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章 哲学的精神 10
第一节 走向人类学思维范式 11
一、哲学思维的基本范式 11
二、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合理性 15
三、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基本 19
第二节 人类学范式视野中的哲学活动 22
一、自由与必然:人类存在的本原性结构 22
二、哲学:解决自由与必然问题的一种独特努力 28
三、哲学解决自由与必然问题的可能方式 32
第二章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38
第一节 近代哲学的进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40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趋向 40
二、近代哲学的进程及缺陷 43
第二节 马克思走向新哲学的历程 62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类本质”发出 64
二、《神圣家庭》:从“利已主义的人”出发 68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71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 76
一、新世纪观:理想社会的哲学基础 76
二、哲学思维方式的现实化: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键 80
三、走向具体性: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哲学史意义 82
第三章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86
第一节 辩证法的概念与历史 87
一、辩证法概念的辨析 88
二、辩证法的三种形态 92
1.直观形态的辩证法 93
2.反思形态的辩证法 96
3.历史主义形态的辩证法 100
第二节 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 103
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改造 104
二、辩证法的实践原型与其理论抽象 109
三、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116
第三节 作为思维方式的辩证法 119
一、辩证思维的逻辑起点与逻辑进程 119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程 124
三、辩证思维的共时性之维与历时性之维 132
第四章 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 139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概念与历史 140
一、唯物主义概念的一般含义 141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148
1.唯物主义的古代形态:独断论的唯物主义 148
2.唯物主义的近代形态:经验论的唯物主义 150
3.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论的唯物主义 154
第二节 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159
一、现代唯物主义的实践性 159
二、现代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168
三、现代唯物主义的历史性 174
第五章 人化自然的观念 179
第一节 自然观念的历史演变 181
一、古代哲学的有机论自然观 181
二、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兴起 185
三、有机论自然论的复活 188
四、走向实践论的自然观 193
第二节 人化自然观念的基本内涵 200
一、人类活动的本质 200
二、作为人化自然之前提的自在自然 205
三、人化自然的三种样态 209
1.实在的人化自然 210
2.观念的人化自然 213
3.审美的人化自然 216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进展 218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18
二、人化自然的当代景观之透视 223
第六章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30
第一节 社会观念的观念 231
一、原子论的社会观念 232
二、整体论的社会观念 240
三、交往实践论的社会观念 247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结构 252
一、人类生活的社会形式产生的必然性 252
二、社会交往活动的基本特征 255
三、社会交往活动的分层 258
四、社会交往关系的制度化与社会结构 260
1.生产技术交往的制度化与生产组织 261
2.经济交往的制度化与经济结构 261
3.政治交往的制度化与政治上层建筑 264
4.精神交往的制度化、规范化与意识形态 266
五、社会结构的有机整体性 267
第七章 人类历史的辩证过程 270
第一节 历史观念的演变 271
一、思辨的历史观念 272
二、主观分析的历史观念 276
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念 279
第二节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283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 283
二、人类历史演进的必经之路:异化和异化的扬弃 286
1.异化在历史上的发生 287
2.异化的历史发展 293
3.异化的扬弃 300
第三节 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03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304
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 307
第八章 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 313
第一节 认识论的历史发展 314
一、近代基础主义的认识论 314
二、现代西方反基础主义的认识论 320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 322
第二节 认识的社会性结构 324
一、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构 324
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326
三、认识结构的演进 329
第三节 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332
一、对象的观念化 332
二、观念的对象化 339
三、认识的历史发展 344
第九章 人类自由——真、善、美的统一 349
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直接任务——求真 350
一、认识真理性的规定 351
二、认识真理性的检验 353
三、真理性认识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 360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价值指向——求善 363
一、善的规定 363
二、善的追求是理想的追求 367
三、人类历史按照善的规律发展 369
第三节 人类对自身无限创造能力的向往——求美 372
一、美的本质 373
二、劳动创造了美 378
三、美的规律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382
第四节 真善美的统一 385
一、真、善、美的相互关系 385
二、真、善、美及其统一对于人类自由的意义 389
第五节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91
参考书目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