节 寺庙林 171
第三节 乡村林 172
附:大树沟林场简介 173
第四节 国有林 173
附:偏城林场简介 173
第三章 植树造林 174
第一节 苗圃 174
第二节 荒山绿化 175
第三节 田间植树 176
第四节 四旁植树 177
第四章 林木管护 178
第一节 封山 178
第二节 护林防火 178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179
第四节 林业机构 180
附:林业功臣 181
第五章 林果产品 181
第一节 核桃 181
第二节 柿子 182
第三节 花椒 183
第四节 黑枣 木了 183
卷六 水利 电业 184
第一章 蓄水工程 184
第一节 小型水库 184
第二节 青塔水库 185
第三节 池塘 188
第四节 水窖 189
第二章 引水工程 189
第一节 漳北渠 189
第二节 漳南渠 191
第三节 漳西渠 191
第四节 青塔水库干渠 192
第五节 跃峰渠 194
第六节 其它渠道 195
第三章 汲水工程 196
第一节 人工井 196
第二节 机井 196
第三节 扬水站 197
第四节 汲水工具 199
第四章 山区饮水 200
第一节 缺水状况 200
第二节 化学工业部扶贫打井 201
第五章 水力利用 204
第一节 水碾水磨 204
第二节 水电站 204
第六章 河流治理 207
第一节 常年河治理 207
附:坝情介绍二则 208
第二节 季节河治理 208
第三节 防洪 208
第七章 边界水事 211
第一节 浊漳河下游水事 211
第二节 漳河上游水事 211
第三节 漳北渠首水事 212
第八章 机构 管理 征费 212
第一节 水政机构 212
第二节 管理 212
第三节 征费 213
第九章 电业 214
第一节 电力生产 214
第二节 电网建设 215
附:张家庄公社办电纪实 217
第三节 电力供应 218
第四节 供电管理 219
卷七 养殖业 222
第一章 畜牧 222
第一节 大牲畜 222
第二节 小家畜 225
第三节 家禽 229
第二章 水产 230
第一节 水产资源 230
第二节 淡水养鱼 231
第三章 机构与防疫 232
第一节 机构 232
第二节 防疫 232
卷八 工业 234
第一章 工业体制 234
第一节 私营与个体企业 234
第二节 乡镇企业 235
第三节 县办集体企业 236
第四节 国营企业 238
第二章 冶金工业 240
第一节 采矿 240
第二节 选矿 241
第三节 冶炼 242
第四节 轧钢 242
第五节 炼钢 243
第三章 建材工业 244
第一节 砖瓦灰石 244
第二节 水泥及其制品 245
第三节 其它建筑材料 246
第四章 化学 机械工业 247
第一节 化学工业 247
第二节 机械工业 250
第五章 烟草 食品 纺织 造纸 252
第一节 烟草、食品工业 252
第二节 纺织 256
第三节 造纸及纸质品 257
第六章 其它工业 手工业 258
第一节 木器、服装、鞋帽制造 258
第二节 印刷 修理 259
第三节 饲料、医药、皮毛棉麻加工 260
第四节 其它 261
第七章 驻涉厂矿 264
第一节 直辖市属工厂 264
第二节 省属工厂 265
第三节 市属厂矿 265
第四节 军办工厂 266
卷九 交通 邮电 267
第一章 铁路 267
第一节 铁路建设 267
第二节 铁路运输 269
第三节 铁路专用线 269
第四节 火车站 270
第二章 公路 272
第一节 古道 272
第二节 公路建设 273
第三节 公路客运 279
第四节 公路货运 280
第三章 交通运输工具 282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工具 282
第二节 机械运输工具 284
第四章 桥梁 隧道 渡口 284
第一节 古桥 284
第二节 公路桥 隧道 286
第三节 铁路桥梁 隧道 涵渠 291
第四节 渡口 292
第五章 公路交通运输管理 293
第一节 路政管理 293
第二节 运输管理 295
第三节 安全管理 296
第六章 邮电 297
第一节 邮政 297
第二节 电信 301
卷十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第一章 县城建设 303
第一节 城垣 303
第二节 街道 304
第三节 公用建筑 305
第四节 供水 排水 307
第五节 清洁 美化 308
第二章 镇村建设 309
第一节 集镇建设 309
第二节 村庄建设 310
第三章 房地产 311
第一节 房产 311
第二节 地产 313
第四章 建筑业 315
第一节 建筑队伍 315
第二节 设计施工 315
第三节 建筑技术 316
第四节 建筑材料 316
第五章 环境保护 317
第一节 水土流失与保持 317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防治 318
卷十一 商业 320
