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忠良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7141473
  • 页数:607 页
图书介绍:《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书系》全书共分七编。第一编在回顾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演变历史及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内容体系,并对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二编全面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教育心理学家们对于学习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对实际教学工作的启示。第三编着重探讨了学习的实质与机制、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积极性的来源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迁移的类型及促进迁移的条件等问题。第四编探讨了如何通过教材的直观与观察、教材的概括与理解来实现知识的领会,通过教材的识记与信息编码、教材的保持与信息储存来实现知识的巩固,通过教材的具体化来实现知识的应用。第五编在阐述技能实质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与学习条件。第六编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交往经验的学习来完成品德的建构等问题。第七编探讨了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设计以及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等问题。

第一编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3

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3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早期著作 6

三、实验教育学运动 9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0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0

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7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2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现状 26

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27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8

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34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34

一、关于教育心理学对象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34

二、教育的本质 37

三、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确定 43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内容 47

一、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47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48

三、教育心理学的分支掌科 50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51

一、教育心理学同邻近心理学科的关系 51

二、教育心理学同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 53

第三章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55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55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55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 56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58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61

一、调查法 61

二、实验法 68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程序 71

一、确定研究课题 71

二、查阅文献 73

三、提出假设 75

四、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76

五、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 78

六、撰写总结报告 81

第二编 学习理论 83

第四章 早期的学习观点 85

第一节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 86

第二节 学习的官能训练说 87

第三节 学习的自然展开说 88

第四节 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 90

一、心理的统觉理论 90

二、统觉团的形成过程 91

第五章 学习的联结理论 94

第一节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94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94

二、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96

第二节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99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100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101

第三节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104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105

二、刺激-反应说的基本观点 106

第四节 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 109

一、接近性条件作用说的基本观点 109

二、格思里对练习和学习的渐进性的解释 110

三、格思里对消退与遗忘的解释 111

四、格思里对奖励与惩罚的解释 111

五、格思里对不良习惯消除的看法 113

第五节 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 114

一、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14

二、内驱力降低 114

三、习惯 116

四、内驱力刺激降低 117

五、诱因动机 117

第六节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 118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119

二、正强晔 120

三、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120

四、惩罚与消退 121

五、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122

第六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 124

第一节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司说 124

一、格式塔学派的经典实验 125

二、完形-顿司说的基本内容 127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31

一、认知学习观 131

二、结构教学观 133

三、发现学习法 135

第三节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136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36

二、接受学习的界定及局限性 138

第七章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141

第一节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141

一、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141

二、认知-目的说的基本内容 143

第二节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44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45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147

第三节 班都 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151

一、班都拉的经典实验 151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152

第八章 新近的学习理论 157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念 157

一、自然人性论 157

二、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158

三、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159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60

五、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61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3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163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 164

三、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67

第三编 学习心理 171

第九章 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 173

第一节 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173

一、学习的实质 173

二、学习的作用 176

第二节 学习的一般机制 177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点 177

二、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观点 179

三、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观点 180

第三节 学习的生理机制 182

一、学习的解剖学基础 182

二、学习的电生理学机制 184

三、学习的生化机制 186

第四节 学习的分类 188

一、学习主体分类 188

二、学习水平分类 190

三、学习性质分类 192

四、学习结果分类 193

五、学习内容分类 194

第五节 学生的学习 195

一、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 195

二、学生学习的派生性特点 198

第十章 学习与个体发展 200

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含义 200

一、个体发展发展含义 200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 201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实质 205

第二节 学习与个体生理发展 206

一、学习对个体生理发展的依存性 206

二、学习对个体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08

第三节 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209

一、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依存性 209

二、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11

第四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 212

一、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辩证关系 212

二、早期教育问题 215

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 217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其作用 217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 217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219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222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225

五、学习动机的作用 226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229

一、强化动机理论 229

二、成就动机理论 230

三、成败归因理论 232

四、成就目标理论 234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236

六、需要层次理论 238

第三节 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培养 239

一、人类原始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发展 239

二、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241

三、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243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244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44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246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247

四、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249

五、合理设置课党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251

六、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55

第十二章 学习的迁移 259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259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259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260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263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实质与机制 264

