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良镛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112038502
  • 页数:210 页
图书介绍:

项目研究背景 3

第一章 项目研究背景综述 3

一、项目说明 3

1.1项目的意义 3

1.2项目的组织结构 3

二、项目释题 4

2.1对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发达地区进行超前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

2.1.1我国地区城市发展极不平衡 4

2.1.2经济发达、城市化加速发展地区城乡建设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4

2.2经济发达、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学术研究亟待发展 6

3.1.1地理区位重要,自然条件优越 7

3.1地区概况 7

三、地区概况、矛盾和危机 7

3.1.2经济发展迅速,地位日益重要 10

3.1.3人口相对密集,城镇分布均匀 10

3.1.4地区内发展不平衡,城市化形态各异 10

3.1.5历史传统悠久,社会文化丰厚 11

3.1.6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11

3.2 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 12

3.2.1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 12

3.2.2工业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3

3.2.3城乡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不足,建设管理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13

4.1 可持续发展战略 15

4.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定义 15

四、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3.2.4城乡规划建设长期人为割裂,体制障碍束缚地区协调发展 15

4.1.2经济发达、城市化加速发展地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4.2区域整体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17

4.2.1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 17

4.2.2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区域整体论 18

4.3 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理论 19

4.3.1重视区域的绿色空间 19

4.3.2强调区域的文化特性 19

沪宁地区三大地域研究综述 23

第二章 上海地区:土地利用开发效应与国际大都市建设 23

一、上海城市的形成与演变 24

2.1上海城市用地现状特点 25

二、上海土地利用现状 25

2.2上海郊区用地现状特点 27

三、上海土地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7

3.1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 27

3.1.1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量大面广 27

3.1.2城市建设用地向郊区无序扩展 28

3.1.3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乡村建设用地布局分散 28

3.1.4 工业布局逐渐向市郊拓展,环境污染随之向城市周边蔓延 28

3.2 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的问题 28

3.2.1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开发的调控相对滞后,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28

3.2.2土地批租缺乏合理计划和总量控制,结构不合理 29

3.2.3土地制度改革不配套,政出多门 29

四、上海土地利用开发的总体效应 29

4.1综合经济实力、经济效益位居全国前列 29

4.3 土地利用高强度开发,环境保护压力巨大 30

4.2文化、科技、社会服务事业成绩斐然 30

五、改善上海土地利用开发效应的措施 31

5.1加强城市规划,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31

5.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现代化城市功能 32

5.3调整产业结构,把握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32

5.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探索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 33

六、构筑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提高上海土地利用开发效应 33

6.1上海构筑21世纪国际大都市的战略 33

6.2建设上海21世纪国际大都市的构想 34

6.2.1把握疏散与疏导的有机结合 35

7.1新形势下,上海及浦东开发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相互依存 37

七、上海及浦东开发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 37

6.2.3利用建设国际大都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整体发展的有利时机,促进城市核心地区的旧城更新与城市土地的再开发 37

6.2.2拓展城市规划绿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7

7.2从区域整体出发,协调好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 39

7.2.1加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39

7.2.2总结经验教训,重建新的上海经济区组织 40

7.2.3调整机构,合理分工,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 40

7.2.4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41

7.2.5加强区域内部地方政府的协调功能,充分发挥集中统一的地区调控作用 41

第三章 苏锡常地区:城乡空间环境协调发展 43

一、苏锡常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形势 43

1.1经济发展宏观背景优越,但资源紧缺,区域调控不足 43

1.1.4以土地开发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刺激了开发的短期效益,促使城市无序扩张 44