第一章 商业结构 320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20
第二节 合作商业 322
第三节 国营商业 327
附:驻涉厂办商业 329
第四节 商品销售构成 330
第二章 商品经营 331
第一节 生活资料购销 331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 334
第三节 土特产品及废品收购 337
第四节 烟酒、食品、副食品购销 341
第三章 饮食服务业 344
第一节 饮食业 344
第二节 服务业 345
附:涉县宾馆简介 345
第四章 贸易 347
第一节 集市贸易 347
附:太行市场简介 349
第二节 对外贸易 350
卷十二 粮油 351
第一章 购销 351
第一节 征购 351
附:书涉邑芒粮事 352
第二节 销售 354
第三节 议购议销 363
第二章 仓储 调运 加工 364
第一节 仓储 364
第二节 调运 366
第三节 加工 368
第三章 机构 368
第一节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粮油总局 368
第二节 县粮油机构 369
卷十三 财政 税务第一章 财政 370
第一节 财政体制 370
第二节 财政收入 373
第三节 财政支出 376
第四节 财政管理 378
第五节 公债 国库券 382
第二章 税务 384
第一节 税务体制 384
第二节 税种 税收 385
第三节 税收管理 392
卷十四 金融 395
第一章 金融机构 395
第一节 钱庄 当铺 395
第二节 冀南银行 396
第三节 银行 保险 396
第四节 信用社 398
第二章 货币 399
第一节 货币种类 399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01
第三节 现金管理 402
第三章 城乡储蓄 402
第一节 储蓄网点 402
第二节 储蓄种类 403
第三节 储蓄数额 403
第四章 信贷与结算 405
第一节 农业信贷 405
第二节 工业信贷 405
第三节 商业信贷 406
第四节 基建投资与信贷 406
第五节 信贷结算 409
卷十五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计划经济管理 411
第一节 计划管理机构 411
第二节 计划编制 411
第三节 计划管理实施 414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4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19
第二节 企业登记 419
第三节 市场管理 420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422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423
第六节 商标与广告管理 424
第三章 物价管理 424
第一节 物价机构 424
第二节 物价管理 425
第三节 价格调整 425
第四节 物价监督 431
第四章 国民经济统计 43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31
第二节 统计项目 432
第三节 统计方法 433
附:涉县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33
第五章 审计管理 436
第一节 审计机构 436
第二节 审计监督 437
第六章 计量管理 4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37
第二节 计量制度 438
第三节 计量器具 438
第四节 计量监督 439
第七章 经济协作与投资项目 439
第一节 经济协作 439
第二节 投资项目 439
卷十六 革命根据地 442
第一章 根据地开辟 442
第一节 开辟条件 442
第二节 发展中共党组织 443
第三节 组织救亡团体 445
第四节 建立民主政权 445
第二章 根据地政党、政权 446
第一节 政党机关 446
第二节 政权机关 448
第三节 重要活动 451
附:庆祝刘伯承50寿辰的部分贺电及文章 456
第三章 根据地武装斗争 459
第一节 抗日部队 459
附: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和主官 461
第二节 军事活动 465
第四章 抗日团体 469
一、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469
二、抗大四团 470
三、《新华日报》(太行版)社 470
四、朝鲜独立同盟和义勇军 470
五、日本反战同盟及太行支部 471
第五章 根据地建设 473
第一节 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 473
