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穹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595385
  • 页数:667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上篇 公诉活动的基本原理 33

第一章 公诉的历史演变 33

第一节 外国刑事起诉制度的历史沿革 33

一、原始控告式诉讼 33

二、英国与法国公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36

三、西方国家公诉制度的趋势发展 43

一、中国现代公诉制度的起源 44

第二节 中国公诉的历史沿革 44

二、新中国公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6

第二章 各国公诉权设置之比较 49

第一节 公诉权行使的范围 49

一、公诉权行使的范围不受限制 50

二、公诉权行使的范围受自诉案件的限制 51

第二节 公诉权行使的主体 54

一、单一主体——检察机关(或检察官) 55

二、多元主体——检察机关(或检察官)、大陪审团和验尸法官 56

三、混合主体——检察官和预审法官(或预审法庭) 59

第三节 公诉权的性质 64

一、归属行政权 65

二、归为“准司法权” 69

三、确立为法律监督权 72

第三章 公诉权及其基本权能 75

第一节 公诉权的概念 75

一、公诉 75

二、公诉权 77

第二节 外国公诉权的基本权能 77

一、不起诉权 78

二、起诉权 81

三、支持公诉权 88

四、公诉变更权 92

五、上诉权 93

第三节 我国公诉权的基本权能 96

一、调查权和补充侦查权 96

二、审查起诉权 97

三、出庭公诉权 99

四、公诉变更权 100

五、不起诉权 101

六、抗诉权 103

第四节 自由裁量权及其制约机制 104

一、不起诉权及其制约机制 105

二、辩诉交易权及其制约机制 110

三、豁免权及其制约机制 114

第四章 公诉权与侦查权、审判权的关系 118

第一节 公诉权与侦查权的关系 118

一、西方国家刑事诉讼中公诉权与侦查权的关系 118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权与侦查权 123

一、西方国家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权与审判权 125

第二节 公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125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公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127

