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科研中兴奋性指标的应用 1
一兴奋性指标的研究进展 1
(一) 用刺激作兴奋性指标 1
目 录 1
(二) 从强度—时间曲线探讨兴奋性指标 2
(三) 从兴奋发展阶段论探讨兴奋性指标 5
二科研中兴奋性指标的应用 7
第二章神经冲动的传导 9
一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 9
(一) 无纤髓维上的实验 10
(二) 有纤髓维上的实验 12
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及其“绝绿传导” 14
(一) 结构 17
(三) 梦的产生机制 17
一帕西尼氏小体 17
第三章机械感受器 17
(二) 感受器电位与传入冲动 18
二牵张感受器 21
(一) 结构 21
(二) 感受器电位与传入冲动 21
三肌梭 23
(一) 肌梭的结构 23
(二) 感受器电位与传入冲动 25
(三) 药物及其他因素对肌梭活动的影响 27
四腱器官 28
(一) 结构 28
(二) 感受器电位与传入冲动 28
第四章外周的肽能神经和胃肠肽 30
一肽能神经概念的提出 30
二外周肽能神经元的分布 31
(一) 第一级感觉神经元 33
(二) 植物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 33
(三) 胃肠道壁内神经丛 35
三肽能神经作用方式 36
(一) 神经递质 36
(二) 神经调制物 37
四肽类物质与经典递质的关系 37
五胃肠肽 40
一突触概念的变迁及突触类型 43
(一) 突触概念的变迁 43
第五章突触生理 43
(二) 突触类型 44
二突触的微细结构与功能 44
(一) 化学性突触 44
(二) 缝隙连接(电突触) 49
(三)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50
(四) 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52
三神经递质 54
(一) 递质与调质的概念 54
(三) 突触前受体 54
(二) 递质的确定 54
(三) 递质的分类 56
(四) 递质的代谢 58
四受体 61
(一) 胆硷能受体 62
(二) 肾上腺素能受体 63
(四) 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65
第六章化学传递的一些微生理研究 67
一化学性突触及其受体分布 67
二突触反应过程的一些研究 68
(一) 量子性递质释放 68
(二) 由乙酰胆硷激活的单一通道 69
一外周输入的脊髓投射 74
(一) 背根传入纤维的投射位置 74
第七章脊髓背角的生理学 74
(二) 腹根的传人纤维 75
二背角神经元的生理学分类及特性 76
三背角浅层细胞的形态和生理特点及有关递质 80
(一) Rexed Ⅰ层 80
(二) RexedⅡ层 81
第八章突触前抑制 84
一突触前抑制的引起 84
二突触前抑制的形成机制 85
(一) 突触前抑制的形成过程 85
(二) 与PAD相伴随的电活动 86
(三) PAD的产生机制 88
三 引起和产生突触前抑制的传入纤维类别 91
四突触前抑制的生理意义与镇痛 92
第九章突触前易化 95
一突触前易化的引起 95
二突触前易化的产生机制 97
三突触前易化的生理意义 101
第十章突触后抑制 102
一突触后抑制的引起及其特征 102
二产生IPSP的离子机制 103
三产生IPSP的递质 104
四突触后抑制的主要通路和工作方式 105
(一)侧支性抑制通路 105
(二)回返性抑制通路 106
第十一章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 108
一反射的新概念 108
(一) 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外周轴突分叉 110
(二) 引起长轴突反射的实验证明 110
二轴突反射 110
三背根反射 111
(一) 传入信息于脊髓背角的会聚 111
(二) 引起背根反射的实验证明 112
四通过两种反射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113
(一) 细初级传入神经元的递质及其两向释放 113
(二) 通过轴突反射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114
(三) 通过背根反射引起的神经源性炎症反应 115
五轴突反射和背根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116
第十二章脑干对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下行抑制 119
一脑干“内源性痛调制系统”概念的形成 119
(二) PAG内的阿片样肽和阿片受体 120
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120
(一) PAG的分区 120
(三) PAG神经元的电活动 121
(四) PAG内和下行抑制作用有关的神经元回路 121
三延髓头端腹内侧结构 122
(一) RVM的范围及其向脊髓背角的投射 123
(二) RVM神经元的电活动及机能 123
(三) RVM内和下行抑制作用有关的神经元回路 125
四 PAG—RVM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下行抑制 126
作用 126
(一) 对脊髓背角中间神经元的抑制 126
(二) 对上行传导束神经元的抑制 126
