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君慧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1006830X
  • 页数:20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 1

一、环境 1

二、人类与环境 1

第二节 环境科学 2

一、环境科学的形成 2

二、环境科学的内容 2

三、环境科学的分科 2

第三节 环境污染及环境标准 3

一、环境污染 3

二、污染源 3

三、空气污染及污染物浓度 4

四、环境标准 4

第四节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 8

一、生物圈 8

二、生态系统 9

三、环境保护 10

第五节 能源与环境 13

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13

二、指数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4

三、能源及能源消耗增长动态 16

四、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17

第二章 能源环境问题各论及评价 19

第一节 能源的分类、储量及能源消费结构 19

一、能源分类 19

二、能源资源概况 21

三、当代世界能源消费及构成 22

第二节 化石燃料燃烧对大气的污染 23

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环境影响 26

一、化石燃料开采和加工转化对环境的影响 26

二、化石燃料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28

第四节 水电及核能的环境影响 29

一、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29

二、核能利用的环境影响 30

第五节 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32

一、太阳能直接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32

二、生物质能与沼气对环境的影响 33

三、风能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34

四、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34

五、海洋能利用的环境影响 35

第六节 能源评价概述与能源展望 36

一、能源评价的一般原则和内容 36

二、能源的发展趋势 37

三、解决我国能源环境问题的途径 38

第三章 环境污染治理途径及原理 39

第一节 环境污染治理的发展现状 39

一、环境污染治理的发展 39

二、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现状 40

第二节 工业大气污染物质的产生 41

一、大气污染物 41

二、影响燃烧污染生成量的因素 41

三、冶金工业污染物的产生 42

第三节 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 46

一、不断提高控制技术 46

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47

三、加强环境管理 47

四、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47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工程)原理 48

一、采用清洁燃料(或原料) 49

二、高烟囱排放 50

三、发展无害技术(工艺) 51

四、降低燃料、原料消耗,改善环境 53

第五节 排烟治理的原理 54

一、吸收法 54

二、吸附法 56

三、催化转化法 57

第四章 硫氧化物的生成和控制 60

第一节 硫氧化物的危害 60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在大气中的转化 60

二、硫氧化物的危害 60

第二节 燃料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61

一、化石燃料中硫的形态和含量 61

二、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62

第三节 燃料脱硫与煤炭转化 63

一、煤炭的选矿脱硫 63

二、煤炭的气化和液化 64

三、重油脱硫 65

第四节 燃烧过程脱硫 66

一、沸腾燃烧脱硫 66

二、型煤加工与燃烧过程脱硫 68

第五节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脱硫 68

一、烟气脱硫方法分类 68

二、石灰/石灰石法烟气脱硫 68

三、氨吸收法脱硫 72

四、钠碱吸收法脱硫 73

五、金属氧化物吸收法脱硫 74

六、吸附法脱硫 75

七、催化氧化脱硫 77

八、烟气脱硫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78

第六节 大气扩散与高烟囱排放 78

一、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因素 78

二、烟囱有效高度的计算 81

三、大气扩散模式与空气污染物浓度估算 83

四、烟囱高度的设计计算 89

五、高烟囱排放的效果及局限性 91

第五章 氮氧化物的治理 92

第一节 氮氧化物的危害 92

第二节 燃烧NOx的生成机理和生成量 92

一、燃烧氮氧化物的生成特点 92

二、热力NOx的生成机理 93

三、快速型NO的生成机理 96

四、燃料型NOx的生成机理 96

五、燃料NO的抑制途径 100

六、NO2的生成 104

七、NOx生成量的估算 104

第三节 燃烧氮氧化物的治理 105

一、NOx的治理途径 105

二、着眼于燃料的转化和改质 105

三、改善燃烧操作,加强燃烧管理 106

四、新燃烧方法 108

第四节 排烟脱氮 117

一、排烟脱氮的分类 117

二、湿法吸收法 118

三、催化还原法 119

四、吸附法 119

五、电子束照射法 120

第六章 烟尘的污染及防治 121

第一节 粉尘的危害 121

一、尘的分类 121

二、粉尘的危害性 121

第二节 燃烧烟尘的生成机理和生成量 122

一、烟尘的种类 122

二、烟尘的生成机理 123

三、烟尘的生成量及其影响因素 124

第三节 改善燃烧,控制烟尘 127

一、改善燃烧 127

二、特殊燃烧方法 128

第四节 烟尘的物理性质及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 129

一、粉尘的物理性质 129

二、除尘器的性能表示方法 134

第五节 除尘器 137

一、除尘器的分类 137

二、重力沉降室 138

三、惯性除尘器 138

四、旋风除尘器 139

五、湿式除尘器(洗涤器) 141

六、过滤式除尘器 144

七、电除尘器 146

八、二次微粒的控制 148

第六节 除尘器的选择 148

一、除尘器的选择 148

二、选型时应搜集的资料 151

三、选型计算 151

第七章 工业节能与环境 155

第一节 节能与环境 155

一、我国工业用能状况 155

二、节能潜力 156

三、节能与环境 157

第二节 工业节能的方向和途径 158

一、节能的三个阶段 158

二、工业节能的途径 159

三、单体设备的节能 159

四、系统观念的节能 162

第三节 载能体和完全能耗 164

一、直接能耗与间接能耗 164

二、完全能耗 164

三、载能体的概念及表达式 165

四、载能体能值的计算方法 167

第四节 钢铁工业工序节能 169

一、焦化工序节能 169

二、烧结工序节能 171

三、炼铁工序节能 172

四、炼钢工序节能 174

五、轧钢工序节能 176

第五节 有色冶金工业节能与环境保护 178

一、有色冶金工业耗能的特点 178

二、有色冶金工业的节能 179

三、炼铝及炼铜工业的工序节能简述 183

第六节 冶金工业的余能和环境 184

一、冶金工业余能的特点 184

二、余热资源的潜力 185

三、余热与环境 187

四、余热利用方向 187

第七节 综合利用、节约资源、改善环境 191

一、综合利用、保护资源、改善环境 191

二、转炉煤气的综合利用 192

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193

参考文献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