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陕西省农林学校,辽宁省林业学校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750380114X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森林的概念及其结构特征 5

第一节 森林的概念 5

第二节 森林的结构特征 7

一、森林组成 8

二、森林层次 11

三、森林的郁闭度、疏密度和密度 14

四、森林的年龄 17

五、森林的起源 18

六、森林的地位级与立地指数 19

第二章 环境因子与森林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23

第一节 环境因子的基本概念 23

第二节 生态环境对森林作用的基本规律 24

一、树种特性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 24

二、生态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综合作用 25

三、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 26

四、生态因子间的调节和相互补偿作用 27

五、主导因子的意义 28

一、森林对环境作用的综合性 29

第三节 森林对环境作用的基本规律 29

二、森林对环境作用的阶段性 30

三、森林对环境条件的指示性 31

第三章 光因子 32

第一节 光的生态意义 32

一、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

二、光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三、光对树木形态结构的影响 37

第二节 树木对光的要求和适应 38

第三节 林内的光照条件 41

第四节 调节和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44

第四章 温度因子 46

第一节 温度的生态意义 47

一、温度对林木各种生理活动的影响 47

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48

三、温度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 49

四、温度对树木分布的影响 51

第二节 树木对温度的适应和要求 52

第三节 极限温度对林木的危害及其防止 55

一、极限低温对林木的危害及共防止 55

二、极限高温对林木的危害及其防止 58

第四节 森林对温度的影响 59

第五章 水分因子 63

第一节 水分的生态意义 63

一、水分对树木的重要性 63

二、不同形态水分的生态意义 64

第二节 树木对水分的需要和适应 66

一、树木对水分的需要 66

二、树木对水分的适应性 67

第三节 森林对水分的影响 69

一、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69

二、森林对降水量的影响 73

三、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74

四、森林对水体污染的净化作用 76

第六章 大气因子 78

第一节 大气各主要成分的生态意义 78

一、氮气 78

二、氧气 79

三、二氧化碳 79

第二节 大气污染与树木 82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 82

二、大气污染对树木的影响 84

三、树木对大气污染的抗性 86

四、树木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 89

五、森林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90

第三节 森林和风 97

一、风对森林的生态作用 97

二、森林对风的影响 100

第七章 土壤因子 102

第一节 土壤对森林的生态作用 102

一、母岩与林木生长 102

二、土层厚度与林木生长 104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水生长 105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林木生长 107

五、土壤微生物与林木生长 112

第二节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 114

一、森林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114

二、森林死地被物 116

第三节 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途径 120

第八章 生物因子 123

第一节 森林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123

一、森林植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23

二、森林内的下木与活地被物 130

一、森林对动物的影响 134

第二节 森林中的动物 134

二、动物对森林的影响 135

第三节 调节森林中生物关系的措施 138

第九章 地形因子 140

第一节 地形的概念 140

第二节 山河走向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142

一、山脉走向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142

二、江河走向对森林分布的影响 144

二、坡向 145

第三节 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的影响 145

一、海拔高度 145

三、坡位 146

四、坡度 147

第四节 几种特殊地貌及其森林植被 148

一、黄土地貌及其森林植被 148

二、岩溶地貌及其森林植被 149

三、海岸地貌及其森林植被 151

一、有性繁殖 152

第一节 森林的形成 152

第十章 森林的形成及其生长发育 152

二、无性繁殖 158

第二节 森林的生长和发育 162

一、森林生长发育的一般概念 162

二、森林的生长 163

三、森林中的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 168

四、森林的发育 171

第十一章 森林群落演替 175

第一节 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 175

一、原生演替 179

第二节 森林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79

二、次生演替 183

第三节 森林演替实例 184

一、云杉林被桦木林所更替及云杉林的恢复 184

二、红松林的演替 186

三、油松林和辽东栎林的相互更替 189

四、常绿阔叶林的演替 189

五、云南松林和油松林的演替 191

第十二章 森林群落分类 193

第一节 森林群落分类的意义和森林类型的概念 193

第二节 森林群落分类的原则和分类方法 194

一、英美学派 195

二、法瑞学派 196

三、生物地理群落学派 196

四、生态学派 201

第三节 我国的林型工作 204

一、天然林的分类 204

二、人工林的分类 206

三、无林地立地条件类型的分类 208

第四节 森林类型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11

第一节 我国森林的水平分布规律 213

第十三章 森林分布 213

第二节 我国森林的垂直分布规律 217

第三节 我国森林植被分区 221

一、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223

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224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226

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227

五、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230

六、温带草原区域 232

七、温带荒漠区域 233

八、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235

第十四章 森林生态系统 237

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 237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237

二、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 237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240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分 240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 242

第三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245

一、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的规律 245

二、百分之十定律和生态金字塔 248

第四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50

一、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250

二、森林中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252

三、地球物理化学循环 255

第五节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257

一、生产力、生产量和生物量 257

二、森林的净生产量与生物量 258

三、测定森林生产量的方法 260

第六节 生态系统平衡 264

参考文献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