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一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何是哲学基本问题 1
二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2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与显著特点 3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6
一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6
二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8
三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2
一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12
二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5
三 人工智能对意识论的充实与深化 17
一 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20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概论 20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24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26
一 同一的相对性与斗争的绝对性 26
二 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29
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1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36
一 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36
二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39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43
一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分歧 43
二 否定之否定的内涵 46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8
一 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48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51
三 绝对和相对范畴的外延与内涵 57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61
一 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 61
二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获得正确认识的条件 64
第十章 真理 66
一 客观真理与客观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66
二 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66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69
一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69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 71
第十二章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73
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3
二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79
一 自然科学是生产力,它如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80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 80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3
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84
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体制改革 85
第十四章 阶级、国家、社会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92
一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2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与职能 94
三 关于阶级的消灭问题 95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102
一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02
二 道德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03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7
一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107
二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108
三 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