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体制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10599445
  • 页数:43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20章,内容包括:“司法”界说,刑事司法权及其属性,现代刑事司法体制的观念基础,保障刑事司法体制良性运作的五大诉讼机制,新闻舆论与司法公正等。

导论 1

第一章 “司法”界说 9

第一节 “司法”的定义方法 9

第二节 “司法”的词典性定义 11

第三节 “司法”的设定性定义 12

第四节 对“司法”的设定性定义的检讨 13

一、“司法”与“行政”界限模糊 13

二、“司法”的设定性定义无助于认识检察权的特殊性 14

三、司法部不“司法”:是耶非耶,不易判断 14

五、这类设定性定义为国际间的学术对话增添了障碍 16

四、我国对于“司法”的定义来源于前苏联的影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经重新对“司法”进行了定义 16

第二章 刑事司法权及其属性 17

第一节 司法权是一项国家权力 18

第二节 司法权的本质内容是判断 19

第三节 对法律具有绝对附属性 20

第四节 权力运作的消极性 21

第五节 权力的分散性 22

第六节 权力的中立性 23

第七节 决定的终局性 24

一、刑事司法权是以落实刑罚权为内容的权力 24

二、刑事司法权的行使必须遵循刑法和刑事诉讼程序 25

第一节 检察权属于司法权 26

第三章 准司法:检察权的性质归属 26

第二节 检察权属于行政权 27

第三节 检察权是独立于司法权和行政权以外的权力 27

第四章 从国家理性到司法理性 35

第五章 现代刑事司法体制的观念基础(之一):人民主权观念 50

第一节 社会契约学说中的人民主权观念及其对刑事司法体制的影响 50

一、社会契约说要义 50

二、对社会契约说的诘难 53

三、历史学家为社会契约说所作的辩护 53

四、社会契约学说的深远影响 54

第二节 与人民主权观念对立的强力司法观 64

第三节 刑事司法体制的两大价值模式 69

一、自由模式 70

二、秩序—效率模式 73

第四节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国家起源学说 76

第五节 人民主权观念与我国刑事司法体制 81

第六章 现代刑事司法体制的观念基础(之二):分权制衡观念 86

第一节 三权分立学说中的权力制衡观念 86

第二节 人性取向与权力制约观念 92

第三节 权力制衡观念与我国刑事司法体制 102

第七章 现代刑事司法体制的观念基础(之三):法治观念 107

第一节 法律主治 107

一、不存在的武断权力 113

二、普通法律与普通法院居优势 113

三、宪法的通则形成于普通法院的判决 114

第二节 反法治模式:个人主治 118

第三节 反法治模式:极权主义 124

第四节 刑事司法机关的现代意象 130

第五节 依法治国与我国刑事司法体制 134

第八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体制 142

第一节 司法公正的条件和标准 142

一、刑事司法公正是以刑事法律本身具有公正品质为条件的 142

二、刑事司法公正表现为严格实施具有公正品质的刑事法律 148

第二节 刑事司法体制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150

一、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目的 151

二、有利于严格遵守刑事诉讼程序 151

四、有利于提高效率 152

三、有助于增进廉洁 152

第九章 司法统制与司法独立 157

第一节 司法统制 157

第二节 司法独立 160

一、司法权独立 160

二、法院独立:法院体系内的分权式组织结构 164

三、法官独立 166

第三节 中国司法体制的演变和模式选择 167

第四节 现代化与刑事司法体制改革 181

第五节 关于在我国确立法官独立体制的建议 186

一、法官独立是现代司法的主要特征之一 186

二、法官独立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司法独立的标准 188

三、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同法官独立 191

四、法官独立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193

五、我国现有的法官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需要加以改革 194

六、我国建立法官独立体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

第十章 检察体制的特殊性:与司法体制的比较 198

第一节 检察机关的一体化体制 198

一、指挥、监督权 199

二、事务调取权 199

三、事务转交权 199

四、委任分管权 199

五、任免、惩戒权 199

第二节 检察机关的建置模式与检察权的独立性 201

