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1.概论与经营管理 2
〔编辑:山口襄〕 2
1.1 质量 (山口襄) 2
1.1.1 市场与质量 2
1.1.2 优良质量 2
1.1.3 质量问题的变迁 2
1.1.4 今后的质量问题 2
1.1.5 质量与企业 3
1.2 质量与经营管理 (杉本辰夫) 3
1.2.1 人与质量 3
1.2.2 消费者、生产者与环境条件 4
1.2.3 企业经营管理中质量的地位 4
1.3 何谓质量管理 (森秀太郎) 5
1.2.4 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中层干部及工人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 5
1.3.1 质量的定义 6
1.3.2 何谓质量管理 6
1.4 质量管理的体制 (长?贞治) 7
1.4.1 质量管理机构 7
1.4.2 质量管理委员会 7
1.4.3 质量管理的专门职能机构 8
1.4.4 群众运动与质量管理 10
1.4.5 产品开发、设计与质量管理 10
1.4.6 生产与质量管理 11
1.5 质量管理的推进 (藤田董) 13
1.5.1 推进质量管理的准备 13
1.5.2 质量管理推进计划的制订 13
1.5.3 总体的推进与个别问题的解决 14
1.5.4 向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发展 15
1.5.6 推进效果的检查 16
1.5.7 质量管理活动结果的归纳整理 16
1.5.5 质量管理的教育训练 16
1.6 质量管理方法 (八卷雄三) 17
1.6.1 质量水平 17
1.6.2 质量特性 17
1.6.3 质量数据的收集与应用 17
1.6.4 企业标准化 18
1.6.5 统计方法 18
1.6.6 质量成本 28
1.6.7 可靠性管理 28
1.7 质量管理的效果与评价 (森秀太郎) 28
1.7.1 从生产现场向全厂的发展 28
1.7.2 从本厂向包括消费者在内的综合体系的发展 29
1.7.3 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发展 29
1.7.4 从个人立场向社会立场的发展 29
1.8.2 在经营方面的发展 30
1.8.1 在技术方面的发展 30
1.8 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水野崇治) 30
2.标准化 32
〔编辑:东秀彦〕 32
2.1 标准化的体系 (东秀彦) 32
2.2 企业标准化 (西村伸二) 34
2.2.1 企业标准化的目的与方法 34
2.2.2 企业标准化的效果 35
2.2.3 企业标准化的进行方法 37
2.3 企业标准 (西村伸二) 41
2.3.1 企业标准的范围与体系 41
2.3.2 企业标准的制订、修订的组织与手续 43
2.3.3 企业标准的必要条件 44
2.3.4 企业标准的归纳方法 45
2.3.5 企业标准的格式 46
2.3.6 企业标准制订中可用的方法 47
2.4.1 企业活动的开展与标准化 52
2.4 企业标准化的内容 (平野敏也) 52
2.4.2 管理与事务工作的标准化 53
2.4.3 营业与标准化 54
2.4.4 新产品开发与标准化 55
2.4.5 设计与标准化 58
2.4.6 产品标准化 60
2.4.7 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标准化 61
2.4.8 制造与标准化 63
2.4.9 试验检查与标准化 65
2.4.10 设备与标准化 66
2.4.11 物资流通与标准化 68
2.4.12 意见处理与标准化 69
2.4.13 计算机与标准化 71
2.4.14 质量保证与标准化 71
3.1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方法 (川村正信) 74
3.1.1 数据的搜集方法 74
〔编辑:朝香铁一〕 74
3.统计方法 74
3.1.2 数据的处理方法 76
3.1.3 总体与样品 83
3.1.4 散布图 85
3.2 数据的数量化 (尾关和夫) 89
3.2.1 分布状态的数量性表现 89
3.2.2 正态分布的性质及其应用 92
3.2.3 平均值及其使用方法 95
3.2.4 相关分析 98
3.2.4.1 单相关 98
3.2.4.2 重相关 107
3.2.4.3 偏相关 110
3.3 方差的检验与估计 (広津千寻) 111
3.3.1 方差的检验与估计 111
3.3.2 关于二个正态总体的方差的检验与估计 118
3.3.3 三个以上方差的一致性检验 124
3.4 关于平均值的检验与估计 (尾关和夫) 129
3.4.1 关于平均值的检验与估计(标准偏差已知) 129
3.4.2 关于平均值的检验与估计(标准偏差未知) 131
3.4.3 关于平均值之差的检验与估计(标准偏差已知) 134
3.4.4 关于平均值之差的检验与估计(标准偏差未知) 136
3.4.5 关于三个以上平均值的检验 144
3.5 方差分析 (真壁肇) 146
3.5.1 方差分析 146
3.5.2 一元配置 148
3.5.3 二元配置(无重复时) 152
3.5.4 二元配置(有重复时) 155
3.5.5 二元配置(变量模型) 160
3.5.6 无对应的变量模型 163
3.5.7 三元配置 167
3.5.8 拉丁方 170
3.6 回归分析 (真壁肇) 174
3.6.1 单回归分析 174
3.6.2 重回归分析 180
3.6.3 正交分析 184
3.7 协方差分析 (朝香铁一) 187
3.7.1 符号 188
3.7.2 数据的结构 188
3.7.3 一元配置 189
3.7.4 二元配置 195
3.8 计数值的分析方法 (広津千寻) 201
3.8.1 计数值 201
3.8.2 总体参数的估计与检验 203
3.8.3 拟合优度检验 205
3.8.4 列联表检验 208
3.9.2 二项概率纸的构造 226
3.9.1 何谓二项概率纸 226
3.9 二项概率纸 (铁健司) 226
3.9.3 利用二项概率纸进行的检验与估计 227
