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FCs和HCFCs制冷剂替代 1
1.1 臭氧消耗和全球变暖 1
1.1.1 臭氧层及臭氧消耗 1
1.1.2 蒙特利尔议定书 4
1.1.3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7
1.2 制冷剂 9
1.2.1 制冷剂的种类和符号表示 10
1.2.3 健康和安全考虑 11
1.2.2 选择制冷剂的原则 11
1.2.4 制冷剂安全充灌量 17
1.2.5 替代制冷剂 20
1.3 冰箱及冷柜 21
1.3.1 替代制冷剂简介 21
1.3.2 R600a在家用冰箱中的替代 22
1.3.3 混合物制冷剂在家用冰箱中的替代 25
1.3.4 HFC-134a在家用冰箱中的替代 29
1.4 冷水机组 31
1.4.1 CFC-11冷水机组改用HCFC-123 32
1.4.2 CFC-12冷水机组改用HFC-134a 34
1.4.3 R500冷水机组改用HFC-134a 36
1.4.4 CFC-114系统的改装 36
1.4.5 各种改装方案的相对总费用和改装后机组预计性能 36
1.4.6 改装工艺过程 37
1.4.7 更新方案 38
1.5 空调机组 38
1.5.1 AREP项目 39
1.5.2 R407C与R410A替代HCFC-22 40
1.5.3 HCFC-22替代的研究动态 42
1.6 商业制冷、冷藏与食品加工、工业制冷、运输制冷 45
1.6.1 商业制冷 45
1.6.2 冷藏与食品加工 47
1.6.3 工业制冷 49
1.6.4 运输制冷 50
1.7 汽车空调 50
1.7.1 SNAP计划认可的汽车空调用制冷剂替代物 50
1.7.2 SNAP认可的汽车空调替代制冷剂的评估 50
1.7.3 HFC-134a及HCFC-22/HFC-152a 53
1.8 隔热材料发泡剂的CFCs替代 55
1.7.4 CO2汽车空调系统 55
1.8.1 替代发泡剂的主要性质 56
1.8.2 替代发泡剂在泡沫材料中的应用 58
1.8.3 真空隔热技术 60
1.9 可替换的制冷技术 62
1.9.1 蒸气压缩及所用的制冷剂 62
1.9.2 吸收(附)、气体循环和其他冷却技术 63
参考文献 65
2.1.1 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68
2.1 智能控制 68
2 制冷与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68
2.1.2 模糊控制 74
2.1.3 神经网络控制 77
2.2 电力电子技术在制冷技术上的应用和发展 83
2.2.1 数字处理芯片DSP的发展及应用 83
2.2.2 智能功率模块IPM的应用 86
2.2.3 变频调速技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90
2.2.4 逆变器脉宽调制(PWM)控制方法 91
2.3 电子膨胀阀在制冷技术上的应用 97
2.4.1 变频空调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要求 100
2.4 变频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100
2.4.2 智能变频空调器电控系统的硬件方案 102
2.4.3 智能控制在变频空调中的应用 111
2.4.4 变频中央空调系统的智能控制 112
2.5 制冷与空调系统电气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 114
2.5.1 智能信息家电及家庭网络技术简介 114
2.5.2 信息家电平台内部联网接口方案 116
2.5.3 家庭网络布线系统 119
2.5.4 基于网络环境的制冷家电的设计与功能 119
参考文献 121
3 蓄冷技术 123
3.1 蓄冷技术的基础知识 123
3.1.1 应用背景 123
3.1.2 蓄冷空调的基本原理 124
3.1.3 蓄冷空调设计的基本步骤 125
3.1.4 蓄冷空调的蓄冷剂选择原则 131
3.1.5 蓄冷空调的经济分析 132
3.2 冰蓄冷空调系统 134
3.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若干方案 134
3.2.2 蓄冰特性 138
3.2.3 封装冰的熔冰特性 149
3.2.4 动态蓄冰空调 154
3.2.5 冰蓄冷空调系统 157
3.2.6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安装工程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60
3.3 高温相变潜热蓄冷空调系统 166
3.3.1 概述 166
3.3.2 高温相变蓄冷材料物性的测试方法 167
3.3.3 PCM相变潜热蓄冷空调系统 170
3.4.1 高温水蓄冷空调的原理 171
3.4 高温水蓄冷空调系统 171
3.4.2 高温水蓄冷空调系统 172
3.4.3 过冷蓄冷系统的循环特性 173
3.4.4 高温水蓄冷空调实验研究 179
3.5 结论 180
参考文献 180
4 CO2汽车空调 182
4.1 概述 182
4.1.1 CO2作为制冷剂的历史 182
4.1.2 CO2制冷剂的再受重视 183
4.1.3 CO2的性质 184
4.1.4 CO2跨(超)临界循环及其特点 186
4.2 跨临界CO2汽车空调结构与特性 187
4.2.1 CO2汽车空调结构 187
4.2.2 CO2汽车空调性能 189
4.2.3 CO2汽车空调环保特性 193
4.3 CO2压缩机 195
4.3.1 CO2压缩机的发展 195
4.3.2 往复式CO2压缩机 195
4.3.3 涡旋式CO2压缩机 200
4.3.4 滑片式CO2压缩机 202
4.3.5 回转式CO2压缩机 205
4.3.6 CO2压缩机润滑油及密封材料 207
4.4 CO2换热器 208
4.4.1 CO2换热器的设计要求 208
4.4.2 管翅式换热器 210
4.4.3 微通道换热器 211
4.5 辅助设备及其对系统控制特性的影响 219
4.5.1 系统参数控制及其特性 219
4.5.3 安全性 223
4.5.2 冷热媒参数控制及其特性 223
4.6.1 CO2强迫对流沸腾流动和换热 224
4.6 CO2强迫对流流动和换热 224
4.6.2 超临界CO2强迫对流冷却流动和换热 229
4.7 跨临界CO2汽车空调系统性能仿真与优化 234
4.7.1 影响跨临界CO2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的参数分析 234
4.7.2 跨临界CO2汽车空调稳态仿真 235
4.7.3 各种跨临界CO2制冷循环仿真 238
参考文献 241
5.1.1 概述 244
5.1.2 热线的热交换理论 244
5 流体流动测量技术的发展 244
5.1 热线热膜风速仪技术 244
5.1.3 热线的静态特性 245
5.1.4 热线的动态特性 246
5.1.5 预移相型热线风速仪简介 249
5.1.6 探头的选择和校准 250
5.1.7 热线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 253
5.1.8 热线测量结果的修正 254
5.1.9 热线技术在流动测量中的应用 257
5.1.10 热线技术在其他参量测量中的应用 260
5.1.11 热线风速仪在空调用贯流风扇中的应用 264
5.2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267
5.2.1 多普勒效应 267
5.2.2 激光多普勒测速原理 268
5.2.3 速度测量方法 270
5.2.4 激光多普勒系统 271
5.2.6 示踪粒子 275
5.2.5 流动方向模糊性判定 275
5.2.7 在空调研究中的应用 276
5.3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280
5.3.1 概述 280
5.3.2 PIV基本原理 280
5.3.3 图像分析方法 281
5.3.4 PIV系统组成 284
5.3.5 图像漂移法——方向模糊问题的解决方案 287
5.3.6 PIV的重要参数 288
参考文献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