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地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颖主编;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南京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030053052
  • 页数:53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海洋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内容 1

一 海洋地理学的发展与现状 1

二 海洋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3

第二节 中国海及临近海域的地理概况 7

一 各海区的基本特征 7

二 海岸、海岛、海峡的基本轮廓特征 9

三 沿海河流水文泥沙条件 11

第一篇 海洋环境与资源 15

第二章 中国海海底地质与地貌 15

第一节 渤海海底 15

一 海底地质 15

二 海底地貌 18

三 海底沉积 22

第二节 黄海和东海海底 24

一 地质构造基础 24

二 海底地貌 27

三 海底沉积 35

第三节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底 41

一 海底地质构造 41

二 海底地貌 42

二 海底沉积 45

第四节 南海海底 45

一 海底地质构造 45

二 海底地貌 47

三 海底沉积 52

第五节 中国近海海底地质地貌的特征 55

第一节 海面辐射及热量收支 59

一 总辐射 59

第三章 海洋气候 59

二 有效辐射 60

三 辐射平衡 60

四 可感热量交换 60

五 蒸发耗热 60

六 海洋内部的热交换 60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61

一 海陆分布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61

第三节 大气环流 62

一 平均高度场和流场 62

二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62

二 海平面气压场 63

第四节 主要风系 64

一 冬季季风风系 64

二 夏季季风风系 65

三 信风风系 65

四 西风风系 65

五 赤道无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内的不定风区 66

第五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 66

一 冷性反气旋和寒潮 66

二 温带气旋 67

三 热带气旋 68

第六节 风和大风 72

一 主要风向 72

二 平均风速及其变化 74

三 各级风速频率 76

四 大风日数 78

五 大风极值 79

第七节 雾和能见度 80

一 海雾的时空分布 81

二 中国近岸雾的日数 83

三 海雾形成条件 83

四 低能见度出现频率 85

第八节 云和降水 86

一 总云量 86

二 低云量 87

三 云状 88

五 降水量和降水日数 89

四 降水频率 89

第九节 气温 90

一 气温的年、季分布 90

二 气温的年变化、年较差和大陆度 90

三 中国近海四季划分和气温月际变化 91

四 气温的谐波分析 91

五 气温的日变化 91

第四章 海洋水文 93

第一节 波浪 93

一 波浪分布概况 94

二 特殊天气系统下的波浪 99

第二节 潮汐与风暴潮 100

一 中国海的潮波系统 100

二 潮汐特征 104

三 河口潮汐 107

四 平均海面 108

五 风暴潮 110

第三节 海流 112

一 黑潮 112

二 南海表层季风漂流 113

三 “巴士海流”和南海暖流 113

四 台湾海峡北上海流 115

五 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 115

六 黄海暖流 116

七 渤海环流 117

八 沿岸流 117

一 沿岸水与外海水 118

第四节 温、盐分布 118

二 南海 119

三 台湾海峡 123

四 东海 123

五 黄海 125

六 渤海 125

第五节 海冰 126

一 辽东湾 126

二 渤海湾 126

三 莱州湾 126

四 黄海北部 127

五 异常冰情年概况 127

第一节 海涂资源 130

一 我国的海涂资源与基本特征 130

第五章 海洋资源 130

二 海涂的资源开发 131

三 我国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133

第二节 近海油气资源 134

一 大陆架油气的地质条件 134

二 远景及评价 137

第三节 滨海砂矿资源 138

一 我国滨海砂矿资源与分布 139

二 我国滨海砂矿找矿方向的分析 139

第四节 海水化学资源 140

一 海水化学资源特点 141

二 中国海水化学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及评价 143

一 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 145

第五节 海洋生物资源 145

二 开发现状与潜力 146

第六节 海洋能资源 149

一 海洋能种类及我国的海洋能资源 149

二 我国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现状与评述 150

第六章 中国海海洋环境变迁 153

第一节 古海平面变化 153

一 海面变迁与气候波动 153

二 海平面变动 157

第二节 古海岸线变迁 164

一 古海岸线标志 164

二 第四纪古海岸线变迁 165

第三节 中国海的环境演变 171

一 中国海的形成 171

二 第四纪以来中国海古水文要素的变迁 172

第二篇 海洋经济 180

第七章 中国海洋经济概况 180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180

一 中国历史上海洋经济的发展 180

二 新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181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 183

