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
第一章:引言 4
2.2.4作为功能模型的程序 6
第二章:模型建立 9
2.1基本概念 9
2.2在逻辑上建立功能模型 10
2.2.1真值表和原始立方 10
2.2.2状态表和流程表 12
2.2.3二元判定图 15
2.3在寄存器级上建立功能模型 17
2.3.1基本的寄存器传送语言的结构 18
2.3.2寄存器传送语言中的定时模型 20
2.3.3内部寄存器传送语言模型 21
2.4结构模型 21
2.4.1外部表示 21
2.4.2结构牲征 23
2.4.3内部表示 26
2.4.4布线逻辑和双向性 27
2.5模型建立的级别 28
第三章:逻辑模拟 33
3.1应用 33
3.2基于模拟的设计验证中的问题 34
3.3模拟的类型 35
3.4未知的逻辑值 36
3.5编译的模拟 38
3.6事件驱动模拟 41
3.7延时模型 42
3.7.1门的延时模型 43
3.7.2功能元素的延时模型 45
3.7.3用寄存器传送语言建立延时模型 45
3.7.4延时模型其他方面的问题 45
3.8元素求值 46
3.9冒险测试静态冒险 49
3.10门级事件驱动模拟 53
3.10.1独立于变换的额定的传输延时 53
3.10.2其它的逻辑值 59
3.10.2.1三态逻辑 59
3.10.2.2MOS逻辑 60
3.10.3其它的延时模型 61
3.10.3.1升和降模型 62
3.10.3.2惯性延时 63
3.10.3.3歧义延时 63
3.10.4振荡控制 64
3.11模拟机 66
第四章:故障模型 75
4.1逻辑故障模型 75
4.2.1组合电路 77
4.2故障测试和冗佘 77
4.2.2时序电路 83
4.3故障等价和故障定位 86
4.3.1组合电路 86
4.3.2时序电路 87
4.4故障支配 87
4.4.1组合电路 87
4.4.2时序电路 88
4.5单固定故障模型 89
4.6多固定故障模型 96
4.7固定的寄存器传送语言(RTL)变量 98
4.8故障变量 98
第五章:故障模拟 106
5.1应用 106
5.2通用的故障模拟技术 108
5.2.1串行故障模拟 108
5.2.2公用概念和术语 108
5.2.3并行故障模拟 109
5.2.4演绎故障模拟 112
5.2.4.1二值演绎仿真 113
5.2.4.2三值演绎仿真 118
5.2.5并发故障仿真 119
5.2.6比较 126
5.3组合电路的故障仿真 127
5.3.1并行模式故障蔓延 127
5.3.2关键路径跟踪 128
5.4故障采样 137
5.5统计故障分析 139
5.6结束语 141
第六章:单个固定故障的测试 148
6.1基本问题 148
6.2在组合电路中的SSFs的ATG 149
6.2.1面向故障的ATG无扇出电路 149
6.2.1.1常用概念判定树 154
6.2.1.2算法 160
6.2.1.3选择标准 174
6.2.2故障—独立ATG 179
6.2.3随机测试产生 185
6.2.3.1随机测试的矢量 185
6.2.3.2随机测试的长度 186
6.2.3.3决定检测概率 187
6.2.4组合确定/随机TG 193
6.2.5ATG系统 198
6.2.6其它TG方法代数方法 202
6.3时序电路中SSFs的ATG 204
6.3.1使用交互式阵列模型的TG 204
6.3.2基于模拟TG 216
6.3.3使用RTL模型 217
6.3.4随机测试产生 223
6.4结束语 224
7.1桥接故障模型 237
第七章:测试桥故障 237
7.2非反馈桥接故障的检测 239
7.3反馈桥接故障的检测 242
7.4桥接故障仿真 246
7.5桥接故障的测试生成 249
7.6结束语 249
第八章:功能测试 251
8.1基本讨论 251
8.2无故障模型的功能测试 252
8.2.1分层模型 252
8.2.2带有二个决策图的功能测试 255
8.3穷尽和伪穷尽测试通用故障模型 258
8.3.1组合电路 258
8.3.1.1部分——依赖电路 258
8.3.1.2划分技术 259
8.3.2时序电路 260
8.3.3迭代逻辑阵列 261
8.4具有特定故障模型的功能测试 267
8.4.1功能故障模型 267
8.4.2微处理器故障模型 268
8.4.2.1寄存器译码功能的故障模型 270
8.4.2.2指令译码和指令顺序功能的故障模型 271
8.4.2.3数据存贮功能的故障模型 271
8.4.2.4数据传送功能的故障模型 271
8.4.2.5数据操纵功能的故障模型 272
8.4.3测试产生过程 272
8.4.3.2测试指令译码和指令顺序功能 274
8.4.3.3测试数据存贮和数据传送功能 277
8.4.4实例研究 278
8.5结束语 278
第九章:可测试性设计 283
9.1可测试性 283
9.1.2可控性和可观察性 284
9.1.1非交换 284
9.2可测试性技术的特定设计 285
9.2.1测试点 286
9.2.2初始化 289
9.2.3单稳态多谐振荡器 289
9.2.4振荡器和时钟 291
9.2.5划分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 292
9.2.6大组合电路的划分 293
9.2.7逻辑冗佘 294
9.2.8全局反馈路径 296
9.3使用扫描寄存器听可控性和可观察性 296
9.3.1类属边界扫描 300
9.4类属基于扫描设计 302
9.4.1全串行集成扫描 302
9.4.2弧立串行扫描 303