一、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264

二、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268

三、学习迁移的整合机制 270

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272

一、相似性 273

二、原有认知结构 275

三、学习的定势 279

第四节 学习迁移规律 282

一、精选教材 282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283

三、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284

四、教授学习方法 285

第四编 知识的学习 287

第十三章 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289

第一节 知识及其表征 289

一、什么是知识 289

二、知识的类型 290

三、知识的表征 293

四、知识的作用 299

第二节 知识掌握的实质与类型 300

一、知识掌握的实质与类型 301

二、知识掌握的阶段 302

三、知识掌握的类型 306

四、知识掌握的作用 310

第三节 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 310

一、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311

二、有关知识的准备 311

三、心智技能的掌握 312

四、教材结构 312

第十四章 知识的领会 314

第一节 知识领会概述 314

一、知识领会的特点 314

二、知识领会的作用 316

第二节 教材的直观与观察 317

一、教材直观的类型与特点 317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观察成效的方法 319

第三节 教材的概括及理解 324

一、教材概括的类型与特点 324

二、教材概括及理解的一般过程 325

三、提高教材概括与理解成效的方法 328

第十五章 知识的巩固 340

第一节 知识巩固概述 340

一、知识巩固的实质 340

二、知识巩固的类型 341

三、知识巩固的作用 344

第二节 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编码 345

一、知识识记与编码的实质 345

二、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346

三、影响知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348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与信息存贮 355

一、知识保持与存贮的实质 355

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 357

三、知识遗忘的理论解释 360

四、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364

第十六章 知识的应用 368

第一节 知识应用概述 368

一、知识应用的特点 368

二、知识应用的作用 370

第二节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373

一、审题 373

二、联想 375

三、解析 376

四、类化 377

第三节 影响知识应用的一般因素 379

一、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 379

二、问题的特征 380

三、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382

第五编 技能的学习 385

第十七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387

第一节 技能的实质与类型 387

一、技能及其特点 387

二、技能的类型 390

三、技能的作用 392

第二节 有关操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393

一、操作技能形成实质的理论 393

二、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395

第三节 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397

一、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 397

二、心智技能形成实质的理论 400

三、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402

第四节 影响技能形成的主要条件 404

一、活动模式 404

二、知识基础 406

三、教学方法 407

第十八章 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411

第一节 操作技能及其作用 411

一、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411

二、操作技能的类型 413

三、操作技能的作用 415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416

一、操作的定向 416

二、操作的模仿 418

三、操作的整合 419

四、操作的熟练 420

第三节 操作技能的培训 421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421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424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25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26

第十九章 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430

第一节 心智技能及其作用 430

一、心智技能的研究历史 430

二、心智技能及其类型 431

三、心智技能的作用 433

第二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435

一、原型定向 435

二、原型操作 438

三、原型内化 440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培训 442

一、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 442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450

第六编 社会规范的学习 455

第二十章 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 457

第一节 社会规范及其作用 457

一、社会规范的界定 457

二、社会规范的特点 458

三、社会规范的类型 459

四、社会规范的作用 461

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学习及其意义 462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 462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意义 468

第三节 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 472

一、交往需要 472

二、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473

三、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 474

四、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474

第四节 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若干理论 475

一、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 475

二、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理论 477

三、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理论 478

第二十一章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 481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依从 481

一、社会规范的依从及其类型 481

二、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 483

三、社会规范依从的作用 485

四、社会规范依从学习的条件 486

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认同 492

一、社会规范认同研究的历史 492

二、社会规范认同概念的界定 493

三、社会规范认同的类型 494

四、社会规范认同的特点 496

五、社会规范认同的作用 497

六、社会规范认同学习的条件 498

第三节 社会规范的信奉 504

一、社会规范的信奉及其特点 504

二、社会规范信奉的信用 507

三、社会规范信奉学习的条件 508

第二十二章 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513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危害 513

一、社会规范背离的含义 513

二、社会规范背离的类型 514

三、社会规范背离的危害 517

第二节 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及其纠正 518

一、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 518

二、社会规范背离的纠正原则 521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 523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来源与内涵 523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思想基础 527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规范背离的矫治 530

四、法制教育与儿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534

第七编 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 537

第二十三章 教学设计 539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539

一、教学设计及其类型 539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542

第二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执行原则 546

一、教学目标及其设计原则 546

二、教材及其设计原则 548

三、教学活动及其设计原则 550

四、教学成效的考核与评估及春设计原则 552

第三节 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设计 553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 553

二、教学任务的分析 557

第四节 教学模式的设计 559

一、数学模式的涵义与种类 559

二、刺激控制教学模式 562

三、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563

四、课堂讲授教学模式 565

第五节 教学媒体的设计 567

一、教学媒体及其作用 567

二、教学媒体的类型及其选择 568

第二十四章 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572

第一节 数学测量与评价及其作用 572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含义 572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 574

第二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575

一、测验的效度 575

二、测验的信度 578

三、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 581

第三节 教学测验的类型及其应用 583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583

二、学绩测验的命题 587

三、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 593

参考文献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