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编行政管理学概论 1
第一章什么是行政管理 1
第一节 行政与行政管理的含义 1
一、“行政”和“管理”的几种通常用法 1
二、行政学是行政管理学的简称 3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起源和种类 5
一、管理的职能 5
二、管理的起源 7
三、管理的发展阶段和种类 8
第三节行政管理的产生及其作用 9
一、国家的形成与行政管理的产生 9
二、国家的职能与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0
三、广义与狭义的行政管理 11
四、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 12
第四节行政管理是一门专业 14
一、论所谓“万金油干部” 14
二、关于通才和专才 16
三、既懂专业又会管理的软专家 17
第五节 专家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 19
一、不同时代不同的行政管理人员 19
二、关键在于是持什么立场的专家 20
三、莫舍“专业人员国家”理论简介 20
第二章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23
第一节 历史上对行政现象的局部研究 23
一、行政管理和对管理的局部研究同时产生 23
二、从官僚制度理论看早期的局部研究 23
三、我国历史上的有关理论和经验 25
一、德、奥两国的官房学 27
第二节现代行政管理学的直接渊源 27
二、普鲁士和英国的文官制度 28
三、以斯坦因为代表的行政法学 29
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的诞生和美国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29
一、威尔逊和他的《行政(学)之研究》 29
二、美国行政学的主要发展阶段 32
第四节其他国家行政学的发展简况 43
一、英国 44
二、欧洲大陆国家 44
三、日本 45
四、苏联、东欧国家 46
五、发展中国家 46
第五节 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现状与展望 47
第一节框架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50
第三章行政管理学的内容框架 50
第二节 从定义看行政学的内容框架 51
第三节 行政管理学内容的发展变化 54
一、发展中的研究内容 54
二、如何对待专业行政管理的争论 55
第四节行政管理学的内容框架 56
一、总论 57
二、组织机构及其有关理论 57
三、领导问题与人事行政 57
四、决策科学与预测技术 58
五、财务行政与机关事务管理 58
六、其他专题研究 59
第五节 当前发展趋势 59
一、与政治学相对脱节 59
二、与企事业管理学密切结合 60
四、各种学派成果的综合利用 61
三、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 61
五、社会科学中的兴旺专业 62
第六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 63
一、社会科学的阶级性 63
二、中西行政管理学的异和同 63
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 66
第四章 科际关系与研究方法 68
第一节 学习邻近科学的必要性 68
第二节 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关系 69
第三节 行政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72
第四节 行政学与法学的关系 73
第五节 行政学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关系 74
一、行政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74
二、行政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74
三、行政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75
第六节 行政学与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76
一、行政学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76
二、行政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76
第七节 行政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77
一、社会科学所共用的主要方法 77
二、讲求实践的培训方法 78
三、模拟实验 79
四、案例研究方法 80
第五章若干专题的综合探索 84
第一节行政生态学 84
一、行政生态学的发展源流 84
二、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85
三、行政生态学的启示 85
一、权力的性质和种类 87
第二节 行政权力 87
四、政治文化与行政文化 87
二、政治权力是最高的权力 89
三、行政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90
四、行政权力行使中的主要问题 90
第三节 行政程序 93
一、行政程序的含义 93
二、行政程序的主要作用 93
第四节 行政行为 97
一、法学范围内的行政行为 97
二、行为学派的行政行为 97
二、几种主要的公共关系 100
第十一节领导者的权限及其监督 100
一、公共关系的含义 100
第五节公共关系 100
一、战后发展理论的兴起 103
第六节 发展行政 103
二、发展理论举例 104
三、“发展行政”简介 107
第二编组织和领导 109
第六章组织和组织理论 109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 109
一、组织一词的含义 109
二、组织无所不在 109
三、组织的定义 110
第二节 组织和机构的关系 110
第三节 组织的作用 111
一、组织决定事物的根本面貌 111
二、组织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 112
三、社会组织的力量和作用 113
一、人类的社会组织 114
第四节 人类社会组织的主要种类 114
三、人类社会组织的主要种类 115
二、人类社会组织的多样性 115
第五节组织理论 117
一、组织理论的产生 118
二、宏观组织理论 118
三、管理科学中的主要组织理论 121
四、今后研究方向 127
第七章行政组织 129
第一节 行政组织的含义 129
一、几种不同的提法 129
二、广义和狭义的行政组织 129
三、行政组织的定义 130
第二节 行政组织的作用 131
一、公务性 132
第三节 行政组织的特征 132
二、合法性 133
三、权威性 133
四、强制性 134
五、广包性或周延性 134
六、层级性 134
第四节 行政组织的种类 136