3.10 简易方法 (铁健司) 231
3.10.1 利用计量值计数化的简易检验方法 231
3.10.2 位次数据分析 237
4.管理图法 246
〔编辑:三浦新〕 246
4.1 管理图概论 (三浦新) 246
4.1.1 何谓管理图 246
4.1.2 离散及其原因 246
4.1.3 管理界限 246
4.1.6 管理图与一元配置 247
4.2 管理图的作法 (尾关和夫) 247
4.2.1 计量值管理图 247
4.1.5 稳定状态 247
4.1.4 处置 247
4.2.2 不合格个数、不合格率的管理图 257
4.2.3 缺陷数管理图 263
4.2.4 其他管理图 266
4.3 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中村达男) 269
4.3.1 明确目的 269
4.3.2 工程分析用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269
4.3.3 工程管理用管理图的使用方法 276
4.4 管理图的观察方法 (中村达男) 278
4.4.1 工程的波动与在管理图上的表示方法 278
4.4.2 管理状态的判定 280
4.4.3 数据点排列方面的问题 280
4.4.4 随机性检验 282
4.4.5 判断的错误 284
4.5 管理图的实施示例 (马场几郎) 285
4.5.1 预备数据的搜集与?-R管理图的起始绘制 285
4.5.2 将平均值不同的批,混合而形成批的情况 286
4.5.3 平均值不同的总体,绘制在一张管理图上的情况 289
4.5.4 测量误差较大的情况 290
4.5.5 处于管理状态,而又出现不合格的情况 293
4.5.6 标准范围非常宽的情况 295
4.5.7 只给出单侧标准值的情况 296
4.5.8 特性值周期地出现大的波动的情况 297
4.5.9 特性值具有倾向性变化的情况 299
4.5.10 总体单侧截尾的情况 301
4.5.11 平均值增大,标准偏差就变大的情况 303
4.5.12 特性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情况 305
4.5.13 特性值不能测量的情况 307
4.5.14 即使构成分群也无意义的情况 308
4.5.15 群内波动与群间波动都很重要的情况 310
4.5.16 应用一元配置的情况 312
4.5.17 分析静止总体的情况 312
4.5.18 按上侧、下侧不合格品率进行管理的情况 314
4.5.19 样品容量过大的情况 315
4.5.20 样品容量过小的情况 317
4.5.21 p管理图与pn管理图及分层 318
4.5.22 一台设备的检查点数极多的情况 320
4.5.23 样品容量不确定的情况 321
4.5.24 对检查精度进行调查的情况 322
4.6 管理图的数理方法 (三浦新) 324
4.6.1 3σ管理图的管理界限 324
4.6.2 R管理图的管理界限 324
4.6.3 ?管理图的管理界限 325
4.6.4 x管理图的管理界限 325
4.6.5 ?管理图的管理界限 326
4.6.6 pn管理图和p管理图的管理界限 326
4.6.7 c管理图和u管理图的管理界限 326
4.6.8 管理图的特性 327
5.1.1 基本概念 332
5.1 抽样的基础理论 (斎藤金一郎) 332
5. 抽样 332
〔编辑:斎藤金一郎〕 332
5.1.2 单纯随机抽样 335
5.1.3 辅助情报的利用 343
5.1.4 分层抽样 345
5.1.5 分群抽样与多级抽样 356
5.1.6 比估计 364
5.1.7 回归估计 368
5.2 对物资材料与产品的抽样 (藤森利美) 368
5.2.1 单位体(个体) 370
5.2.2 流体 374
5.2.3 连续体 377
5.2.4 粉块混合物 377
5.2.5 排气 382
5.2.6 工业用水、工厂排水 383
6.1.1 检查的定义 388
6.1.2 检查的目的 388
6.检查法 388
6.1 检查总论 (山本太郎) 388
〔编辑:横尾恒雄〕 388
6.1.3 检查的种类 389
6.1.4 检查的计划 391
6.1.5 检查的组织 393
6.1.6 检查和索赔 394
6.2 抽样检查的计划 (横尾恒雄) 394
6.2.1 抽样检查的基础工作 394
6.2.2 抽样检查的种类 397
6.2.3 抽样检查与OC曲线 400
6.2.4 各种抽样检查的选择 401
6.2.5 抽样检查的历史 403
6.3.1 计数标准型抽样检查 406
6.3 各种抽样检查 (横尾恒雄) 406
6.3.2 计数挑选型抽样检查 413
6.3.3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查(之一) 419
6.3.4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查(之二) 429
6.3.5 计数连续生产型抽样检查 435
6.3.6 计量标准型抽样检查 437
6.3.7 计量调整型抽样检查 450
6.3.8 其他抽样检查 454
6.4 检查的实施 (川村数增) 456
6.4.1 检查标准 456
6.4.2 抽样检查的实施 456
6.4.3 检查结果的利用 464
6.4.4 检查的管理 467
6.5.1 感官检查 471
6.5.2 感觉的性质 471
6.5 感官检查 (安部季夫) 471
6.5.3 检验员与检验小组 473
6.5.4 检查环境 475
6.5.5 检查条件 476
6.5.6 感官检查数据的表示方法 478
6.5.7 感官检查的方法 480
6.5.8 依据感官检查进行的质量管理 482
6.5.9 实施示例 483
6.6 试验与测量 (宫津隆) 484
6.6.1 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的分类 484
6.6.2 测量值与测量对象总体的关系 485
6.6.3 测量误差 486
6.6.4 容许误差 490
6.6.5 标准物质与标准试样 491
6.6.6 协同试验 493
6.6.7 异常值的处理方法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