一 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 183

二 沿海各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 185

第八章 海岸带土地利用与沿海农业 196

第一节 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 196

一 地貌 196

二 气候 196

五 土壤与植被 197

四 陆域水资源状况 197

三 主要入海河流的水量和泥沙量 197

六 油气资源 198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198

一 人口众多、密度大、人力资源丰富 198

二 工业基础雄厚,促进土地资源利用 198

三 交通运输能力大、方式齐全 199

四 科学技术与文化水平高、技术密集程度大 199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199

一 土地资源条件 199

二 土地利用特点 200

第四节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203

一 耕地 203

三 林地 204

二 园地 204

五 水域 205

四 草地 205

六 城乡居民地 206

七 工矿用地 206

八 交通用地 207

九 特殊用地 207

十 未用地或难用地 208

第五节 沿海农业布局特点 208

一 农业生产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208

二 大农业生产发达、水平较高 208

三 种植业占主要地位,南北地域差异大 208

四 沿海是水果、肉类和海洋水产品的主要产区 211

一 资源状况 212

第九章 海洋渔业 212

第一节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状况及评价 212

二 资源评价 213

第二节 中国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 214

一 历史上的产量 214

二 新中国成立后渔业生产的发展 215

第三节 中国海洋渔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 216

一 海水产品产量的变化 216

二 海洋捕捞渔获量及其分布 218

三 海水养殖 221

第四节 中国各海区渔业资源特点与海洋渔业生产分布 223

一 海洋生物资源 223

二 各海区渔获量的构成 225

三 各海区养殖种类的构成 227

第十章 海盐与盐化工业 231

第一节 中国发展海盐的条件 231

一 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 231

二 宜晒盐的滩涂资源广阔 231

三 有利的气象气候条件 232

四 交通运输方便和接近消费市场 233

第二节 中国海盐的发展历史 233

一 旧中国海盐生产的发展史 233

二 新中国海盐生产的发展 234

第三节 我国盐区的特点 235

一 北方海盐产区是我国海盐主要产区 235

二 海盐生产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 235

三 海盐生产地域差异明显 236

第四节 我国主要盐区 237

一 辽宁盐区 237

二 长芦盐区 238

三 山东盐区 238

四 江苏盐区 238

五 南方海盐区 239

第五节 盐化工生产与布局 239

一 盐化工业的作用 239

二 盐化工业的发展 240

三 盐化工业的布局 240

第十一章 沿海工业 243

第一节 沿海工业概况 243

一 沿海工业的兴起与演变 243

三 沿海工业的现状特征 245

二 沿海工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245

第二节 能源与原材料工业 248

一 能源工业 248

二 原材料工业 249

第三节 加工工业 251

一 机械(含电子)工业 251

二 化学工业 252

三 纺织工业 253

四 食品工业 253

第四节 沿海主要工业集聚地段 254

一 大连-辽河口-锦州工业集聚地段 254

三 东营-烟台-青岛工业集聚地段 255

二 天津及邻近沿海工业集聚地段 255

四 长江三角洲沿海工业集聚地段 256

五 珠江三角洲沿海工业集聚地段 256

第十二章 沿海的交通运输与港口 258

第一节 交通运输的基本状况 258

一 建国以来的发展概述 258

二 现有发展水平与部门结构特征 259

三 地域分布差异 261

第三节 沿海港口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263

一 沿海地带人口密集,开发程度较高 263

二 铁路与河运干线走向多同海岸线垂直相交 264

三 沿海地带是我国大宗货流的必经通道 264

四 沿海一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分布地区 264

三 港口数量、等级与职能 265

一 港口发展概述 265

第三节 沿海港口的发展与现状 265

三 港口的空间分布 268

第四节 沿海港口的客货运输 269

一 吞吐量的发展规模与地理分布 269

二 港口的货运结构 270

三 港口货运流向 270

第五节 沿海港口的问题与展望 272

一 主要问题 272

二 发展趋势展望 273

第十三章 中国海洋旅游业 276

第一节 海洋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276

二 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277

一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 277

第二节 中国海洋旅游资源 277

三 中国海洋旅游分区 279

第三节 中国海洋旅游分区评述 279

一 渤海旅游区 279

二 黄海旅游区 281

三 东海旅游区 282

四 南海旅游区 285

第四节 中国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 287

一 开发原则 287

二 开发条件和依据 288

三 海洋旅游与大陆旅游关系 288

第十四章 沿海城镇体系 290

第一节 沿海城镇体系的形成历史 290

一 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组群系统 292

第二节 沿海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 292

二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层次系统 293

三 城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功能组织 294

四 城镇体系网络系统结构:集疏运系统 298

第十五章 沿海开放地带与开放地区 300

第一节 沿海开放的历史回顾 300

第二节 沿海开放地带的层次性 301

一 时间层次 301

二 空间层次 301

三 级别层次 301

第三节 四个经济特区与海南岛 302

一 深圳经济特区 302

四 厦门经济特区 303

二 珠海经济特区 303

三 汕头经济特区 303

五 海南省 304

第四节 沿海开放城市与开放地区 304

一 沿海14个开放城市 304

二 经济技术开发区 306

三 沿海开放地带 306

第五节 沿海开放地带展望 307

一 上海浦东的开发建设 307

二 扩大开放地域,提高开放程度 307

三 开辟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 308

四 建立高新技术区的科学工业园 309

第一节 对划分海洋综合经济区的认识 311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区的研究 311

