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经济史的学科溯源 1
一、“经济”与“经济史” 1
二、学习与研究经济史的意义 7
三、经济史研究中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引用 10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史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 13
一、 史料的积累与中国经济史学的产生 13
二、 中国经济史学以中国经济现代化为研究对象 17
三、 经济现代化的标志与特征 20
四、 市场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2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6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26
一、 原始社会时期的经济 27
二、 夏商周时期的经济 29
三、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经济发展 32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经济概貌 35
一、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历程 35
二、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土地占有关系 39
三、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土地租佃关系及其变动 46
四、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赋役制度及其变动 5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手工业 53
一、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的阶段和基本经营形式 53
二、 中国传统社会城镇手工业的基本结构 55
第一节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 66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 66
一、 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内部本质特征 67
二、 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外部表现特征 68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经济 71
一、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品供给与市场消费主体 71
二、 中国传统社会的商品生产 73
三、 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概况 75
四、 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兴衰的主要原因 77
五、 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82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86
一、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补益、共生共存 86
二、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矛盾与冲撞 91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社会的市场结构 97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市场的地域结构与国内外市场 98
一、 中国传统社会市场的地域结构 98
二、 鸦片战争前夕正在形成之中的国内市场 103
三、 国内市场的延伸——国际贸易 109
四、 商品市场的结构与组织系统 111
第二节 金融市场 115
一、 中国传统社会商业活动中的信用票据与资金市场 115
二、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金融组织——票号与钱庄 117
第三节 萌芽状态中的生产要素市场 119
一、 土地市场 119
二、 劳动力市场 121
第四节 中国传统社会市场发育缓慢的制度原因 121
一、 榷关制度 122
二、 牙行制度 123
三、 行会制度 124
第四章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政府职能与经济思想 127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 127
一、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家族结构 127
二、 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与家族的社会功能 129
三、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内部联系 130
第二节 政府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131
一、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府行为 131
二、 阻滞农业生产发展的政府行为 135
三、 重农抑商政策 137
四、 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与调节 138
五、 国家的财政收支结构及其经济职能的局限性 140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 141
一、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要特点 142
二、 “富国之学” 144
三、 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放任主义之争 151
四、 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社会制度模式 155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传统市场的冲击 161
第一节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61
一、 古代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 161
二、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162
三、 15世纪东西方的航海活动与地理大发现 165
四、 地理大发现的后果及其经济意义 167
五、 地理大发现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172
一、 西方殖民主义的海外扩张活动 174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海外扩张与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 174
二、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75
第三节 中英贸易与鸦片走私 177
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贸易 177
二、 英国为开拓中国市场所作的努力 179
三、 中英鸦片贸易 181
第四节 鸦片战争后的中外经济贸易关系 184
一、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洞开 184
二、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华攫取的经济权益 185
三、 鸦片战争后中外经济贸易关系的变化 187
四、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 197
一、 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其价格决定 209
第一节 国际贸易对外中国国内市场的影响 209
第六章 中国传统市场的近代化 209
二、 洋行依靠买办和买办制度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210
第二节 国内商品市场的近代化 214
一、 近代国内市场的商品流动和市场变化 214
二、 国内商品流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216
三、 农产品商品化程序的提高及其原因 219
四、 国内市场新式商业与商人资本的出现 223
五、 近代中国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附性 225
第三节 国内金融市场的近代化 230
一、 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近代化 230
二、 新式金融机构——银行、保险、信托业的产生和发展 235
三、 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40
四、 币制改革和货币流通 244
一、 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近代城市化的进程 247
第四节 近代市场格局中的城市化进程 247
二、 要素市场在城市的发育 248
三、 城市经济的兴起和城市社会生活 253
第七章 市场的形成和发良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冲击和影响 256
第一节 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256
一、 中国农村自给性经济的初步解体 257
二、 近代中国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259
三、 近代中国农业商品生产的经营形式 261
第二节 传统手工业的变异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264
一、 传统手工业的的近代中国的变异 264
二、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266
三、 手工业的产值及其在近代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67
一、 近代中国工矿交通业的发展道路和演变历程 269
第三节 近代资本主义工矿交通运输业产生和发展 269
二、 近代中国工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 283
三、 近代中国工矿交通运输企业的制度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284
第八章 中国近代政府的行为特征及其对市场进程的影响 295
第一节 近代工商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 295
一、 清末中国近代化工商管理机构的出现 296
二、 民国时期的国家工商管理机构 298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国家工商业政策 300
一、 清末国家工商业政策的初步转变 301
二、 北洋政府保护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 302
第三节 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市场的统制 303
一、 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加强干预与主导市场的原因 303
二、 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干预与主导市场的措施 305
三、 政府干预与主导市场的作用 310
第四节 中国近代部分地区殖民地经济市场化进程 311
一、 香港的殖民地经济 312
二、 日本占领时期台湾经济的殖民化 313
三、 日本占领时期的东北经济 315
四、 日本占领时期关内地区经济殖民化 317
第九章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的提出与实践 322
第一节 中国近代的根本经济问题及发展问题 322
一、 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过程 322
二、 经济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25
第二节 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 330
一、 中国工业化的两个早期方案 330
二、 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 332
三、 关于中国工业化的经济条件分析 334
第三节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业发展的道路 336
一、 对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336
二、 关于农业发展的途径 337
三、 土地问题是农村问题的核心 339
四、 关于农业发展的其他思想 341
第四节 关于经济发展目标模式的探讨 345
一、 对西方模式的怀疑和大同理想的出现 345
二、 民生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346
三、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347
第十章 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358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358
一、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实践和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358
二、 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政策 362
三、 革命根据地的财政与金融政策 36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369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概况 369
二、 政府主导社会经济战略抉择的形成 372
三、 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工商业调整 378
四、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81
五、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82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385
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385
二、 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387
三、 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390
四、 计划体制的确立与市场体制因素的消亡 393
第十一章 计划经济体制上运行的国民经济 398
第一节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399
一、“大跃进” 399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401
三、成就、问题与反思 404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与三线建设的提出 406
一、“八字方针”和国民经济总体调整 406
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调整 407
三、三线建设任务的提出 41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413
一、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 413
二、 政治动乱对国民经济正常秩序的破坏 415
三、 粗放型的群众运动式经济发展方式 417
四、 以“准备打仗”的观点从事经济建设 419
五、 中国式“乌托邦”思想的演习 420
六、 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高指标 421
七、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423
八、 “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挫折和教训 425
第四节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与弊端 431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431
二、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的弊端 432
第十二章 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43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435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徘徊 435
二、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437
三、 国民经济的调整中稳步前进 439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441
第二节 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441
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445
三、 国有企业改革 451
四、 流通领域逐步转向市场调控 453
五、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收入分配形式的多元化 455
六、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化进程 457
七、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 460
第三节 对外开放 462
一、 建立对外开放“窗口”和扩大开放区域 462
二、 引进和利用外资 463
第四节 20世纪末期中国经济现代建设的总成就 465
一、 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65
二、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总成熟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