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时期在认识论上的论争 1
(一)孔丘的“生知”、“学知”论和孟轲“不学而能”说 3
(二)老聃的“不行而知”和庄周“无知即真知”的蒙昧主义 16
(三)惠施“合异为同”、公孙龙“离坚白”在认识论上的诡辩论 28
(四)墨翟及其后继者“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7
(五)荀况的“解蔽”说、韩非的“参验”论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52
二、两汉至隋唐神学和反神学斗争中两种对立的认识论 71
(一)西汉董仲舒“内视反听”说 72
(二)东汉王充“知物由学,学之乃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78
(三)魏晋时期玄学和佛教的先验论 89
(1)王弼的“言不尽意”论 90
(2)嵇康以“理知”否定“目识” 94
(3)向秀、郭象的“遗知而知”论 100
(4)神仙道教葛洪的“闭聪掩明”说 106
(5)佛教般若学僧肇的“知即无知”论 108
(四)唯物主义者对玄学、佛学先验论的批驳 110
(1)傅玄、杨泉“观事不如观行”说 110
(2)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112
(3)范缜“是非之虑,心器所主”说 113
(五)隋、唐时期神学家的先验论 117
(六)韩愈的“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和李翱的“正思者,无虑无思也”的先验论 125
(七)柳宗元、刘禹锡在反神学的斗争中发展了唯物主义认识论 133
三、两宋至明清唯心主义理学和反理学关于“知”“行”问题的论争 146
(一)北宋二程等唯心主义理学家的知识才能“皆出于天”的先验论 148
(二)王安石的“与时推移,与物运转”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158
(三)张载关于“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二元论倾向 168
(四)南宋朱熹的唯心主义的“格物致知”说 176
(五)陆九渊的“发明本心”说 187
(六)陈亮、叶适的“言验于事”、“百炼成才”的知行观 193
(七)明代王守仁以“知”代“行”的“知行合一”说 209
(八)王廷相“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朴素的生活实践的观点 218
(九)李贽对“理学”先验论的批判 227
(十)明清之际王夫之和清代颜元、戴震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234
(1)王夫之“能必副其所”和“知行相资”说 234
(2)陈确对先验的“素知”、“一概而知”说的批判 245
(3)颜元的“手格其物而后知至”的知行观 247
(4)戴震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52
结束语 256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