一、按照地位和作用划分 136
二、按照组织功能划分 137
三、按照工作种类划分 138
四、按照决策体制划分 138
五、按照权力分配情况划分 139
第五节 行政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40
一、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141
二、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41
三、与立法和司法部门的关系 141
第六节 建立行政组织的一般原则 142
四、与压力集团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关系 142
五、行政组织内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142
一、目标要明确,分工要清楚 143
二、纵向分层,层层授权 144
三、权、责、利要明确 144
四、执行机构与辅助机构的分立 145
五、系统要完整周密 146
六、各方面的关系要协调 146
七、指挥要统一 147
八、层次要合适 147
十一、建立灵敏的信息与反馈系统 148
十、为领导提供必要助手 148
九、管理幅度要适当 148
十三、稳定性与机动性相结合 149
十二、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 149
十四、制度化 150
十五、行政组织应有法律依据 150
十六、扩大下层与群众的参与 150
十七、注意精简、讲求效率 151
第七节 组织理论的灵活运用 151
第八章行政机构改革 153
第一节 我国当前的全面改革 153
一、方兴未艾的改革浪潮 153
二、当前的几种主要改革及其相互关系 154
一、行政机构改革是各国的共同现象 156
第二节变革中的各国行政机构 156
二、行政机构的建立根据 157
三、引起改革的主要原因 158
四、行政机构改革的种类 160
五、行政机构改革的检验标准 160
第三节 旧有行政机构的通病 161
一、中外名著对官场弊病的刻画 161
二、旧行政机构的主要病根 163
第四节 我国行政机构的沿革和现状 164
第五节对今后行政机构改革的建议 166
第九章行政领导 169
第一节 发展中的领导学 169
一、一门引人注意的学问 169
二、尚未成熟的学问 169
三、跨学科的学问 170
四、未来的展望 171
一、领导与指导的区别 172
二、领导与领导者 172
三、领导的定义 172
第二节 领导的含义和作用 172
四、领导的作用 173
第三节 行政领导的构成要素 175
一、行政领导的主客观条件 175
二、行政领导职能的依据 176
第四节 领导者的种类 178
一、以层次划分 178
二、以主管业务划分 179
三、以产生方式划分 180
一、领袖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82
第五节领袖论的研究价值 182
四、以优劣划分 182
二、领袖论的基本框架 184
第六节 领导者的条件 185
一、领导者的政治条件 186
二、领导者应具备的知识 190
三、领导者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193
第七节领导者的培养 195
第八节领导者的选拔 195
一、政务官 196
二、常务官 196
第九节 领导体制 196
一、行政领导体制 197
二、其他部门的领导体制 197
三、党政职能分开是我国行政体制中的关键 198
三、能力结构 199
四、生理结构 199
第十节领导班子的结构 199
二、心理结构 199
一、法定结构 199
一、领导权力的来源 200
二、对领导权限的监督 200
第十二节领导方法,作风和艺术 201
一、领导方法 202
二、领导作风 203
三、领导艺术 207
四、简论权术 209
第一节 人事行政的意义 210
第十章人事工作总论 210
第三编 人事行政 210
第二节 人事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211
第三节 当今两种性质不同的人事制度 213
第四节 人事行政的基本环节 214
一、人员的录用(附竞争考试与入门培训) 214
二、试用和任命 216
三、工资 216
四、培训 218
五、考核鉴定 219
六、升降奖惩 220
七、职位分类 220
八、调谴和流动 221
十、辞职、退职与退(离)休 222
九、各种假期 222
十一、人事管理机构 223
十二、人事立法 224
第五节 两种调动积极性的理论和方法 224
一、社会主义国家动员人力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25
二、资本主义国家动员人力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26
第六节 关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探讨 227
一、关于“干部”的含义问题 228
二、关于工作职称问题 230
三、关于工资待遇问题 232
第十一章我国古代人事制度 234
第一节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历史作用和世界意义 234
第二节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发展阶段 235
一、萌芽阶段(从尧舜到先秦) 235
三、成熟阶段(从隋唐到晚清) 236
二、草创阶段(从秦统一到南北朝) 236
第三节萌芽阶段的人事制度 237
一、形成中的国家结构 237
二、萌芽阶段的用人原则 238
第四节 古代官僚制度下的人事制度 240
一、人事政策的争论 240
二、录用方式 242
三、爵、位、禄分开的管理办法 244
四、考绩制度 244
五、培训方式 246
六、升降奖惩 248
七、调动与退休 248
八、管理机构 248
第五节九品中正制简介 249
一、科举制度产生与发展 250
第六节 从隋、唐到清末的科举制度 250
二、考试科目 251
三、考试程序 252
四、功名与出路 255
第七节 科举以外的其他录用途径 256
一、任用特权阶层 256
二、制科 256
三、征辟 257
四、贡生 257
五、其他 257
第十二章新中国的人事制度 259
第一节 新中国人事管理工作的沿革 25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事管理工作概况 259
二、新中国人事管理工作的几个阶段 266
一、党管干部的原则 275
第二节 我国人事管理的原则 275
二、任人唯贤的原则 277
三、人事两宜的原则 279
四、为干部服务的原则 280
第三节 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280
一、吸收录用制度 281
二、培训制度 283
三、调配制度 285
四、任免制度 286
五、考核制度 289
六、奖惩制度 291
七、工资制度 293
八、福利制度 296
九、退职制度 299
十、退休制度 300
第十三章外国人事制度简介 303
第一节 西方文官制度概况 303
一、文官制度的含义 303
二、文官制度的时代背景 304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 305
四、西方文官制度的意义及弊端 306