第五章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关系 131

第一节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联系与区别 131

一、由私人起诉向国家公诉是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131

二、自诉权相对于公诉权,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133

三、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区别 135

第二节 公诉与自诉的互相转变 137

一、自诉转公诉 137

二、公诉转自诉 138

三、公诉转自诉若干程序问题的探讨 141

第六章 公诉运行机制 146

第一节 为什么要实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147

一、对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法理合理性的分析 147

二、对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比较性论证 150

三、对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实践合理性的探讨 154

四、对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在制度创新意义上的估量 155

第二节 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依据和实施条件 157

一、关于主诉制改革的法律依据问题 157

二、关于主诉制改革中涉及的利益问题 162

三、关于主诉制改革所涉及的检察官的素质问题 163

第三节 主诉检察官的权力界定及其活动原则 165

一、如何确定主诉检察官的职权范围 166

二、怎样界定主诉检察官与起诉科处长的关系 168

三、关于主诉检察官活动应注意遵循的原则 172

四、关于对主诉检察官的监督制约 173

第七章 公诉活动的基本原则 175

第一节 公诉活动基本原则概述 175

一、公诉活动基本原则的概念 175

二、公诉活动基本原则的作用 178

三、公诉活动基本原则的种类 180

第二节 法治原则 182

一、法治原则的基本含义 182

二、法治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186

第三节 无罪推定原则 192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192

二、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体现 196

三、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公诉活动中的适用 201

第四节 独立行使公诉权原则 207

一、独立行使公诉权原则的基本含义 207

二、独立行使公诉权原则的保障机制 211

三、独立行使公诉权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215

第五节 公益原则 222

一、公益原则的基本含义 222

二、公益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227

第六节 合理性原则 236

一、合理性原则的基本含义 236

二、合理性存在的必要性 244

三、合理性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249

一、公诉活动中人权的界定 258

第一节 公诉活动中人权保障概述 258

第八章 公诉活动中的人权保障 258

二、公诉活动中人权保障的必要性 262

三、公诉活动中人权的内容 264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及其保障 265

一、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及其保障 266

二、应当确立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282

三、有关我国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否享有沉默权的争论 287

第三节 被害人和证人的人权及其保障 299

一、被害人的人权及其保障 299

二、证人的人权及其保障 304

下篇 公诉权的具体运用 311

第九章 审查起诉 311

第一节 审查起诉的程序和方法 311

一、受理案件 311

二、审查案件 312

三、作出决定 316

第二节 证据的审查判断 318

一、公诉证据标准概述 318

二、单个证据的审查判断 321

三、诸证比对的审查判断 324

四、对证据的综合审查判断 327

第三节 提起公诉的法定条件 329

一、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329

二、证据确实、充分 330

三、依法应当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 338

第四节 证据移送 338

一、国外证据移送制度 339

二、我国证据移送存在的问题 341

三、证据移送制度的完善 342

一、庭前证据展示的意义 343

第五节 控辩双方庭前证据展示 343

二、我国庭前证据展示制度的缺陷及后果 344

三、建立控辩双方庭前证据展示的基本设想 345

第十章 不起诉问题 346

第一节 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346

一、绝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347

二、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350

三、存疑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354

第二节 依法、充分行使不起诉权 356

一、进一步提高对不起诉制度的认识 357

二、充分认识规定不起诉率对司法工作带来的弊端 358

第三节 不起诉的监督制约机制 360

一、“公诉转自诉”的冲突及其完善 361

二、复议、复核及复查程序 364

三、向上级检察院备案 367

第十一章 出庭前的准备 368

第一节 庭前准备的概念和意义 368

一、庭前准备的含义 368

二、庭前准备的作用及意义 369

三、庭前准备的主要内容 370

第二节 庭前准备应重点把握的几个环节 375

一、庭前对证据的复核、固定 375

二、拟定法庭证据展示的计划并制定质证方案 385

三、拟定公诉意见,准备辩论提纲 396

第三节 庭前准备需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401

一、正确处理好与法官的关系 401

二、正确处理好与辩护人的关系 403

三、正确处理好与被害人的关系 405

二、法庭讯问的特点 407

一、法庭讯问的作用 407

第十二章 法庭讯问与询问 407

第一节 法庭讯问概述 407

三、法庭讯问的目的 408

第二节 法庭讯问与询问规则 409

一、相关性规则 409

二、反对诱导性规则 410

三、反对复合性规则 410

一、被告人口供概述 411

第三节 法庭讯问的方法 411

五、意见排除规则 411

四、不得假设规则 411

