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绪论 1
一、中国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1
目录 1
二、中国伦理思想的一般特征 4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萌芽、产生和发展 11
四、学习与研究中国伦理思想的意义 18
第一节 天与天道 29
“天命”论 29
第一章 天人论 29
第一编 人生篇 29
“天理”论 33
“天气”论(上) 36
“天气”论(下) 40
“视天”论 43
第二节 人与人道 46
“天命生人”论 46
“气化生人”论 47
仁为己任 51
人乃天地之心 52
人道有为 54
以人道率天道 57
心之力量,虽天地不能比拟 60
第三节 天与人 62
天人合德 62
天人合理 63
天人合道 67
天人感应 68
天人统一 71
第二章 人性论 78
第一节 性善与性恶 79
人性善 79
性恶善伪 80
第二节 人性与人情 82
人性三品 82
性情三品 84
性善情邪 86
第三节 性情一与性二元 89
性情一 89
性其总,合两也 91
第四节 心性与才情 92
性善才分 92
心统性情 93
气即是性,性即是气 96
第五节 人性与理气 96
性即气理,日生日成 98
第三章 处世论 106
第一节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107
自强不息 107
厚德载物 111
第二节 无为与超越 114
自然无为 114
守柔曰强 117
以无厚入有间 119
不随物迁,游乎尘外 122
第三节 出世与济世 123
出世以离尘垢 124
入世以济凡夫 125
第二编 人伦篇 131
第四章 道德论 131
第一节 道与德 131
一阴一阳之谓道 131
积善以成德 138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141
德者,道之舍 145
礼为道德之极 149
善者正理平治,恶者偏险悖乱 152
第二节 善与恶 152
善恶相对,崇善废丑 154
长生之本,惟善为基 155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156
第三节 “中”与“和” 159
“中行”论 159
“中和”论 161
第五章 纲常论 166
第一节 礼乐与礼仪 166
礼乐之缘起 166
礼别乐同 169
“纲常”之缘起 172
第二节 三纲与五常 172
三纲之伦 176
五常之德 178
纲常之际 187
第三节 名教与自然 193
名教自然之辨 193
名教出于自然 195
越名教而任自然 197
名教即自然 198
名教与自然之辨的终结 200
第一节 敬天与孝亲 204
孝德缘起 204
第六章 忠孝论 204
孝为仁本 208
孝亲为大 209
第二节 忠君与爱国 213
逆命而利君谓忠 213
孝于亲,忠于国家天下 215
第三节 道孝与佛孝 218
忠孝者不可解于心 218
天下之事孝为上第一 220
孝为至道之宗 221
第七章 存理、养性、致良知 227
第三编 人成篇 227
第一节 道问学与尊德性 228
孔子与道问学 228
思孟与尊德性 232
自明诚,自诚明 235
第二节 穷理尽性与格物致知 237
穷理尽性 237
格物致知 240
居敬穷理以践实 244
第三节 自存本心与致良知 252
存心、养心、求放心 252
自尊自重,自立自信 255
“致良知” 258
知行合一 261
第八章 与道合一性命双修 263
第一节 无我与无为 263
守啬知止,虚静玄同 263
虚无恬淡,心斋坐忘 265
第二节 炼形与炼神 267
形神关系论 267
养生之主论 270
心主形神 271
第三节 修性与修命 275
修德积善 275
“性命”双修 277
第九章 反本归极明心见性 280
第一节 止定与观慧 281
定慧双开,止观并修 281
三止三观,观止于中 282
第二节 渐修与顿悟 284
因缘见性,拂尘看净 284
自净其心,顿悟见性 286
第三节 破迷与成智 289
修持三昧 289
破迷成悟,转识为智 290
第十章 人生价值论 295
第四编 人贵篇 295
第一节 理想与信仰 296
理想信仰 296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98
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300
洞天仙境,极乐世界 302
内圣 外王 303
返朴 登仙 307
涅槃 成佛 311
第二节 志气与节操 313
志存高远,立操以仁 313
弘毅坚韧,持志养气 316
刚正不阿,重在大节 318
第三节 忧患与安乐 320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320
恐惧修省,朝乾夕惕 322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324
第十一章 生命价值论 327
第一节 生与死 328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328
恬于生而静于死 332
超越生死 涅槃寂静 335
乐天知命,修德持义 339
第二节 寿夭与时命 339
安时处顺,全生葆真 343
因果自造,自利利他 346
第三节 权利与义务 348
死的权利生的义务 348
生的责任死的尊严 351
第十二章 道德价值论 354
第一节 义与利 354
重义轻利,明道弃功 355
明辨义利,以义制利 359
义利并举,志功合观 362
义利双行,明道计功 363
正谊谋利,以义导利 367
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369
第二节 理与欲 373
儒、道、释之理欲观 373
存天理,灭人欲 377
理在欲中,导欲于理 380
第三节 廉与耻 381
公私之辨 382
贪廉之别 387
荣辱之分 390
参考书目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