1.1.3急剧的城市增长和软弱的区域调节,使城市规划管理十分被动 44

1.1.2侧重于加工工业的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44

1.1.1土地资源严重紧缺,成为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4

1.2 审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促进地区城乡空间环境协调发展 45

二、地区城镇空间结构布局 45

2.1现状城镇分布沿河沿路轴线推进,布局分散 45

2.2以两横两纵的区域交通网络为骨架,分层次组织城镇空间布局 46

2.3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发扬地区城镇空间布局的地域特色 46

三、区域交通体系的建设 48

3.1区域交通干线基本形成,但发展压力大,综合运输能力低 48

3.2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整体化、多层次综合运输系统 48

四、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49

4.1水网、路网交错,功能分区混杂,城市空间圈状扩展 49

4.2从区域发展入手,推行开放性空间体系,宏观调控城市总体规划 50

4.3分层次建设城市交通网络,改善城市内部交通体系 54

五、经济高速发展下传统城市的新区开发建设 55

5.1新区开发速度加快,旧城保护岌岌可危 55

5.2抑制土地盲目开发,正确处理旧城更新与新区发展的时序关系 56

六、城市的急剧发展与景观资源的保护 56

6.1景观资源保护力度小,开发强度大,城乡景观交接失控 56

6.2在城市急剧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城乡景观生态关联的自然特性 57

七、农业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 57

7.1耕地日益减少,生存环境愈见狭窄 57

7.2因地制宜,适度集中,集约发展,保护土地资源 58

八、地区乡镇城市化与工业化 58

8.1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布局高度分散 58

9.1抑制大城市蔓延,组织城市发展组团 59

8.2稳步推行三集中战略,抑制村镇建设的无序蔓延 59

九、促进苏锡常地区城乡空间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59

9.2利用城乡自然景观骨架,构筑城乡建筑空间,保护地方建筑环境 60

9.3保护传统城镇格局,发展地方建筑文化 61

9.4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城乡大地园林化建设 62

第四章 宁镇扬地区:城市群体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64

一、宁镇扬城市体系与城镇群形态的形成 65

1.1与沿江开发息息相关的古代宁镇扬城镇体系与城镇群 65

1.2长江、运河流域交通变化中的近现代宁镇扬城镇体系的发展 66

二、宁镇扬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发展 67

2.1不同地区的发展在空间上的时间差异 67

三、沪宁城市带对宁镇扬城镇体系的影响 68

3.1沪宁沿线城市群——辐射轴 68

2.2极化——扩散效应在空间上的区位差异 68

3.2沪宁沿江城镇群——工业轴 70

四、从长江三角洲看宁镇扬城镇群的发展 70

4.1长江三角洲与宁镇扬城镇群的空间布局 70

4.2港城关系与宁镇扬的城市发展 72

4.2.1加强整治长江两岸密布的内河水道,加大对长江岸线的深化利用 73

4.2.2利用长江岸线的有利地点,积极发展港口工业 73

4.2.3综合分配岸线功能,合理开发长江岸线 74

4.3 行政区划与宁镇扬的城市发展 74

五、宁镇扬地区典型的城市形态 76

5.1同心扩展的扬州 76

5.2沿江纵向分离的南京 76

6.1.1南京建筑环境特色 78

6.1 宁镇扬中心城市建筑环境研析 78

6.1.2镇江建筑环境特色 78

5.3沿江横向分离的镇江 78

5.4指状发展的泰州 78

六、宁镇扬中心城市建筑环境的保护 78

6.1.3扬州建筑环境特色 79

6.2宁镇扬古城整体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79

6.3宁镇扬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79

1.1市场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83

1.1.1经济发展持续高速增长 83

1.1.2所有制结构和投资渠道多元化 83

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83

第五章 沪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83

沪宁地区五大专题研究综论 83

1.2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84

1.3经济发展普遍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部分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 85

1.3.1产业结构工业化的特征 85

1.3.2劳动就业结构工业化的特征 85

1.4社会发展率先进入小康 86

1.5经济社会发展各具特点,发展格局不平衡 88

二、地区经济增长是城镇建设的基本动因 88

2.1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88

2.2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城市化动力机制 89

2.3农村劳动力就地向非农化转移 89

3.1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90

三、地区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城市化进程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90