第三节 检察体制异于司法体制的原因 204

一、统一法制的需要 205

二、职权活动的特性 206

三、诉讼规律 207

第十一章 司法权的独战性及其背离:以劳动教养制度为例 208

第一节 司法权独战与监禁权的不可让渡性 208

第二节 劳动教养制度对司法权独战性的背离 212

一、劳动教养以剥夺自由、强制劳动为内容 212

二、劳动教养适用的对象主要是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违法人员 213

三、劳动教养具有一定的惩戒性质 214

四、剥夺自由作为惩罚措施只能由刑事法来规定,并只能由法院来决定是否实施于某一个人 214

一、保安处分制度 215

第三节 与国外相似制度的比较 215

二、前苏联和俄罗斯联邦的医疗性和教育性强制方法 217

第四节 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 222

第十二章 刑事司法体制的官僚制化 226

第一节 官僚制的弊害 226

一、形式主义 228

二、“权大真理多”的知识等级制 229

三、神秘化 229

四、利益驱动 229

第二节 司法体制中官僚制的生成 231

第三节 我国法院内部的行政化结构 233

第四节 从认识论角度看司法机关的首长负责制和审判委员会 237

第五节 等级制与法官 243

第六节 避免司法体制官僚制化的制度建构 247

一、司法机关的非行政化 247

二、避免科层制 249

三、法官任职应有强固保障 250

第十三章 刑事司法体制内的个人:法官 257

第一节 对法官的角色期待 257

一、法律知识、司法经验和一般生活经验 259

二、公正无偏 261

三、司法官的良心 264

四、独立精神 267

五、人文素质 268

第二节 法官的党性与理性 271

第三节 法官的独立性与法官素质的关系 277

第四节 法官的选任 281

一、国家官员选任的一般模式 282

二、法官选任的机构和方法 283

三、法官的地位和任用法官的条件 292

第五节 精英司法还是庸人司法 297

第十四章 司法民主:刑事司法组织中的民众参与机制 305

第一节 治安法官制度 306

第二节 陪审(团)制 308

第三节 参审制 315

第四节 陪审(团)制与参审制的比较 320

一、具有同一理念 320

二、对法官形成制约 320

三、非职业法官具有独立性 321

四、外行参与司法 322

第五节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325

第六节 关于民众参与司法的若干深层问题的思考 330

一、制度观念 330

二、社会正义观念与民众参与司法制度的运作效果 334

三、法官独立与发挥民众参与司法的功能 337

四、民族性与民众参与司法的制度 338

一、是否引入陪审团制度 342

第七节 完善我国民众参与刑事司法机制的若干设想 342

二、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345

三、公民意识之培养 348

第十五章 刑事司法的不良运作 353

第一节 司法腐败 354

第二节 司法专横 361

第十六章 保障刑事司法体制良性运作的五大诉讼机制 365

第一节 司法克制 365

一、启动刑事审判程序中的克制:不告不理 366

二、调查案件事实中的克制与能动 372

三、在判决生效后的克制:既判力原理 377

二、对外的拘束力 380

第二节 诉讼系属 380

一、对内的拘束力 380

第三节 回避 381

第四节 复级审理 383

第五节 审判公开 387

一、司法过程的开放性 387

二、审判结果的公开性 391

第十七章 法官办案责任制 394

第一节 法官的责任 394

一、刑事责任 394

二、民事责任 394

第二节 确立法官责任制度的原则 395

三、行政责任 395

一、遵行有关国际标准 396

二、避免法官责任制度对司法独立构成威胁 396

三、惩戒的对象范围应主要限定为故意违法裁判的行为 396

四、法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应被追究责任 397

五、对法官的惩戒应当严格遵守特定的程序 398

六、避免泛刑罚化 398

第十八章 刑事诉讼结构中的制约机制 401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分权式结构 401

第二节 从诉讼结构看我国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职能 405

一、审判监督权是否具有权力属性 408

二、审判监督职能妨碍合理的诉讼结构的形成 409

五、审判监督职能难以走出困境 410

三、公诉人存在角色冲突 410

四、审判监督职能并非不可替代 410

第十九章 来自立法和代议机关的监督 411

第一节 司法独立于民意 411

第二节 立法和代议机关对司法个案监督的是与非 412

一、法律根据 414

二、现实需要 414

第三节 可供借鉴的一项制度:议会督察专员制度 416

第二十章 新闻舆论与司法公正 419

结论 425

主要参考文献 430

后记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