第十六章 中国海洋经济区 311

第三节 海洋经济区划分的指导思想、原则与指标 312

一 指导思想 312

二 分区原则 313

三 分区指标 313

第四节 海洋经济区的划分 314

一 我国经济带与经济区划分的层次结构 314

二 中国海洋经济区的划分 316

第十七章 沿海人口及其环境影响 320

第一节 中国沿海人口的历史沿革 320

第二节 沿海地区人口的增长与构成 322

一 解放以来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长 322

二 沿海地区的人口构成 323

一 人口分布 325

第三节 中国沿海地区人口的分布 325

二 人口的城乡分布 326

第四节 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影响 326

第三篇 区域海洋地理 330

第十八章 渤海 330

第一节 区域特征 330

一 渤海盆地的地质构造与地层 330

二 渤海流系对环境的影响 334

三 渤海海底地貌与沉积的动力作用 336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的环境与资源 342

一 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 342

二 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345

第三节 渤海海峡和庙岛群岛 346

一 渤海海峡 346

二 庙岛群岛 347

三 庙岛群岛的社会经济发展 348

第四节 渤海区经济 349

一 渤海区经济的战略地位 349

二 渤海区的资源与特征 350

三 渤海区的资源开发、建设和产业布局 351

第十九章 黄海 355

第一节 区域特征 355

一 地理位置及构造格局 355

二 黄海的流系与水团 355

三 黄海海底地貌 357

四 黄海海岸侵蚀与防护 364

第二节 长山列岛 366

一 长山群岛的环境与资源 366

二 长山群岛(长海县)产业结构的特点 372

三 长山群岛的开发与建设 373

第三节 黄海的经济发展与结构 374

一 黄海的经济地位 374

二 黄海区海洋产业分布 375

第二十章 东海 379

第一节 区域特征 379

一 东海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 379

二 东海海底地貌与陆架沉积动力作用 381

三 影响东海水域环境的作用过程 385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与浙、闽港湾海岸 389

一 长江三角洲与长江河口 389

二 浙、闽港湾海岸 394

一 地理特征与历史沿革 398

第三节 舟山群岛 398

二 自然资源 399

三 社会经济与行政区划 400

第四节 台湾海峡 401

一 台湾海峡的地质与地貌 401

二 台湾海峡的气象与水文 402

三 台湾海峡的动植物区系 404

第五节 台湾岛 405

一 台湾岛的地形 405

二 台湾岛的气候 406

三 台湾岛的土壤 407

第一节 区域特征 411

一 宽阔深邃、半封闭的陆缘海 411

第二十一章 南海 411

二 断裂扩张构造 414

三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416

四 季风漂流、暖流和上升流 418

五 热带海洋生物特有的生物地貌 421

六 油气、砂矿和海盐资源丰富 423

七 优良的港口资源 425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澳门地区 428

一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条件 428

二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意义 431

三 香港与澳门 433

四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及其发展前景 437

第三节 海南岛和琼州海峡 438

一 概况 438

二 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441

三 开发南海的综合性基地 443

第四节 南海诸岛 445

一 岛礁自然特征及其分布 445

二 珊瑚礁生态系统 447

第五节 北部湾和广西海岸 450

一 北部湾 450

二 广西海岸 452

第四篇 海洋灾害与环境保护 456

第二十二章 海洋灾害 456

第一节 海洋地震 456

一 地震和海洋地震 456

二 渤海三大地震灾害 457

三 海洋地震的一些现象与前兆 458

四 大地震的预报 459

第二节 热带风暴 460

一 热带风暴与台风 460

二 台风发生与移动的规律 462

三 我国东、南沿海台风灾害 465

第三节 风暴潮与海岸侵蚀 466

一 风暴潮 466

二 海岸侵蚀 468

第四节 海冰灾害 470

第五节 港口、航道骤淤 471

第二十三章 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 474

第一节 中国沿海污染源 474

一 中国沿海工业污染源 474

二 中国沿海城镇生活污染源 478

四 中国沿海港口和船舶污染源 479

三 中国沿海农业污染源 479

五 中国沿海油田污染源 480

第二节 中国近海海域污染现状 482

一 中国近海海域水质污染 482

二 中国近海海域底质污染 493

三 中国近海海域生物污染 502

四 中国近海海域重点河口、海湾的污染 505

第三节 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变化的趋势及其防治对策 511

一 近年来环境质量的变化 511

二 公元2000年环境质量预测 512

三 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 513

一 全球海平面上升 518

第二节 海平面上升问题 51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518

第二十四章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的影响 518

二 相对海平面变化 520

第三节 中国沿海可能受害地区 522

第四节 将来海平面上升时对我国的影响 524

第五节 结论与意见 525

附录 中国海区的海上定位基准 527

第一节 海上定位基准的一般讨论 527

第二节 各种大地坐标系转换的数学模型 528

一 参心(地心)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地心)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转换的数学模型 528

二 参心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转换的数学模型 529

三 参心(地心)坐标系与制图投影平面坐标系转换的数学模型 530

四 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的大地坐标的转换 531

五 各种垂直基准的关系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