第二节 大生产运动 475
第三节 巩固与发展 478
附:晋冀鲁豫边区概貌 479
第六章 扫荡与反扫荡 481
第一节 日军十一次扫荡 481
第二节 日军制造的惨案 484
第三节 根据地军民反扫荡 490
第七章 根据地人民贡献 493
第一节 参军 参战 493
第二节 支前运动 496
第三节 保护革命队伍 498
第四节 输送革命干部 499
卷十七 政党 500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涉县党部 500
第一节 组织建立 500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02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涉县地方组织 502
第一节 组织创立 502
第二节 县委机构 503
第三节 基层政党 509
第四节 党员队伍 510
第五节 干部工作 512
第六节 宣传工作 514
第七节 农村工作 517
第八节 纪律检查工作 518
第九节 政法委工作 520
第十节 统一战线工作 521
第十一节 信访工作 521
附:处理信访案件二例 523
第十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523
卷十八 政权 政协 527
第一章 代表大会 527
第一节 各界代表大会 527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528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529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 533
第五节 提(议)案处理 534
第六节 代表联系制度 535
第七节 人事任免 调查视察 535
第二章 行政机构 536
第一节 封建政权 536
第二节 民国政府 536
第三节 抗日政府 537
第四节 人民政府 537
第五节 基层政权 539
第三章 参政机构 550
第一节 参议会 550
第二节 政协涉县委员会 551
第三节 政协涉县委员会历次大会 552
卷十九 党政要事 555
第一章 民主革命时期(1937—1949年) 555
第一节 减租减息 555
第二节 土地改革 556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0—1956年) 557
第一节 农业合作社 557
第二节 抗美援朝 558
第三节 镇反 肃反 558
第四节 三反 五反 559
第五节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560
第三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96年) 560
第一节 整风反右 560
第二节 “大跃进” 561
第三节 人民公社 564
第四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567
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568
第六节 工业学大庆运动 570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 570
第八节 平反冤假错案 573
第九节 历次整党 575
第十节 改革开放 576
卷二十 群众团体 580
第一章 工人、农民组织 580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80
第二节 农民组织 583
第二章 青少年、妇女组织 584
第一节 青少年组织 584
第二节 妇女组织 588
第三章 工商业联合会及其它组织 590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590
第二节 其它组织 591
卷二十一 劳动人事 594
第一章 劳动 594
第一节 职工队伍 594
第二节 职工招收 596
第三节 就业安置 597
第四节 劳动力调控 600
第五节 职工培训 603
第二章 人事 604
第一节 干部队伍 604
第二节 干部管理 607
第三节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612
第四节 编制管理 612
第五节 机关岗位责任制 614
第三章 工资 615
第一节 工资制度 615
第二节 工资调整 617
第三节 奖金 津贴 补贴 620
第四章 劳保福利 622
第一节 劳动保护 保险 622
附:重大事故简介 623
第二节 福利 626
第三节 退职 退休 离休 626
卷二十二 民政 628
第一章 优抚 628
第一节 拥军 628
附:太行拥军老妈妈 629
第二节 优属 630
第三节 抚恤 633
