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
一、地貌类型 1
二、河流分布 4
三、气候特征 6
第二节 自然资源 8
一、土地资源 8
二、林木资源 10
三、草场资源 13
四、野生动物资源 14
五、中药材资源 14
六、矿藏资源 15
七、水利资源 17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18
一、民族源流 18
二、民族风俗习俗 22
三、宗教信仰 29
四、土司统治 34
第四节 行政区划 37
第五节 名胜古迹 41
一、山水类 41
二、革命纪念地 42
三、历史文化名镇 44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48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域设置 48
一、建州(县)前隶属 48
二、建州(县)后沿革 49
第二节 人民政权建立 50
第三节 土地改革 5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57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7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8
三、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9
第五节 改革开放 60
一、实行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 61
二、实行国有工业企业改革 62
三、实行行政机构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 63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64
第一节 自治地方建立 64
第二节 自治机关建设 67
一、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67
二、自治县人民政府 68
第三节 法制建设 71
第四节 民族关系 72
第五节 人民生活 74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状况 74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情况 76
三、国家对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扶持 77
第四章 农业 82
第一节 农业 82
一、土壤肥料 84
二、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 85
三、农业栽培技术革新 88
四、多种经营发展 89
五、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 93
六、农村能源(沼气)建设 94
七、农业科技教育和机械化发展情况 95
第二节 林业 96
一、生态林业建设 97
二、林业产业 99
三、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 100
四、林业体制改革 101
第三节 畜牧业 102
一、畜牧经济总量增长 102
二、结构调整效果良好 103
三、畜禽良繁体系日臻健全 103
四、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取得历史性突破 104
五、畜牧龙头企业在探索中发展 104
六、畜牧业市场营销网络日趋完善 104
七、畜禽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105
八、基层畜牧服务体系有所改善 105
第四节 渔业 106
一、溪河养鱼 106
二、塘库养鱼 106
三、渔政管理 107
第五节 水利 108
一、重大洪灾 108
二、重大旱灾 109
三、防洪工程 109
四、人饮解困工程 110
五、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111
六、水利灌溉资源利用现状 111
第五章 工业 113
第一节 能源工业 113
一、电力 113
二、煤炭 115
第二节 工业企业 115
一、冶金工业 115
二、机械工业 118
三、建材工业 119
四、化学工业 120
五、卷烟工业 121
六、食品工业 122
第三节 特色工业 124
第六章 交通通信 127
第一节 铁路 127
第二节 公路 129
一、公路建设 129
二、公路运输市场 130
三、公路交通管理 134
四、公路交通规划 136
第三节 水路 136
第四节 电信 140
第五节 邮政 142
第七章 财政金融 144
第一节 财政 144
一、财政收入 145
二、财政支出 148
三、预算制度 150
四、财政资金管理 151
第二节 税收 152
一、国税 152
二、地税 153
第三节 金融 154
一、金融机构的演变 155
二、反假人民币 158
三、现金管理 158
四、信贷业务 159
五、会计核算 164
六、国库业务 166
第四节 保险 167
一、人寿保险 167
二、财产保险 168
第八章 贸易 170
第一节 国内贸易 172
第二节 对外贸易 173
第三节 边境贸易 176
第九章 旅游 177
第一节 旅游资源 177
一、区位优势突出 177
二、人文优势突出 177
第二节 旅游景区(点) 179
一、世外桃源——大酉洞 179
二、乌江百里画廊 181
三、后溪古镇 182
四、酉水河 183
五、大板营原始森林 185
六、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烈士陵园 186
七、阿蓬江罾潭峡 186
八、酉水河十里长潭 187
九、金银山森林公园 187
第三节 旅游设施及服务 188
一、交通网络 188
二、客源市场 188
三、特色服务 189
四、服务网点建设 191
第四节 旅游经济 193
第十章 对外开放 196
一、初级阶段(1996—1998) 196
二、完善阶段(1999—2002) 198
三、相对成熟阶段 200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203
第一节 教育 203
一、师范教育 203
二、高中教育 205
三、九年制义务教育 207
四、学前教育 208
五、职业教育 209
六、农村扫盲和成人文化教育 210
第二节 科学技术 212
第三节 文化艺术 215
一、民间音乐 215
二、舞蹈 217
三、戏曲 218
四、美术工艺 219
第四节 体育 222
一、体育组织机构 222
二、群众体育活动 223
三、竞技体育 225
第五节 新闻宣传 225
一、对外宣传领域不断扩大 226
二、创优工作不断进步 227
三、制作、播出设备逐步得到改善 227
第六节 广播电视 227
一、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既定目标 228
二、网络建设快速发展 229
第七节 医疗卫生 230
一、床位 230
二、人员 231
三、房屋建设 231
四、医疗设备 231
五、民族医药 233
第八节 社会保障 235
一、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 235
二、失业保险制度 235
三、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236
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37
五、工伤保险制度 238
六、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39
第十二章 城市建设 241
第一节 县城建设 241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 246
第三节 村镇建设 248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250
第一节 环境保护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250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50
二、水环境质量现状 251
三、声环境质量 251
四、生态环境现状 251
五、环境监察情况 252
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 252
七、污染防治工作 253
八、环境监测情况 254
九、环境宣传教育 254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254
一、工业企业环境保护 254
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256
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256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257
后记 259
修订后记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