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么是物权:广义物权论 315
第1节 民事权利体系 315
1.民事权利基本分类 315
1.1.基于人自身产生的权利 316
1.2.基于外在客体产生的权利 316
2.民事权利的其他分类 318
2.1.财产权与非财产权 318
2.2.支配权和请求权 319
2.3.可转让民事权利和不可转让的民事权利 320
3.总结:物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基本定位 321
第2节 物权概念的形成与运用 322
1.物权概念的出现和翻译 322
2.英美法中对应的概念:动产和不动产 324
3.物权概念在国外立法中的运用 325
4.我国的物权概念 327
第3节 物权含义:广义的物权理论的提出 328
1.各国学者对物权的定义 328
1.1.各家学说 328
1.2.分析与结论 330
1.3.何谓对物的支配权? 331
2.物权的客体:物 334
2.1.理论认识 334
2.2.立法分野 335
3.广义物权概念的建立 336
3.1.扩张物权概念的想法 336
3.2.狭义物权概念或规范的理由 338
3.3.广义物权、对物权和财产权 341
4.总结:物权的法律含义 342
第4节 物权特征:兼与债权比较 344
1.物权为一种支配权 345
2.物权的绝对性或对世性 346
3.物权的排他性 348
4.物权的优先性 351
4.1.物权取得上的优先性 351
4.2.物权优先于债权 352
4.3.不同性质物权之间有优先性 353
5.物权公示性 355
6.物权的法定性 356
7.物权的自力救济性 357
第5节 物权之对世效力:物上请求权 358
1.物上请求权概念及其产生 358
2.物权请求权的性质 360
3.物上请求权与消灭时效 361
4.物上请求权内容 364
5.物上请求的适用:其他物权的物上请求权 365
6.物上请求权与相关请求权兑合 367
6.1.物上请求权与合同之上的请求权及其竞合 367
6.2.物上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及其竞合 368
6.3.物上请求权与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请求及其竞合 368
第6节 物权与债权划分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370
1.物权与债权区分理论的价值 370
1.1.决定特定物归属的秩序 370
1.2.当事人可以创设什么权利 371
2.物权债权划分的相对性 372
2.1.物权债权划分的相对性 372
2.2.物权债权相对性的具体表现 373
2.3.物权和债权划分理论价值减弱的原因 375
3.物权与债权之相互联系 376
4.物权债权区分必要性质疑 379
第7节 物权认定中的特殊问题 381
1.知识产权的物权性质问题 381
2.租赁物使用权:债权还是物权? 383
2.1.用益物权和租赁使用权的内容相似性 383
2.2.现代法律中租赁权的物权化 385
2.3.总结:租赁权的定性 387
第二章 物权客体:范畴研究 388
第1节 财产与物 388
1.财产与物 388
1.1.大陆法系中的物和财产 389
1.2.英美法中的财产 391
1.3.物与财产概念的简略分析 392
1.4 我国民法上的物与财产定位 394
2.财产——物权客体的要件 395
2.1.独立的效用 395
2.2.可为人类所控制 398
2.3.存在于人体之外 399
2.4.应当实际存在、确定且有表现自己的外观 400
3.财产的基本特性 401
3.1.财产:置于支配权之下的物 401
3.2.财产之可交易性 403
4.交易物、非交易物和限制流通物 405
4.1.交易物和非交易物划分溯源 405
4.2.现代法律对物的分类:交易物、非交易物和限制流通物 408
5.物权与可交易性 412
5.1.可交易标准的提出 412
5.2.可交易作为判断物权的标准的运用 414
第2节 财产样态:物的种类 418
1.物的基本类型:物权客体的扩张 418
2.特殊有体物 420
2.1.液体、气体、电和其他能量 420
2.2.人体器官和尸体 421
2.3.空间 422
3.无体物 422
第3节 什么是无形物(无体物) 423
1.无形物:历史考察 423
1.1.罗马法上无体物 423
1.2.近代无形物概念的形成 425
1.3.现代无形物:信息产品 427
1.4.智力成果无形物:是一种权利,还是客体(物)? 428
1.5.对罗马法权利形态无形物的剖析 430
2.现代权利形态的无形物:新型物权客体 433
2.1.权利独立于客体:权利成为物权客体的前提 433
2.2.权利凭证及其分类 434
2.3.证券权利的物化:权利成为物权客体 437
3.各种证券 440
3.1.存款单、债券、商业票据 440
3.2.奖券 444
3.3.基金券、保险单 445
3.4.提单、仓单 445
3.5.期货合约和期权 447
3.6.各种票证 448
3.7.纸币 448
3.8.信用卡、存储卡等 449
4.股权 450
4.1.什么是股权 450
4.2.股权的物化 452
第4节 物权客体与物权:对传统物权客体认识的批判 453
1.物权客体分类与广义物权理论 453
1.1.物权客体分类 453
1.2.对物权概念再反思:从客体角度寻找广义物权之理论基础 456