第二节 英国文官制度 308
一、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308
二、文官管理机构 311
三、主要管理工作 312
第三节 美国文官制度 315
一、美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315
二、人事管理机构 318
三、主要管理工作 319
第四节 法国文官制度 323
一、法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323
二、人事管理机构 325
三、主要管理工作 326
四、简单的评价 330
第五节联邦德国文官制度 331
一、联邦德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331
二、人事管理机构 334
三、主要管理工作 334
第六节 日本文官制度 338
一、日本文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338
二、人事管理机构 340
三、主要管理工作 341
四、小结 344
第七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人事制度 345
一、一般情况 345
二、任用 345
三、培训 346
四、考核 347
五、干部选拔标准 349
六、工资 350
七、奖惩 351
八、退休 352
九、小结 354
第十四章职位分类、目标管理与岗位责任制 356
第一节 职位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356
一、职位分类的产生和发展 356
二、职位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359
一、职位分类的诸概念 360
第二节 职位分类的原则与步骤 360
二、职位分类的原则与步骤 363
第三节 目标管理 365
一、目标管理的性质 365
二、建立目标时的准则 367
三、目标管理的实施程序 369
第四节 岗位责任制 371
一、岗位责任制长期建立不起来的原因 371
二、岗位责任制的背景和内容 372
三、改进办法 373
第四编决 策 375
第十五章一般决策理论 375
第一节 决策一词的含义 375
一、决策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377
第二节 决策的作用 377
二、决策在行政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378
第三节 决策科学发展简况 380
一、古今最受重视的学问 380
二、决策科学的产生 382
三、决策科学的现状 383
第四节 决策的种类 385
一、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 385
二、一般行政决策和专业性决策 386
三、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 387
四、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决策 387
五、个人、集体和群体决策 388
六、首脑决策和精英决策 388
七、大规模决策与普通规模决策 388
十、长程、中程和短程决策 389
八、全局性、局部性和个别性决策 389
九、根本决策、总体决策、辅助政策和局部决策 389
十一、战略性、策略性和战术性决策 390
十二、中央决策、部门决策和基层决策 390
十三、高层、中层和低层决策 390
十四、政治性决策(综合性决策)、行政性决策、执行性决策、技术性决策 390
十五、原有决策与追踪决策 391
十六、主动性决策(积极决策)与被动性决策(消极决策) 392
十七、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392
十八、单级决策与多级决策 392
十九、例行性决策(程序性决策)与非例行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 392
二十、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 393
二十一、一般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393
二十三、最佳决策与满意决策 394
二十二、业务管理决策和自身管理决策 394
二十四、确定型、不确定型、风险型、竞争型决策 395
第五节 系统论简介 401
一、系统论与行政学的关系 401
二、系统论的形成经过 402
三、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404
四、系统论在行政学中的广泛应用 408
第十六章主要决策方法 410
第一节 决策方法的重要性和发展情况 410
第二节 一般决策程序 412
一、决策程序是一种方法序列 412
二、主要决策阶段 412
三、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417
第三节其他决策方法 419
二、连续有限比较法(也称分枝方法或渐进方法) 420
一、理性全面方法(也称根本法) 420
三、综合扫描法 421
第四节 系统工程和系统管理方法 422
一、系统工程的含义 422
二、系统工程的产生经过 423
三、系统工程的建立程序 424
四、系统管理方法 425
第五节 征求意见、安排工作、调查预测及其他方法 428
一、征求意见的方法 428
二、安排工作的方法 431
三、调查、预测及其他方法 435
第一节公共决策的含义和种类 439
一、政治决策 439
第十七章公共决策 439
二、行政决策 440
三、公共决策 440
第二节公共决策的基本特征 442
一、公务性 442
二、合法性 442
三、政治性 442
四、层次性 443
五、强制性 443
六、影响深远性 443
七、经验性 444
第三节公共决策的主要困难和克服办法 445
一、发现问题上的困难 445
二、提出问题的困难 446
三、引起舆论重视的困难 447
五、政策分析上的困难 449
四、纳入议程的困难 449
六、定案权力归属方面的困难 450
七、评估与总结方面的困难 451
第四节 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因素 452
一、文化程度 453
二、科学技术水平 453
三、社会制度 453
四、民主程度 453
五、决策体制 454
六、政府态度 454
七、当权者本身的条件 454
八、发动者的地位及其与当权者的关系 454
十一、公共决策的内容和目标 455
十二、决策的时机 455
十、党派与压力集团的活动 455
九、人民群众的向背 455
第五节公共决策的体制 456
一、决策体制的演变趋势 456
二、几种主要决策体制 457
第六节决策辅助机构和智囊团 462
一、决策必须使用集体智慧 462
二、特设决策辅助机构 463
三、智囊团 464
第七节 加速我国公共决策的现代化 467
一、改进决策体制 467
二、规定合理决策程序 467
三、建立与使用决策辅助机构 468
四、提高决策者的素质 468
五、加强检查监督 468
六、扩大群众参与 469
七、确立责任制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