2.4城市化进程全面展开 90

3.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91

3.3经济增长应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93

3.4人口迁移的方式、速度和数量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93

3.5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的定量分析 93

3.5.1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相关性 93

3.5.2市区总人口增加的相关性 94

四、城市化发展将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 94

4.1城镇建设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 94

5.1明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95

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预测 95

4.2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95

5.2科学地预测经济发展水平 96

5.2.1经济总量模型 97

5.2.2工业增长模型 97

5.2.3人口增长模型 97

5.2.4资金需求模型 97

5.2.5 用地需求模型 97

5.3加速城镇产业结构调整 99

5.4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提高城镇化水平 99

5.5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发展 99

1.1现状特点 102

1.1.1城市化进程在城乡全面展开,大中小相结合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102

第六章 沪宁地区城乡空间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102

一、城乡空间形态的发展现状 102

1.1.2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大 103

1.1.3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并存,城市空间形态呈扩散趋势 103

1.1.4广大小城镇的空间规模因集聚效应而增长 103

1.1.5城乡空间形态沿主要交通干线延伸扩展 104

1.1.6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设施水平有所改善 104

1.2主要问题 105

1.2.1城镇体系的各个层面发育尚不完善 105

1.2.2耕地数量连年锐减 105

1.2.3城乡建设空间布局过于分散,土地利用强度低,浪费严重 106

1.2.4城乡空间扩展无序,导致空间形态的畸形发展 106

1.2.5城乡之间缺乏协调,交接地带空间布局混乱 106

二、从区域整体出发,调控沪宁地区的城乡空间发展 107

1.2.6区域和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107

2.1多层次的区域城镇体系——长江三角洲城镇群 108

2.2多层次的区域交通体系——区域整体空间结构的骨架 110

2.3多样化的地区空间形态——区域整体空间结构的延伸 111

2.3.1上海地区:多层、多心、组团式、开敞型的空间结构 111

2.3.2苏锡常地区:群、轴、点结合的城镇布局 112

2.3.3宁镇扬地区:以长江为主轴的组串式空间格局 113

2.4多类型的集中开敞空间——大地园林化建设 113

2.5整体网络开发构想 114

三、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调整 116

3.1结合城市中心职能转换,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117

3.1.1促进用地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17

3.1.2增加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综合质量 117

3.3把握旧城更新,引导新区开发,促进城市空间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 118

3.2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模式 118

3.3.1加快旧城功能疏散的步伐,促进旧城有机更新 120

3.3.2合理控制和引导新区开发 120

四、农村地区建设空间的重新组合 120

4.1城镇工业用地的相对集中 121

4.2村镇居住用地的相对集中 122

4.3农业用地的相对集中 122

第七章 沪宁地区区域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123

一、沪宁地区环境质量现状 123

1.1众多河流污染严重,水质下降引起水源危机 123

1.3固体废弃物危害加重 124

1.2空气质量不断下降 124

1.4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25

二、沪宁地区环境污染的特点 125

三、沪宁地区环境污染现状的成因 126

3.1乡镇工业众多,管理体制弱,经营效益差 126

3.2企业粗放式经营,外延式扩大生产,污染严重 126

3.2.1工厂规模小,净利润低,难以进行必要的环保投资 127

3.2.2企业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127

3.2.3乡镇工业中高污染负荷比的企业比重大,调整困难 127

3.2.4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耗高,资源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低 127