2.集合物作为所有权客体问题 459
2.1.传统观点:集合物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459
2.2.作者观点:物权客体只须范围确定 459
3.企业财产的所有权 462
3.1.企业作为物权客体 462
3.2.企业(财产)的归属:以公司为例 465
4.物权法仅研究有形物物权 468
4.1.物权法规则是以有体物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 468
4.2.物权法规则的适用性 469
第三章 有体物:类型研究 472
第1节 物的基本分类:动产和不动产 472
1.动产和不动产的划分方法和标准 472
2.土地 474
2.1.概述 474
2.2.土地的特殊情况 475
3.建筑物 477
4.其他不动产及其动产化问题 479
4.1.种植物 479
4.2.其他可分离物 479
5.不动产的基本特征 480
6.动产 482
7.动产和不动产划分的意义 483
7.1.不动产在物权法中的特殊地位 483
7.2.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范上的区别 484
第2节 物的其他分类 485
1.主物和从物 485
2.单独物和集合物 488
3.可替代物和不可替代物 489
4.消耗物或非消耗物 491
5.原物与孳息 493
第四章 物权种类:物权体系问题 494
第1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种类和体系 494
1.罗马法分类模式 494
2.法国民法物权分类 495
3.德国民法物权分类 496
4.日本民法物权分类 498
5.大陆法物权体系总体分析 499
5.1.人役权和地役权 500
5.2.永佃权和地上权 501
5.3.担保物权或变价权 502
5.4.优先权和取得权 503
5.5.占有(权) 503
第2节 英美法的物权体系 504
1.英美法财产权利制度简介 504
2.自主所有地产权 507
2.1.非限嗣继承地产权 507
2.2.限嗣继承地产权 508
2.3.终生地产权 509
3.租赁地产权 510
4.期待地权利益 512
5.非地产权利益:对他人土地的权利 514
5.1.地役权 514
5.2.许可 515
5.3.获益权 515
5.4.限制性条款 516
第3节 两大法系不动产权利设计比较 516
1.不动产物权概念上的差异 516
2.物权体系和结构 518
3.两大法系在用益物权上的区别 520
4.担保物权规范在两大法系的差异 523
5.两大法系差异简析 525
第4节 物权的理论分类与我国物权体系的构建 528
1.物权的理论分类 528
2.我国物权制度重塑问题 533
2.1.体制改革所带来财产制度变迁 533
2.2.我国的物权体系设计 534
3.建立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不动产物权体系 535
3.1.我国土地的公散利用:土地使用权制度的产生 535
3.2.我国土地使用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用益物权 537
3.3.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不动产物权体系 539
4.我国的不动产物权体系 541
第五章 物权表征与证明 543
第1节 物权表征与证明概述 543
1.公示:物权对世效力的来源 543
2.物权的表征:静态公示 544
3.物权的证明 545
第2节 占有及权利表征效力 546
1.占有含义和性质 546
1.1.占有含义 546
1.2.占有与支配 547
1.3.占有的客体 548
2.占有的性质:占有为一种事实 548
3.占有的分类 550
3.1.所有权人占有和非所有权人占有 550
3.2.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 551
3.3.基于物权的占有和基于债权的占有 552
3.4.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 553
3.5.直接占有和间接占有 553
4.占有的权利表征效力 554
4.1.占有的权利表征效力 554
4.2.对占有保护的法理基础:权利推定效力来源 558
第3节 占有的物权表征效力:动产占有的公信力 559
1.占有的物权表征效力:公信力概念的引入 559
1.1 占有的物权表征效力:公信力 559
1.2.两种公信力规则 561
2.动产占有的公信力 561
3.动产占有公信力的适用问题 564
3.1.被盗物、遗失物等非因所有权人意志丧失的物 564
3.2.前占有人和间接占有人是否适用所有权推定 564
3.3.占有人是否可自动援用占有公信力 565
4.不动产占有与公信力 566
4.1.不动产占有没有公信力 566
4.2.不动产适用占有公信力的例外情形 567
第4节 登记证书公信力:登记财产权的表征 567
1.财产登记制度的出现 567
1.1.登记制度在不动产领域的出现 568
1.2.登记制度向其他财产权利的延伸 569
2.登记证书的物权表征效力:登记证书的公信力 571
3.登记证书对知识产权的公信力 573
第5节 物权证明:权利取得证书 574
1.物权证明:表征手段公信力绝对效力的否认 574
2.举证责任 576