第四节 烈士褒扬 636
第二章 救济 637
第一节 灾害救济 637
第二节 困难救济 638
第三节 扶贫 640
第三章 安置 641
第一节 退伍军人安置 641
第二节 下放人员安排 642
第三节 移民安家 643
第四节 残疾人就业 643
第四章 供养 收容 643
第一节 供养 643
第二节 收容 644
第五章 婚姻登记 地名管理 殡葬改革 645
第一节 婚姻登记 645
第二节 地名管理 646
第三节 殡葬改革 647
卷二十三 军事 648
第一章 军事机构 648
第一节 驻军 648
第二节 地方武装 650
第二章 兵役制度 652
第一节 招募制 652
第二节 志愿制 653
第三节 义务制 653
第四节 义务役与志愿役结合制 653
第三章 民兵 654
第一节 民兵组织 654
第二节 民兵训练 655
第三节 民兵防务 656
第四节 民兵参战 657
第四章 军事设施 658
第一节 屯兵设施 658
第二节 防御设施 659
第三节 教练设施 660
第五章 重大战事 660
一、赵简子回兵拔邯郸 660
二、曹操焚毛城 660
三、壶关潜兵夜抵潞州解围 660
四、闯王军转战涉县 661
五、太平军克县城 661
六、天门会起义 661
七、皇后岭战斗 663
八、响堂铺伏击战 663
九、解放涉县城 664
十、十字岭战斗 667
十一、大石磨垴战斗 668
卷二十四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 670
第一节 公安机构 670
第二节 反特锄奸 剿匪 671
第三节 镇反 肃反 673
第四节 预审 看守 675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675
第六节 打击刑事犯罪 676
附:杨晓钟盗窃、抢劫枪支、轿车等案 677
第七节 破除迷信 扫黄 677
第八节 治安管理 678
第九节 消防 681
第二章 检察 68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82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83
第三节 贪污贿赂检察 683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83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84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684
第三章 审判 684
第一节 审判机构 684
第二节 审判制度 685
第三节 案件审判 685
第四节 案件复查 686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87
第一节 司法行政机构 687
第二节 法制宣传 687
第三节 公证、律师业务 688
第四节 民事调解 689
卷二十五 教育 科技第一章 儒学 691
第一节 私塾 社学 691
第二节 学宫 书院 691
第二章 初等教育 691
第一节 幼儿教育 691
第二节 小学堂(校) 692
第三节 抗日学校 693
第四节 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694
附:实验小学和聋哑学校简介 696
第三章 中等教育 697
第一节 普通中学 697
附:涉县中学简介 699
第二节 师范教育 699
第三节 职业教育 701
第四章 高等教育 703
第一节 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抗战建国学院 703
第二节 涉县农业大学 五·七大学 703
第五章 成人教育 704
第一节 干部教育 704
第二节 职工教育 705
第三节 农民教育 705
第六章 教师与教学 707
第一节 教师队伍 707
第二节 教师待遇 708
第三节 教师培训 710
第四节 教学研究 711
第五节 教学设备 712
第七章 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713
第一节 经费来源 713
附:改善办学条件简况 714
第二节 经费支出 715
第三节 勤工俭学 717
第八章 教育机构 71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718
第二节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 719
第九章 科学技术 719
第一节 科技组织 719
第二节 科技普及 725
第三节 气象、地震测报与能源利用 731
卷二十六 卫生 体育第一章 医疗 734
第一节 队伍 734
第二节 机构 735
附:太行医院 738
第三节 医疗制度 739
第四节 设备与技术 741
第二章 妇幼保健与卫生防疫 742