3.3 反映生产内部成本的价格体系加剧了环境污染的恶化 127

3.4.3城市用水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远远不足 128

3.4.2城市下水道系统落后 128

3.4区域城市化速度加快,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128

3.4.1水源危机,供水不足 128

3.5农业生产模式改变,有机肥和化肥随水泾流,污染面广量大 129

3.6环保资金杯水车薪,投入不足 129

3.7现有城市规划忽视环境生态因素 129

四、经济发达地区区域环境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对策 130

4.1搞好环境保护规划 130

4.2制定符合地方条件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 130

4.3充分利用环境容量,合理布局,规模经营 131

4.4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倡水资源重复利用 131

4.5加快建立环境保护的市场运行机制,走污染物处理市场化经营的道路 131

五、改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132

5.1加强各级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管理职能 132

4.7加强农业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 132

4.8加强城乡大地园林化建设 132

4.6加强区域协作,联合治理湖泊、河流流域的环境污染 132

5.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133

5.3加强清洁生产全程管理,注意污染的始端治理 133

5.4加强环保资金的征收和管理 133

5.5建立适宜于环境导向的投资模式,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 134

第八章 沪宁地区地区建筑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创新 135

一、结合自然的地区建筑文化传统的形成 135

1.1自然、人工和人文有机结合的城镇建筑环境 136

1.1.1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城市总体格局 136

1.1.2顺应水势的城镇空间形态 136

1.2多层次、多样化城镇建筑空间 137

1.1.3画卷式的城市景观 137

1.3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私家园林 138

1.4蔚为系统、各具特色的街巷民居 138

1.5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地区建筑特色 139

1.6名人辈出、历史悠长的地区建筑学派 139

二、近代地区城市与建筑文化的演变 140

2.1浓郁的传统特色兼融现代建筑风格是沪宁地区近代城市与建筑文化演变的主要特征 140

2.2经济社会发展是地区城市和建筑文化演变的基础 141

三、地区建筑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141

3.1机遇:地区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和建筑进入更新改造的转型时期 141

3.2挑战:在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巨大压力下,地区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面临危机 142

3.3.2生活延续 143

3.3.3新旧关联 143

3.3.1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143

3.3关于保护与更新的几个问题 143

四、地区建筑环境和历史文化名城(镇)的保护 144

4.1地区传统城镇建筑环境的历史文化价值 144

4.2针对不同条件采取不同措施是保护地区传统城镇建筑环境的现实策略 144

4.3对地区传统城市建筑环境的保护 145

4.4对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 145

4.5对地区传统水乡城镇建筑环境的保护 146

4.5.1全面保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内涵、环境形态完整的传统城镇 146

4.5.2局部保护拥有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和较具地区特色、已开发建设的传统城镇 146

4.5.3 整体更新已经失去传统特色的城镇建筑环境 146

5.1.2从文化演进的角度来认识 147

5.1.1结合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来认识 147

5.1对地区建筑文化创造的认识 147

五、地区建筑文化的创新 147

5.2地区建筑文化中的城市和建筑 148

5.3从分析研究建筑的性质、区位和环境特点入手 148

5.4从发掘地区建筑的传统入手 148

5.4.1从民居中发掘 148

5.5.2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中发掘创新 149

5.6.1加深理解,自觉创造 149

5.5.3从原有建筑的意义中发掘创新 149

5.6创造现代地区建筑文化的几个主要思路 149

5.5.1从地区现代生活中发掘创新 149

5.5从现代生活和环境的发展变化入手 149

5.4.3从传统尺度中发掘 149

5.4.2从传统空间布局中发掘 149

5.6.2加强整体思考,不断追求 150

5.6.3注重区域环境特色,努力继承城市设计遗产 150

5.6.4开展多学科研究,加强地区建筑文化创新的理论探索 150

第九章 沪宁地区城乡规划实践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152

一、沪宁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动因、问题及其新趋向 152

1.1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因:苏南经济模式 152

1.2 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53

1.2.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地方政府干预与区域调控 153

1.2.2规划手段的转换:计划调控与有序引导 153

1.2.3规划管理职能的转换: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管理 153

1.3.2一体化发展 154

二、发达地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城乡发展政策 154

1.3城乡发展的新趋势 154

1.3.1可持续发展 154

2.1城乡均衡发展政策 155

2.2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政策 156

2.3区域城镇分散发展政策 156

三、发达地区区域城乡发展的目标:城乡协调发展 157

3.1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57

3.2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158

3.3区域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 158

四、发达地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规划理念: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 159