9.5扫描设计的存贮单元 305
9.4.3非串行扫描 305
9.8.2系统级扫描路径 309
9.6经典扫描设计 310
9.7扫描设计开销 317
9.8插件和系统级DFT方法 317
9.8.1系统级总线 317
9.9一些更进一步扫描概念 319
9.9.1多测试对话 319
9.9.2使用—路径的部分扫描 320
9.9.3BALLAST——结构化的部分扫描设计 323
9.10边界扫描标准 330
9.10.1背景 330
9.10.2边界—扫描寄存器 331
9.10.3插件与芯片测试方式 333
9.10.5测试总线电路 335
9.10.5.1TAP控制器 335
9.10.4测试总线 335
9.10.5.2寄存器指令寄存器和命令 340
第十章:压缩技术 347
10.1压缩技术的通用方面 348
10.2Ones.count压缩 348
10.3转移——计数压缩 351
10.4奇偶较验压缩 354
10.5并发位校验于测试 355
10.6签名分析 357
10.6.1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理论和操作 357
10.6.2作为签名分析使用的LFSRs 365
第十一章:内部自我测试 371
11.1BIST概念简介 371
11.1.1核心硬件 372
11.1.2测试级生产测试 372
11.2.2伪随机测试 373
11.2.1穷尽测试 373
11.2BIST测试模式产生 373
11.2.3伪穷尽测试 374
11.2.3.1逻辑段 375
11.2.3.2常数——权模式 376
11.2.3.3测试信号输入识别 379
11.2.3.4伪穷尽测试的测试模式产生并发位驱动器计数器 383
11.2.3.5物理段 388
11.3类属脱BIST机体系结构 388
11.4.1集中式和分离插件级BLST体系结构CSBL 394
11.4特定BIST体系结构 394
11.4.2内部评价和自我测试(BEST) 395
11.4.3随机——测试插座(RTS) 395
11.4.5使用MIS和平行SRSG*(STRMPS)的自我测试 395
11.4.4LSSD联芯片自我测试(LOCST) 397
11.4.6并发BIST体系结构(XBIST) 400
11.4.7具有边界扫描(CEBS)的集中式和嵌入式(BIST)体系结构 401
11.4.9同时自我测试(SST) 402
11.4.8随机测试数据(RTD) 402
11.4.10循环分析测试系统(CATS) 404
11.4.11循环自我测试路径(CSTP) 405
11.4.12内部逻辑块观察(BILBO) 409
11.4.12.1实例研究 417
11.4.13总结 419
11.5一些高级BIST概念 420
11.5.1测试调度 421
11.5.2BILBO寄存器的控制 423
11.5.3部分—侵入BIST 426
第十二章:逻辑级诊断 442
12.1基本概念 442
12.2故障字典 443
12.3探针引导测试 448
12.4采用UUT减少进行诊 453
12.5组合电路的故障诊断 454
12.6诊断专家系统 456
12.7结果——原因分析 458
12.8基于结构和行为的诊断推理 461
第十三章:自我-故障设计 467
13.1基本概念 467
13.2错误检测和错误纠正代码的应用 468
13.3多位错误 473
13.4校验电路及自我校验 474
13.5自我校验校验器 475
13.6奇偶校验函数 476
13.7完全自我校验m/n同等校验器 477
13.8完全自我校验同等器 480
13.9自我校验伯格码校验器 480
13.10针对自我校验组合电路的通用理论 481
13.11自我校验时序电路 482
第十四章:PAL测试 487
14.1引言 487
14.2PLA测试问题 488
14.2.1故障模型 489
14.2.2传统测试产生方法问题 490
14.3PLAs的测试产生算法 491
14.3.1确定性测试产生 491
14.3.2半随机测试产生 492
14.4可测试PLA设计 493
14.4.1具有特殊编码的并发可测试PLAs 493
14.4.1.1由一系列校验器检测的并发错误的PLA 493
14.4.1.2使用修改伯格码的并发可测试PLA 494
14.4.2奇偶校验可测试PLAs 496
14.4.2.1具有通用测试集的PLA 496
14.4.2.2独立可测试PLAs 498
14.4.3积累奇偶校验比较的内部自我可测试PLA 498
14.4.3可签名——可没测性PLAs 500
14.4.3.1多重签名析PLA 500
14.4.3.2具有单个签名分析器的自我可测试PLAS 501
14.4.4PLAS的分割和测试 502
14.4.4.1具BILBOs的PLA 505
14.4.4.2并行——可测试PLAs 505
14.4.4.3可测试性PLA设计的划分一占有策略 506
14.4.5完全可测试方法PLA设计 507
14.5PLA测试方法的评价 509
14.5.1TDMS的变量 509
14.5.1.1原始设计所得效果 509
14.5.1.2测试环境的要求 510
14.5.2PLA测试技术的评价 510
第十五章:系统级分析 522
15.1系统诊断的简单模型 522
15.2PMC模型的一般化 526
15.2.1系统诊断图的一般化 526
15.2.2可能测试结果的一般化 528
15.2.3诊断变量的一般化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