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 1
一 两条线索 1
二 文学观念的确立 3
三 语言与社会历史 6
四 话语分析 8
五 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 11
第一编 文学的构成 19
第一章 文学的再现 19
一 文学的魅力 19
二 文学的再现 21
三 再现、生活经验与符号 24
四 文学语言的意义 26
第二章 文学话语 30
一 什么是文学话语 30
二 回到历史之中 32
三 陌生化和虚构 35
第三章 作家 38
一 文学理论史上的作家 38
二 “作者已死” 40
三 无意识、语言与作家 43
第四章 文本 47
一 新批评以来的文本理论 47
二 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 49
三 俄国形式主义与茵加登的理论 52
第五章 文类 55
一 什么是文类 55
二 文类的划分 58
三 承传与瓦解 60
第六章 叙事话语 63
一 什么是叙事话语 63
二 故事、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 65
三 人物 68
四 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视角 70
一 话语的情感功能与抒情诗 74
第七章 抒情话语 74
二 诗歌的意义表达 76
三 意象、比喻、象征 79
四 诗歌语言的结构原则 81
第八章 修辞 84
一 修辞的意义 84
二 修辞立其诚 86
三 修辞的差异与意识形态 87
第九章 传播媒介 91
一 传播媒介、符号与文化类型 91
二 文字与影像 93
三 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文学 95
四 超文 97
第十章 文学的起源 103
一 种影响较大的文学起源说 103
第二编 历史与理论 103
二 研究文学起源的意义 107
三 审美的维度 109
第十一章 经典 113
一 经典的地位 113
二 经典的权威 114
三 经典的遴选和变迁 117
四 压抑与反叛 120
一 经典体系与大众之学 124
第十二章 大众文学 124
二 大众文学的传播 125
三 大众文学的两种含义 127
四 批判与肯定 129
第十三章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134
一 西方术语的引入 134
二 广义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136
三 文学史中的占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137
四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范式转换 140
一 现实主义概念的缘起 145
第十四章 现实主义 145
二 现实主义的理论含义 146
三 现实主义的泛化 148
四 被质疑的现实主义 150
第十五章 现代主义 155
一 现代主义术语的历史 155
二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 157
三 现代主义的理论难点 162
第十六章 后现代主义 165
一 后现代主义概念之源 165
二 从观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168
三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难点 172
第十七章 文学与意识形态 177
一 传统的定位 177
第三编 文学与文化 177
二 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 178
三 审美产生意识形态 181
四 文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183
第十八章 文学与历史 187
一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 187
二 历史与历史演义小说 189
三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 192
第十九章 文学与社会 196
一 社会学批评 196
二 地域风格 199
三 文学与种族 202
第二十章 文学与道德 206
一 道德的批评 206
二 道德与审美 209
三 道德与历史 213
一 文学史与思想史 216
第二十一章 文学与思想 216
二 文学与思想的冲突 219
三 审美直觉与理性思想 222
第二十二章 文学与性别 225
一 性别的文化属性 225
二 文学与性别 227
三 女性文学 228
第四编 批评与阐释 235
第二十三章 文学批评的功能 235
一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235
二 判断的意义 237
三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批评 241
四 二十世纪的文学批评 244
第二十四章 文学批评与作家中心传统 248
一 作家中心的观念 248
二 批评的挑战 250
三 精神分析学与作家研究 252
四 对话关系 254
第二十五章 文学批评与作品的研究 258
一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 258
二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259
第二十六章 文学批评与接受理论 259
三 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 262
四 作品形式分析的层面 265
一 接受理论与阐释学 269
二 读者的积极意义 272
三 问题与展望 275
第二十七章 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278
一 文化研究的崛起 278
二 文化结构的描述 280
三 研究对象的转移 282
四 未来的问题 284
参考书目 288
后记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