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目的要求 1
二、基本概念简释 1
(一)哲学 1
(二)世界观 2
(三)哲学基本问题 2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3
三、主要原理概述 3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 3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8
(一)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8
(二)是否信仰宗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8
(一)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同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关系 9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9
(四)只要积极参加实践,就会自然而然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9
(三)任何具体科学都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 9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建立革命的人生观有什么关系 11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12
一、目的要求 12
二、基本概念简释 12
(一)物质 12
(二)运动 12
(三)静止 13
(四)时间和空间 13
(五)意识 13
(六)主观能动性 13
(七)一元论 13
(八)二元论 13
三、主要原理概述 14
(一)世界的物质性 14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20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5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26
(一)物质就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 26
(二)静止就是不动 27
(三)意识是人脑固有的产物 27
(四)错误思想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7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28
(一)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8
(五)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绝对的 28
(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说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的正确性 29
(三)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对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有何重大意义 29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1
一、目的要求 31
二、基本概念简释 31
(一)唯物辩证法 31
(五)发展 32
(四)条件 32
(三)联系 32
(二)形而上学 32
三、主要原理概述 33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33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4
(三)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35
(四)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36
(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7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37
(一)两个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就不会有区别,两个事物是相互区别的就不会有联系 37
(二)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庸俗进化论也承认发展,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7
(三)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都有内因和外因,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无所谓外因了 37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38
(一)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在四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38
(二)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阐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39
(一)矛盾 40
二、基本概念简释 40
一、目的要求 40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40
(二)矛盾的同一性 41
(三)矛盾的斗争性 41
(四)矛盾的普遍性 41
(五)矛盾的特殊性 41
(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42
(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42
(八)两点论 42
(九)重点论 43
(十)质 43
(十一)量 43
(十二)度 43
(十三)量变 44
(十四)质变(飞跃) 44
(十五)肯定和否定 44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45
三、主要原理概述 45
(十六)否定之否定 45
(二)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46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47
(四)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47
(五)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 48
(六)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49
(七)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50
(一)唯物辩证法讲的矛盾就是前言不搭后语 52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52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就事论事 53
(三)事物一旦发生量的变化,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53
(四)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肯定和否定同人们所持的赞成和反对的主观态度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53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54
(一)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54
(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什么?质量互变原理有何实践意义 55
(三)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掌握这一原理对于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有何意义 55
(一)范畴、哲学范畴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57
二、基本概念简释 57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57
一、目的要求 57
(二)本质和现象 58
(三)内容和形式 58
(四)原因和结果 58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 59
(六)可能性和现实性 59
三、主要原理概述 60
(一)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60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60
(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62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62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63
(二)凡先后相继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 64
(三)有纯粹的偶然性,例如一个人突然失足落水致死,就不表现什么必然性 64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64
(一)假象是人的错觉,不是本质的表现 64
(四)非现实的可能性是可以转化为现实可能性的 65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65
(一)试用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科学的任务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65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做好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66
(三)试用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在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66
(一)认识论 68
(二)主体和客体 68
一、目的要求 68
二、基本概念简释 68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 68
(三)实践 69
(四)感性认识 69
(五)理性认识 69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0
(八)抽象到具体 70
三、主要原理概述 70
(六)归纳和演绎 70
(七)分析和综合 70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71
(三)认识的辩证运动 73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75
(一)认识开始于感觉?认识来源于感觉 75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76
(一)试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76
(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世界是无限的,所以无限发展的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76
(二)怎样理解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把握这一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77
(三)什么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自觉运用这一规律在实践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77
第七章 真理 79
一、目的要求 79
二、基本概念简释 79
(一)真理和谬误 79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80
(三)党的思想路线 80
(二)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81
三、主要原理概述 81
(一)真理是客观的 81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82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3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84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有用的,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二者没有什么区别 84
(二)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来看,错误难免论是正确的,错误可免论是错误的 84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85
(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应当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85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有什么重要意义 86
(三)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学习,谈谈自己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体会 86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88
一、目的要求 88
二、基本概念简释 88
(一)历史观 88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88
(四)历史唯心主义 89
(三)历史唯物主义 89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90
(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90
三、主要原理概述 90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1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92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92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93
(一)为什么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 93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意识的人,但又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93
(二)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确立这一观点有何重要意义 94
(三)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 96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 98
一、目的要求 98
二、基本概念简释 98
(一)生产力 98
(五)上层建筑 99
(四)经济基础 99
(三)生产方式 99
(二)生产关系 99
(六)社会形态 100
(七)社会基本矛盾 100
三、主要原理概述 10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00
(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01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02
(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4
(五)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104
(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06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108
(一)既然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是有意识的,所以生产关系是一种主观关系 108
(二)既然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那么旧的生产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革 109
(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状态,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同样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109
(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大生产基础上的 109
(五)既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也是必然的 110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111
(一)怎样理解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 111
(二)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和曲折道路 112
(三)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说明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13
第十章 阶级、国家、革命 115
一、目的要求 115
二、基本概念简释 115
(一)阶级 115
(二)阶级斗争 116
(三)国家 116
(四)国体和政体 117
(五)社会革命 117
三、主要原理概述 117
(一)阶级的实质和阶级斗争的作用 117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19
(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20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122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123
(一)阶级是依据人们经济收入的多少来划分的 123
(二)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阶级斗争,还必须以阶级斗争为纲 123
(三)人民民主专政只是对敌人实行专政 123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124
(一)如何理解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里长期存在 124
(二)当前在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同将来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有什么关系 125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126
一、目的要求 126
二、基本概念简释 126
(一)社会意识 126
(二)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127
(三)道德 127
(四)艺术 127
三、主要原理概述 128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8
(五)宗教 128
(五)科学 128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29
(三)社会意识的构成 130
(四)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特点 132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134
(一)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说明社会意识并不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134
(二)自私的观念是从来就有的,也必将永远存在下去 134
(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 134
(四)道德不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等力量来维持的 135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135
(一)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四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135
(二)共产主义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有什么主要的区别?为什么必须加强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 136
(三)宗教既然是麻醉人民的鸦片,为什么我们国家还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政策 137
二、基本概念简释 139
(一)人民群众 139
一、目的要求 139
第十二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39
(二)历史人物 140
(三)杰出人物 140
(四)无产阶级领袖 140
三、主要原理概述 140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40
(二)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41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142
(四)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144
四、判断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146
(一)社会历史是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146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也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46
(三)反对个人崇拜,就必须反对权威 147
五、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要点 147
(一)脑力劳动者在创造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里 147
(二)试用领袖和群众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热爱领袖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 148
(三)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如何理解群众路线的方法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49
附录一:1980-1985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试题答案要点(选录) 151
附录二:北京市1981-1983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答案要点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