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创造学的兴起 1
一 创造学的诞生 1
二 创造学的含义 3
第一版前言 5
三 创造学的两条基本原理 5
第二节 国外创造学的发展 5
一 美国 6
二 日本 7
三 苏联 10
四 其他国家 12
第三节 我国创造学的发展 13
一 创造学群的诞生和发展 14
二 高等学校的创造学研究 16
三 厂矿企业的创造学推广 18
第四节 迎接时代的挑战 20
思考题 22
第二章 创造学概述 23
第一节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3
一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23
二 创造学的研究方法 27
第二节 创造学的性质和框架体系 30
一 创造学的横断性 30
二 创造学的框架体系 31
第三节 创造与其相近概念的关系 36
一 创造与发明的关系 36
二 创造与发现的关系 37
三 创造与创新的关系 38
一 萌芽阶段(18世纪及其以前) 41
第四节 创造学发展简史 41
二 近代阶段(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42
三 现代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 44
思考题 46
第三章 创造力及其开发 47
第一节 创造力和创造能力 47
一 创造力的含义 48
二 创造力和创造能力 49
三 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 51
四 创造能力的分类 54
五 创造能力的内涵及其分析 56
第二节 创造力开发的原理和方法 58
一 创造力开发的原理 58
二 创造力开发的方法 63
一 知识因素 65
第三节 创造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65
二 能力因素 74
三 人格因素 85
四 环境因素 108
思考题 118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及其训练 119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述 119
一 关于思维的基本概念 119
二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定义 122
三 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124
四 逻辑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 128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130
一 直观思维形式 130
二 联想思维形式 132
三 幻想思维形式 134
四 灵感思维形式 137
一 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144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和结果 144
二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150
第四节 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励 154
一 创造性思考的重要性 154
二 创造性思考的方法 155
三 创造性思维的激励 163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的机制 167
一 基本思维过程单元和思维旋回 167
二 创造性思维机制分析 170
思考题 171
第五章 创造原理及其技法 172
第一节 创造工程的含义 172
一 创造工程的概念 172
二 创造工程的意义 173
三 创造原理、创造技法及其相互关系 174
第二节 创造原理 176
一 聚合创造原理 177
二 还原创造原理 182
三 逆反创造原理 184
四 变性创造原理 187
五 移植创造原理 189
六 迂回创造原理 190
七 完满创造原理 191
八 群体创造原理 194
第三节 创造发明技法 196
一 智力激励法 197
二 设问法 200
三 联想组合法 204
四 类比法 208
五 列举法 210
六 形态分析法 215
七 系统提问法 218
第四节 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 220
一 专利(权)的概念 221
二 专利文献 223
三 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 225
第五节 创造发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27
一 全面考虑 227
二 用者评价 228
三 相对最优 229
四 机理简单 230
五 相关共存 231
思考题 232
第六章 创造教育及其实施 233
第一节 创造教育概述 233
一 创造教育的含义 233
二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235
三 创造教育的意义 240
第二节 我国创造教育的发展 242
一 早期阶段 243
二 近期阶段 244
三 现代阶段 246
第三节 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条件 247
一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 247
二 富有创造性的管理者 249
三 富有创造性的教材 249
第四节 创造教育的实施 250
一 创造教育的实施途径 251
二 创造教育的实施内容 252
三 创造教育的实施阶段 253
思考题 256
附录1创造性思维练习导引 257
附录2创造性人格的自我测试 264
参考文献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