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 1
1.1 社会学 1
1.1.1 社会学的由来 1
1.1.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1.1.3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
1.2 社会发展 3
1.2.1 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4
1.2.2 社会运行 8
1.2.3 社会变迁 11
1.2.4 社会发展计划 13
1.2.5 城市化趋势 15
1.3 城市社会问题 18
1.3.1 老龄化问题 18
1.3.2 就业问题 19
1.3.3 贫穷问题 21
1.4 城市社会学 22
1.4.1 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基础 22
1.4.2 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 25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36
复习思考题 37
2.1.1 个人 38
2 城市社会结构 38
2.1 个人 38
2.1.2 个人社会化 40
2.1.3 关系网络 41
2.1.4 群体成员的互动 42
2.2 社会群体 42
2.2.1 社会群体概念 43
2.2.2 家庭 46
2.2.3 邻里 51
2.2.4 工作群体 53
2.2.5 弱势群体 55
2.3 社会组织与组织互动 57
2.3.1 社会组织的含义及要素 57
2.3.2 社会组织的分类 58
2.3.3 社会组织的结构 59
2.3.4 社会组织的管理系统 61
2.3.5 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 62
2.3.6 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差异 64
2.4 社区 65
2.4.1 社区 65
2.4.2 城市社区 66
推荐阅读参考文献 72
复习思考题 73
3 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 74
3.1 社会分层 74
3.1.1 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 74
3.1.2 韦伯社会层次划分标准 76
3.1.3 阶级和阶层划分 77
3.2 阶级与阶层 80
3.2.1 有产阶级与阶层的理论 80
3.2.2 社会阶层与阶层分析 83
3.2.3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分层 84
3.2.4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的划分 85
3.3 城市新富裕阶层 86
3.3.1 群体组成 86
3.3.2 基本特征 89
3.3.3 分层与流动 91
3.3.4 地位与效应 93
3.3.5 空间分布 95
3.4 中产阶层 96
3.4.1 阶层划分方法与标准 96
3.4.2 家庭调查分析 98
3.4.3 现状特征 101
3.4.4 中产阶级的组成 102
3.5 城市贫困阶层 103
3.5.1 贫困标准和规模 104
3.5.2 城市贫困的基本特征 106
3.5.3 城市贫困阶层的基本特征 111
3.6 社会流动 111
3.6.1 社会流动的涵义 111
3.6.2 社会流动的特征 112
3.6.3 社会流动的类型 112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117
复习思考题 118
4.1.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119
4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119
4.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 119
4.1.2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120
4.2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122
4.2.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划分经典模式 123
4.2.2 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 127
4.2.3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因素与趋势 131
4.3 转变中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133
4.3.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134
4.3.2 北京:转变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137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142
4.3.3 结语 142
复习思考题 144
5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体系 145
5.1 城市社会学理论基础 145
5.1.1 战后社会学的发展 145
5.1.2 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146
5.1.3 城市社会学的复兴 149
5.2 人类生态学派 151
5.2.1 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的关系 151
5.2.2 帕克的人类生态学 152
5.2.3 牟健时的生态过程论 154
5.2.4 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156
5.2.5 韦思的城市形态论 157
5.2.6 现代人类生态学家的社会--文化新观点 158
5.2.7 对人类生态学派的评价 158
5.3 马克思主义学派 159
5.3.1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性 159
5.3.2 马克思主义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 161
5.3.3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消费观 163
5.3.4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制度价值 164
5.4.1 韦伯学派的基本概念 165
5.4 韦伯学派 165
5.4.2 城市经理学说 167
5.4.3 住房阶级研究 169
5.4.4 结语 171
5.5 女性主义学派 172
5.5.1 住房制度中的性别不平等 172
5.5.2 女性主义住房研究的切入点 174
5.5.3 住房的意识形态分析 176
5.5.4 居住环境对妇女的影响 177
5.5.5 住房资源分配 178
5.6.1 住房的性质、住房关系和形态 180
5.5.6 结语 180
5.6 “鼓励拥有私房运动”策略 180
5.6.2 “鼓励拥有私房运动”的社会学含义 181
5.6.3 “鼓励拥有私房运动”的政治效果 182
5.6.4 结语 183
5.7 参与全球化策略 184
5.7.1 现代化理论 184
5.7.2 依附理论 185
5.7.3 世界系统的重组 187
5.7.4 全球经济重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89
5.7.5 分裂的城市 190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193
复习思考题 194
6 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196
6.1 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96
6.1.1 “局外人”的研究方法 197
6.1.2 “局内人”的研究方法 200
6.1.3 “局内人”方法与“局外人”方法的关系 204
6.2 因子生态学理论 205
6.2.1 方法与步骤 206
6.2.2 实例简介 206
6.2.3 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2
6.2.4 因子生态学方法研究的缺陷 213
6.3 社会因分析 214
6.3.1 社会区特征分析指标 214
6.3.2 社会区分析方法 217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219
复习思考题 219
7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221
7.1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221
7.1.1 城市社会研究的方法特点 221
7.1.2 城市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 222
7.2.1 访谈法 227
7.2 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 227
7.2.2 问卷法 229
7.2.3 社会观察法 232
7.2.4 社会实验法 233
7.3 社会调查方法 234
7.3.1 全面调查 234
7.3.2 抽样调查 235
7.3.3 案例调查 238
7.3.4 典型调查 238
7.4 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 239
7.4.1 文献资料的整理 239
7.4.2 访谈、问卷与观察资料的整理 240
7.4.3 资料分析方法 241
7.4.4 通用计算机软件应用 249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250
复习思考题 250
附表 251
附表1 斯皮尔曼(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的临界值 251
附表2 X2分布临界值表 251
附表3 随机数字表 252
主要参考文献 255
附录一 2001年度全国城市规划院校本科学生课程作业评优--城市社会调查 263
附录二 南京市新街口正洪商业步行街社会调查报告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