(一) 有一定的潜伏期 128
二一般性质 128
第十三章诱发电位 128
一概念 128
(二) 有一定的空间分布 129
(三) 一定的反应型式 129
三平均诱发电位 129
四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130
(一) 概念 130
(二) 各成分及其形成的可能机制 130
(三) 人头皮上的SEP 131
五人体视觉诱发电位 132
(一) 模式翻转诱发电位(PRVEP)的概念 132
(二) PRVEP的波形 132
(一) AEP的波形成分 133
基础 133
六人体听觉诱发电位 133
(三) 模式光刺激诱发皮层VEP的生理 133
(二) 脑干电位 134
七关联负变化及运动电位 135
(一) 关联负变化 135
(二) 运动电位 136
(三) 上述电位的意义 138
八人体脊髓诱发电位 139
(一) 电位的发现、记录及其意义 139
(二) 人体SEP的波形及意义 139
(一) 痛感受器与传入纤维 141
一痛觉的生理机制 141
第十四章痛与镇痛 141
(二) 痛觉的传导通路、中继及其上行投射 142
二痛觉学说 144
(一) 特异学说 144
(二) 型式学说 145
(三) 闸门学说 145
三镇痛 148
(一) 脊髓节段的作用 148
(二) 脑干下行抑制 148
(三) 针刺镇痛 149
第十五章 大脑皮层在痛觉及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一大脑皮层在痛觉过程中的作用 153
二大脑皮层与伤害性传入信息 153
三大脑皮层对痛觉的调制作用 155
(一) 大脑皮层对痛行为的影响 155
(二) 大脑皮层水平的痛调制 156
(三) 大脑皮层对间脑某些结构痛觉过程的下行性调制 156
(四) 大脑皮层对脑干某些结构痛觉过程的下行性调制 157
(五) 大脑皮层对脊髓水平痛觉过程的下行性调制 158
(六) 大脑皮层对小脑痛觉过程的下行性 159
调制 159
一大脑皮层参与痛觉过程的有关神经递质 159
三针刺镇痛对大脑皮层伤害性传入信息的影响 160
影响 162
(二) 大脑皮层下结构及间脑水平针刺镇痛过程的下行性调制 162
(一) 大脑皮层时针刺镇痛痛行对效应的 162
(三) 大脑皮层对脑干某些结构针刺镇痛过程的下行性调制 164
(四) 大脑皮层对脊髓水平针刺镇痛过程的下行性调制 164
二两种类型的睡眠 167
一什么是睡眠? 167
(一) 慢波睡眠 167
第十六章睡眠与梦 167
(二) 异相睡眠 168
三睡眠时的脑电图 168
(一) 分期 168
(二) 正常夜间的睡眠序列 169
四睡眠的发生机制 169
(一) 睡眠的被动学说 169
(二) 睡眠的主动学说 170
(三) 异相睡眠的中枢机制 171
(四) 睡眠的递质调节学说 173
(五) 内源性睡眠物质 174
五梦与梦睡眠 176
(一) 研究梦的客观指标 177
(二) 梦的特征 177
六睡眠的生理意义 178
(一) 都是生理所必需 178
(二)异相睡眠可能助长神经系统的发育 178
(三) 慢波睡眠使大脑获得休息 178
第十七章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79
一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结构及形态基础 179
二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生理学方面 180
(一) 神经电活动 180
(二) 年龄 184
(三) 性别 184
(四) 利手 185
(五) 感觉 186
(六) 运动 188
方面 189
(二) 知觉 189
(一) 注意 189
(三) 记忆 189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心理学及行为学 189
二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190
(四) 情感 190
(五) 意识及行为 190
四大脑两半球功能的相互作用 191
四大脑皮层对针刺镇痛过程的调制作用 192
第十八章神经胶质细胞生理 192
一NG的分类及形态学特征 192
二NG的电生理特点 193
(一) NG的膜电位 194
(二) NG在刺激作用下不产生动作电位 195
(三) NG之间的电连接 195
(一) 神经元活动对NG的影响 196
三NG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196
(二) NG对神经元的作用 197
四 NG的功能 198
(一) 支持作用 198
(二) 构成神经纤维的髓鞘 198
(三) 修复及再生 199
(四) 营养作用 199
(五) 参与离子、递质的调节 199
(六) 分泌功能 200
(七) 吞噬作用 200
第十九章 常见电生理实验及方法 201
一 电生理实验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 201
二动作电位引导与观察 207
三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及用动作电位鉴定几种神经纤维的方法 211
四蟾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观察 214
五外周刺激对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217
后记 220
一大脑皮层参与AA过程的有关神经递质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