二、讯问被告人的方法 416

三、讯问被告人的技巧 422

第四节 询问证人、被害人 422

一、法庭上对证人的询问 422

二、法庭上对被害人的询问 424

第十三章 公诉证据的法庭展示 426

第一节 公诉证据法庭展示概述 426

一、时间顺序法 429

第二节 公诉证据法庭展示的方法 429

二、先易后难法 430

三、犯罪构成法 431

四、阶段划分法 431

五、罪名划分法 432

六、连环举证法 433

七、证据组合法 433

第三节 对辩方质证的应变 434

一、辩护方对公诉证据的质证途径 434

二、公诉对辩方质证的应变技巧 435

第四节 公诉证据法庭展示注意事项 436

一、突出举证焦点 436

二、掌握举证时机 436

三、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出庭 437

四、重视证据的说明 437

五、重视证据的分析 439

六、注意突出举证的重点 442

七、注意多媒体在举证中的运用 443

第一节 辩护证据当庭质证概述 447

一、辩护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447

第十四章 辩护证据的当庭质证 447

二、辩护证据当庭质证的意义 451

三、辩护证据当庭质证的基本要求 453

四、辩护证据当庭质证的基本方法 455

第二节 对被告人辩解的当庭质证 457

一、被告人辩解的概念和特点 457

二、对被告人辩解的质证方法 460

第三节 对辩方证人证言的当庭质证 464

一、对辩方申请出庭的证人证言的当庭质证 464

二、对辩方书面证人证言的质证 469

第四节 以物证、书证及视听资料等辩护证据的当庭质证 472

一、对辩方提供的物证的当庭质证 472

二、对辩方提供的书证的当庭质证 473

三、对辩方提供的视听资料的当庭质证 475

第十五章 法庭辩论 477

第一节 法庭辩论概述 477

一、法庭辩论的概念 477

二、法庭辩论与法庭调查、法庭质证的关系 478

三、法庭辩论的规则 479

一、法庭辩论点的确定 480

第二节 辩论点的确定 480

二、法庭辩论的重点与焦点 482

第三节 法庭辩论的方法 483

一、证明的方法 483

二、反驳的方法 486

三、复杂案件的辩论方法 492

第三节 法庭辩论的技巧 495

一、掌握辩论主动的技巧 495

二、抓住对方弱点的技巧 496

三、分化被告人的技巧 497

五、补救失误的技巧 498

四、解脱对方收缠的技巧 498

第十六章 公诉过程中的补充侦查 500

第一节 公诉过程中补充侦察的概念、意义及分类 500

一、补充侦查的概念和意义 500

二、补充侦查的分类 501

第二节 公诉过程中补充侦查的实质条件 504

一、补充侦查的实质条件 504

二、退回补充侦查的实质条件 507

一、决定补充侦查的主体 510

第三节 公诉过程中补充侦察的程序 510

二、补充侦查的次数与期限 511

三、补充侦查的诉讼后果 514

第四节 补充侦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 516

一、“屡退不查,屡查不清”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16

二、补充侦查案件容易形成超期、积案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21

三、在补充侦查中发现新的犯罪事实后的处理问题 523

第十七章 抗诉审和上诉审中的公诉活动 526

第一节 抗诉审和上诉审概述 526

一、抗诉审和上诉审的概念与特征 526

二、抗诉审和上诉审的任务、职能、对象 531

第二节 刑事抗诉 535

一、刑事抗诉的概念和意义 535

二、提起抗诉的标准 536

三、刑事抗诉的程序规则 539

四、抗诉审的出庭规则 543

五、刑事抗诉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547

一、上诉审概述 551

第三节 刑事上诉 551

二、公诉人出席上诉审法庭应当注意的问题 553

第四节 抗诉审与上诉庭审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556

一、二审庭审的诉讼结构 556

二、二审庭审程序中的举证责任 558

三、关于共同犯罪案件中未上诉的原审被告人的诉讼权利问题 562

四、第二审程序的诉讼期限问题 563

五、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否撤回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抗诉 564

一、被害人的概念和特征 566

第一节 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 566

第十八章 公诉活动中与被害人有关问题的处理 566

二、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569

第二节 被害人出庭问题 571

一、被害人出庭陈述的诉讼意义及必要性 571

二、如何处理被害人出庭的问题 573

第三节 对被害人过错的处理 575

一、被害人过错的概念及分类 575

二、公诉活动中正确认定被害人过错的意义 577

三、公诉活动中对被害人过错的处理方法 578

一、如何处理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合理的诉讼主张 579

第四节 对被害人诉讼主张及有关问题的处理 579

二、关于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诉讼权利问题 583

三、关于被害人不服公诉机关不起诉决定问题的处理 583

四、关于被害人提请公诉机关抗诉的问题 584

第十九章 公诉文书的制作 585

第一节 公诉文书概述 585

一、公诉文书的概念 585

二、公诉文书的分类 585

三、公诉文书的特征 586

第二节 起诉书的制作 587

四、公诉文书制作的意义 587

一、起诉书制作中存在的常见错误 588

二、起诉书制作的改革设想 589

三、起诉书格式、要素修改样本 591

四、制作起诉书应当注意的问题 595

第二节 不起诉决定书的制作 602

一、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起诉决定书的法定格式和内容要素 603

二、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不起诉决定书的格式和内容要素 604

三、证据不足不起诉决定书的格式和内容要素 606

四、制作不起诉决定书应当注意的问题 607

五、案例及评述 608

第三节 抗诉文书的制作 611

一、抗诉文书概述 611

二、刑事抗诉书 613

三、抗诉请求答复书 635

四、撤回抗诉决定书 638

五、抗诉文书改革的几点思考 640

第二十章 公诉人队伍建设 650

一、公诉人的政治素质 651

第一节 公诉人的素质要求 651

二、公诉人的业务素质 652

第二节 公诉人队伍的现状 655

一、公诉人的法学知识不系统,在适用法律时不会融会贯通 655

二、出庭支持公诉水平不高,影响公诉效果 656

三、公诉人队伍不稳定,骨干流失严重 658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诉人队伍 660

一、实行公诉人从业资格考试制度 662

二、改革公诉人晋升和分配制度 663

三、完善公诉人的研修、考核、辞退制度 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