4.1市场作用 159

4.2政府及其规划手段的作用 159

5.2规划部门的整体协调首先是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计划的协调 160

五、发达地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规划原则:整体协调 160

5.1城市规划的整体协调首先是行政区之间的协调 160

5.3城市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协调 161

六、发达地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规划方法的改革与完善 161

6.1规划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

6.1.1缺乏区域规划 161

6.1.2规划、计划和土地部门之间互相脱节 162

6.1.3规划与管理互相脱节 162

6.2规划方法的改革与完善 162

七、发达地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规划实施机制的外部环境 163

7.1转变政府职能 163

7.1.1扭转自身职能,构建市场经济新体制 163

7.3调整土地制度 164

7.2理顺管理体制 164

7.1.2经济立法和依法施政 164

7.1.3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64

7.4改革户籍制度 165

项目研究总结 169

第十章 项目研究总结与献议 169

一、从我国城市化进程看经济发达、城镇密集地区严峻复杂的建筑环境形势 170

1.1城镇密集地区“区域空间”特征 170

1.1.1高密度的人口和多核心的区域空间结构 171

1.1.2城乡融合、整体持续高速增长的区域经济特征 171

1.1.3高密集、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交通联系网络 172

1.1.4人文荟萃、名城集聚,极赋区域特色 172

1.2沪宁地区建筑环境发展的形势判断 172

1.2.3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低,建设现代化综合性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任务繁重 173

1.2.4生态环境面临持续的高负荷压力,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173

1.2.1急剧城市化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将持续下去 173

1.2.2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城市建设的高强度将会维持相当时期 173

1.2.5 城镇分布沿区域基础设施网络逐步集中,总体上仍呈分散、均衡的格局 174

1.3针对各个地区具体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模式 174

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沪宁地区发展的整体协调 175

2.1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整体协调是落实和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175

2.1.1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175

2.1.2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 175

2.1.3协同、集成、综合、共济应成为沪宁地区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 176

2.2区域城乡发展的整体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76

2.2.1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着眼于区域的整体发展 176

2.2.2区域城乡的整体协调发展首先是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177

2.3.1 建设具有开放系统特性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178

2.3.2重视区域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 178

2.3.3重视区域基础设施的整体效应 178

2.4推动城乡协调建设,促进区域城乡整体协调发展 178

2.3协同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保障地区整体协调发展 178

2.5建设适应国际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地区新家园 179

三、积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建立区域空间发展的规划机制 179

3.1城镇密集地区的规划特点 179

3.2“区域发展研究”的系统观——有限目标下的融贯研究,分析与综合并举 180

3.3“区域发展研究”的综合观——研究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在空间地域上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关系 180

3.4“区域发展研究”的整体观——整体协调发展与区域交通体系、设施走廊的建设 181

3.5重视研究地域空间发展的新生长点 181

3.7重视研究地区中不同地域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模式 183

3.6重视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组合模式 183

四、加快更新“规划”观念,改善城市规划、市域规划和村镇规划的方法 184

4.1从区域角度进行协调方能作好城市规划 184

4.2改进城市规划的若干建议 185

4.2.1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185

4.2.2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法律 185

4.2.3规划方法的改进要建立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185

4.2.4适应规划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185

4.2.5积极推广利用新技术 186

4.3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规划,特别是村镇规划 186

4.4切实加强与改善规划管理 186

5.3加强跨行政界限的区域协调 187

5.2国家要加强对城市发展的领导 187

5.1及早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体制问题 187

五、逐步改革区域发展的行政体制,加强市际协调,建立区域发展的合作机制 187

5.4协调不同层次的规划 188

六、继承发展沪宁地区的“地区建筑文化”,创造独具特色的城镇建筑文化环境 188

6.1从地区特点和地方传统出发,研究城市特色和建筑特色问题 188

6.2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三位一体”,进行综合的规划设计 189

6.3重视保护历史遗产和建筑文化,发挥现代创造,并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189

6.4人文精神的复萌与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 189

七、开拓建立“人居环境科学”,迎接新世纪城乡建设高潮的到来 190

7.1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城市化问题 190

7.2.2从城市研究到区域研究,从城市规划到区域规划 191

7.2.3重视大城市、特大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191

7.2.1环境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 191

7.2建立人居环境科学,提高社会共识,推进更为综合的科学研究 191

7.2.4积极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192

7.2.5继承和发扬地区建筑文化传统,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 192

7.2.6发展人居环境科学 192

八、结束语 192

后记 194

参考文献 195

注释 196

附录 199

附录一 主要参研人员名单 199

附录二 完成论著情况 201

附录三 主要研究成果 204

附录四 人才培养名单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