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概念发展史 2
一、古物、古董(骨董)、古玩 2
二、文物 3
三、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 4
第二节 可移动文物的类别与定级管理 5
一、可移动文物的类别划分 5
二、可移动文物的定级管理 18
第三节 让可移动文物活起来的途径 21
一、保护 21
二、研究 23
三、陈列展览 24
四、社会教育 26
五、数字化 28
六、文化传播 30
七、文化产品 31
第二章 可移动文物保护 35
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保护史 35
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可移动文物保护 35
二、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的可移动文物保护 38
三、民国时期的文物保护 44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 57
五、改革开放至今 63
第二节 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技术 66
一、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技术的内涵 66
二、我国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技术的发展历史 67
三、影响可移动文物保存的因素 69
四、可移动文物的保养技术 71
五、可移动文物的修复技术 82
第三节 可移动文物保护法规 102
一、与可移动文物保护相关的法规及内容 102
二、法规在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 107
三、可移动文物法规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文件 111
四、可移动文物法规保护的中国元素 112
第四节 可移动文物的包装和运输 116
一、文物包装的技术要求与规范 116
二、文物提用和运输的基本原则 117
三、运输前的包装保护 117
四、搬移及运输中的保护 119
五、文物包装的发展历史与最新动态 122
六、文物包装的设计风格 124
第三章 可移动文物研究 129
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研究史 129
一、宋代以前 130
二、宋代至清代 134
三、民国以来 141
第二节 可移动文物研究发挥的作用 148
一、证史补史 148
二、为文物展示服务 152
三、为文物鉴赏服务 156
第四章 可移动文物陈展 159
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陈展作用 159
一、认识过去 160
二、启迪心智 161
三、审美愉悦 163
第二节 可移动文物陈展类型 165
一、基本陈列 165
二、专题陈列 168
三、临时展览 169
第三节 可移动文物陈展艺术 172
一、总体艺术设计 172
二、艺术设计的条件和方法 176
三、艺术设计的新趋势 188
第五章 可移动文物与社会教育 193
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93
一、认知历史 193
二、美育功能 197
三、增强民族情感 199
第二节 陈列中的文物说明及讲解探讨 204
一、文物说明标准 206
二、讲解方式探讨 208
第三节 可移动文物展陈中发挥教育功能的新途径 214
一、多媒体 217
二、互联网 224
第六章 可移动文物与数字化 230
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技术手段 231
一、三维扫描仪测量法 232
第二节 数字化对可移动文物的作用 245
一、数字化与可移动文物保护 245
二、数字化与可移动文物研究 247
三、数字化与可移动文物展陈 249
第三节 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处理案例分析 252
一、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 252
二、北京故宫博物院 259
三、三维数字博物馆 262
第四节 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264
一、三维建模 264
二、互联网应用 265
三、多媒体互动展示 265
四、智能终端 266
五、大数据管理 266
第七章 可移动文物与文化传播 268
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图录编撰 268
一、可移动文物图录编撰史 268
二、可移动文物图录的作用 271
三、可移动文物图录的编撰方式 272
第二节 可移动文物与影视传媒 275
一、鉴宝类电视节目 276
二、文物题材的影视剧制作 281
第三节 可移动文物合法交易与拍卖 286
一、国有文物交流中心 287
二、文物市场 292
三、文物拍卖 295
第八章 可移动文物与衍生产品 302
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衍生产品发挥的作用 302
一、可移动文物衍生产品的定义与类别 302
二、可移动文物衍生产品发展演变史 308
三、可移动文物衍生产品的作用 316
第二节 可移动文物衍生产品开发原则 328
一、一般原则 329
二、为公众服务 336
三、提供文化休闲 339
四、展现地域文化和博物馆藏品特色 342
第三节 可移动文物衍生产品开发对策 345
一、完善政策环境 347
二、革新博物馆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理念 354
三、提高博物馆衍生产品设计和经营成效 364
第四节 可移动文物衍生产品开发实例 371
一、复仿制或吸收可移动文物的符号、内涵 371
二、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衍生的产品 375
后记 380