第一节 妇幼保健 742
第二节 公共卫生 744
第三节 防疫 746
第三章 卫生事业管理 752
第一节 行政管理 752
第二节 药政管理 753
第三节 经费管理 754
第四章 体育 755
第一节 学校体育 755
第二节 群众体育 756
卷二十七 文化 760
第一章 群众文化 760
第一节 文化馆 文化站 俱乐部 760
第二节 民间文学 761
第三节 民间艺术 776
第二章 文学艺术创作 778
第一节 文学创作 778
第二节 书法 绘画 摄影 779
第三章 戏剧 曲艺 782
第一节 剧团 782
第二节 剧种 剧目 784
第三节 演出场所 785
第四节 曲艺 785
第四章 图书 786
第一节 图书藏阅 786
第二节 图书发行 787
第五章 报刊通讯 788
第一节 报纸 788
第二节 刊物 789
第三节 通讯报道 790
第六章 广播 电影 电视 790
第一节 广播 790
第二节 电影 792
第三节 电视 793
第七章 地方史志 794
第一节 志书编纂 794
第二节 中共党史征编 794
卷二十八 文物古迹 796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796
第一节 仰韶文化遗址 796
第二节 龙山文化遗址 797
第三节 商周文化遗址 797
第四节 春秋战国 汉文化遗址 798
第二章 石窟 石刻 799
第一节 石窟 799
第二节 石刻 800
第三章 古建筑 802
第一节 寺院 802
附:清泉寺概况 803
第二节 庙宇 803
附:娲皇宫概况 804
第三节 杂建 805
第四节 官墓 牌坊 807
第四章 近、现代文物和纪念地 808
第一节 中共中央部分机关旧址 809
第二节 晋冀鲁豫边区政权机关旧址 809
第三节 抗日驻军旧址 810
第四节 太行区党政机构旧址 812
第五节 其它纪念地 813
第五章 名胜 815
第一节 三槐九景 815
第二节 溶洞 816
第六章 文物收藏与管理 817
第一节 文物收藏 817
第二节 文物管理 818
卷二十九 民俗风情 820
第一章 生活 820
第一节 农民生活 820
第二节 干部生活 822
第三节 工人生活 823
第二章 风尚 825
第一节 诚实待人 825
第二节 急公好义 825
第三节 和睦 孝顺 827
第四节 尊师 828
第五节 勤劳节俭 829
第三章 习俗 830
第一节 生活习俗 830
第二节 岁时习俗 834
第三节 公历节日 837
第四节 礼仪习俗 837
第五节 迷信 陋习 844
第四章 宗教 846
第一节 佛教 846
第二节 道教 846
第三节 天主教 846
第四节 基督教 847
卷三十 方言 848
第一章 导言 848
第一节 方言内部差异 848
第二节 音标符号 850
第二章 语音 851
第一节 声母 851
第二节 韵母 852
第三节 儿化韵 853
第四节 单字调 854
第五节 连读变调 856
第六节 声韵调配合关系 859
第七节 异读字 864
附一:单字特殊读音举例 865
附二:一般词语特殊读音举例 866
第八节 词汇表 866
第三章 语法特点 872
第一节 “圪”缀词 872
第二节 “子”缀词 874
第三节 “咾”、“啦1”、“啦2” 875
第四节 时态助词“着” 876
第五节 可能补语 876
第六节 其它 877
附:语法例句 877
卷三十一 人物 879
第一章 古代人物 879
冯亭 879
孙逖 879
崔国华 880
陈咸 880
陈寅 881
周晟 881
周景 882
王科 882
李栋 882
杨其廉 882
任中柱 883
康杰 883
戚学标 883
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 883
赵鸿举 883
杨三珠 884
马敬之 884
冯贵德 885
李中香 885
赵勋 886
程进善 886
秦白舟 887
石步嵩 887
申清彦 888
韩永金 888
段成堂 888
王玉瑚 889
任蔚宗 889
陈通顺 890
程金顺 891
王全有 891
张中廷 892
赵辅元 892
李才清 893
孟常的 894
赵九洲 894
王文华 894
刘凤竹 895
段秋顺 896
第三章 烈士名录 896
涉城镇 897
河南店镇 899
索堡镇 903
井店镇 906
更乐镇 909
西戌镇 911
固新镇 912
西达镇 915
偏城镇 918
神头乡 920
辽城乡 921
偏店乡 923
龙虎乡 925
木井乡 928
关防乡 929
合漳乡 932
鹿头乡 934
第四章 涉县籍在外部分工作人员 937
第一节 部分杰出游子介绍 938
第二节 涉县部分在外地工作人员名录 945
卷三十二 补编 954
一、古诗文选 954
二、勒石碑铭 961
三、旧志序录 969
四、名人轶事 972
五、文献辑存 993
六、重要领导视察 1004
七、涉县之最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