3.证据 578
3.1.权利取得书证 578
3.2.其他证据 579
4.动产公信力的否认:动产证明的困难 580
第6节 占有权利表征效力规则的扩张 581
1.无形财产的表征问题 581
1.1.有体物具有适合占有的自然属性 581
1.2.无形财产权的表征问题 582
2.权利凭证的表征 584
2.1.记名权利凭证 585
2.2.不记名权利凭证 585
2.3.占有公信力在不记名权利凭证的适用 586
3.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表征问题 587
3.1.用益物权表征问题 587
3.2.担保物权的表征问题 588
第六章 物权变动原理 590
第1节 物权变动概述 590
1.物权变动基本含义 590
1.1.物权的取得 590
1.2.物权的变更 590
1.3.物权的消灭 591
2.物权变动规则的集中代表:所有权的继受取得 592
第2节 物权变动公示规则 593
1.物权变动公示原则 593
1.1.物权变动必须公示 593
1.2.物权变动公示手段取决于静态公信力手段 594
2.物权变动公示理论的理论基础 595
3.物权变动公示与物权变动生效规则 597
3.1.公示的形成效力 597
3.2.公示的对抗效力 599
第3节 物权变动内在意思:物权行为理论 600
1.物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理论 600
1.1.物权变动需要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600
1.2.物权行为:一个纯德国法概念 601
1.3.物权行为理论 602
1.4.物权行为理论的功能和理论基础 604
2.交易安全的保护:是否有可替代的方案? 606
2.1.何谓交易安全的保护 606
2.2.物权行为对交易安全的保护 607
2.3.善意取得理论对交易安全的保护 608
3.物权行理论的合理成分:区分原则 611
3.1.区分原则的合理性 611
3.2.可否接受区分原则 612
第4节 物权变动生效的规则:各国比较 613
1.世界各国物权变动规则 613
1.1.物权形式主义 613
1.2.严格的意思主义 614
1.3.债权形式主义 616
1.4.以物之性质区分所有权之转移 618
1.5.交付主义 619
2.我国现行的物权变动规则 620
2.1.基规则 620
2.2.现行法律对不动产的规定 622
第5节 确立和完善我国物权变动规则 624
1.我国物权变动的基本原则:物权变动公示 624
1.1.采物权变动公示的现理由 624
1.2.动产交付公示的例外 625
1.3.不动产公示规则的统一 629
2.以公示公信为核心的物权变动规则 630
2.1.作者建议的物权变动生效规则:一种折衷方案 630
2.2.对折衷方案的简单论证 632
3.物权变动规则在不动产领域中的运用:合同登记与权利登记 637
4.物权变动规则的应用:不动产物权变动实务操作问题 638
4.1.问题的产生 638
4.2.权利移转时间和风险责任的承担 639
4.3.转让人与受让人在所有权正式移转前的权利义务 641
5.以公示公信为核心的物权变动规则的适用和准用 643
5.1.变动规则在物权法领域的适用 643
5.2.规则对无形财产变动的准用 646
第七章 我国公有财产的物权法规范问题 648
第1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648
1.公有(物)和全民所有或公共所有 650
1.1.罗马法上的公有物概念 650
1.2.日耳曼法到法国民法典 652
2.国家所有:罗马法及近代各国民法典的规定 655
2.1.罗马法 655
2.2.现代法中的国家所有(财产) 657
第2节 我国公有制体制下公有财产物权法调整 661
1.什么是公有制 662
1.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 662
1.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 663
2.全民财产的分规范 664
2.1.传统的全民财产和全民所有 664
2.2.全民财产和国家财产的重新定位 665
2.3.全民所有的财产——公有财产 666
2.4.国有财产 668
2.5.国家私产的含义和功能 669
2.6.几点结论 670
3.集体财产的物权法规范 675
3.1.集体所有与市场经济 675
3.2.集体所有的物权规范 675
3.3.集体所有的法律定性 677
4.结论 679
第八章 总结:物权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682
第1节 传统物权法规则的修正:价值本位主义的冲击 682
1.物权和物权规则:实物本位主义 682
2.实物本位主义到价值本位主义的转变 685
3.对财产价值化的基本看法 689
4.总结:立态度 692
第2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693
1.物权法定原则 694
1.1.含义及其普遍性 694
1.2.法律的范围 697
1.3.违反原则的后果 698
1.4.存在必要性质疑 698
2.物权客体确定原则:一物一权主义的替代 700
3.物权公示公信原则 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